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共同富裕的文化基因及當代實踐

發布時間:2022-05-26 10:1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顧伯衝(chong) (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南通大學基地研究員)

  共同富裕作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要求,昭示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jia) 值追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指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共同富裕是中華民族最為(wei) 質樸古老的理想之一,它不僅(jin) 是一個(ge) 經濟表述,更是一種文化展示,與(yu) 中華文化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基因聯係。在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征途中,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yi) 立場、觀點和方法,準確把握新時代我國不斷變化的基本國情,積極汲取傳(chuan) 統文化中共富基因的精髓,對於(yu) 我們(men) 更加行穩致遠地走好共同富裕之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是共同富裕的內(nei) 在本質屬性

  馬克思說過,文化的本質是自然的人化。而人的本質是其所處的社會(hui) 關(guan) 係的總和。與(yu) 這種社會(hui) 性相適應,人類的經濟活動具有曆史性和群體(ti) 性。一方麵,人類追求富裕的活動總是在繼承前人已有文明成果的前提下進行。我國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理念,有“損有餘(yu) 以補不足”的箴言。另一方麵,人在現實的生產(chan) 過程中,總需要憑借一定的中介來處理人與(yu) 自然、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然而,無論是處理古與(yu) 今,還是人文與(yu) 自然,或者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的中介,從(cong) 本質上說都屬於(yu) 文化的範疇。

  推動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ge) 全新的時代課題,前人沒有實現過,世界上其他國家也沒有到達過。它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這可以從(cong) 三個(ge) 維度加以理解:一是以“以人為(wei) 本”為(wei) 出發點與(yu) 立足點,通過調整社會(hui) 收入分配關(guan) 係、促進城鄉(xiang) 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協調化發展,為(wei) 社會(hui) 的每個(ge) 人的全麵發展創造公平合理的生存環境和條件。二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和生態建設五位一體(ti) 高度綜合協調的發展狀態,其中以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為(wei) 核心基礎,以民主政治與(yu) 生態環境為(wei) 必要保障。三是共同富裕高度契合了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核心理念是公平正義(yi) 、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共同富裕的內(nei) 涵由顯形層、保障層與(yu) 核心層三個(ge) 層次構成:顯形層是不但做大“蛋糕”,還要分好“蛋糕”,紮實推進,逐步實現;保障層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和生態環境五位一體(ti) 的高度協調發展;核心層是更好推動人的全麵發展、社會(hui) 全麵進步。這三個(ge) 層次構成統一的有機整體(ti) ,充分體(ti) 現著我國共同富裕內(nei) 涵的整體(ti) 性、綜合性和完整性,體(ti) 現了文化的本質屬性。

  傳(chuan) 統文化基因是共同富裕的智慧之源

  我國早期的共富思想實際是先秦時期儒家對堯舜禹時代的追憶,也是中國古代先哲對理想社會(hui) 願景的代表性概括,與(yu) 當代共同富裕理論有本質區別。但是,它為(wei) 當代共同富裕理論提供了重要的傳(chuan) 統文化資源,也提供了相應的思想滋養(yang) 。

  一是“天下均平”的樸素思想。《晏子春秋》就提出:“其取財也,權有無,均貧富,不以養(yang) 嗜欲。”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社會(hui) 人士的財富,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且應“正德以幅之”。同樣記載春秋時期曆史的《國語》一書(shu) ,也表達了這種思想:“夫惠本而後民歸之誌,民和而後神降之福。若布德於(yu) 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務治而小人務力,動不違時,器不過用,財用不匱,莫不共祀。”這裏的“平均”思想,應該是共富理論的雛形。

  二是“大同社會(hui) ”的理想追求。《禮記·禮運·大同篇》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選賢與(yu) 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qin) 其親(qin) ,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ang) ,男有分,女有歸。”早在先秦時期,儒家就倡導建立一個(ge) 普遍富裕的“大同社會(hui) ”。近代中國因為(wei) 特殊的社會(hui) 曆史條件,對大同社會(hui) 的向往形成了綿延不絕的社會(hui) 思潮。

  三是“以民為(wei) 本”政治理念。《尚書(shu) ·五子之歌》記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中國古代開明的統治者對於(yu) 民眾(zhong) 在社會(hui) 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都有較為(wei) 深刻的認識,認為(wei) 隻有重視民眾(zhong) ,愛護民眾(zhong) ,政權才能鞏固。這種思想已經浸透到中國政治社會(hui) 文化中,塑造著整個(ge) 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

  四是“天道酬勤”的創業(ye) 精神。《尚書(shu) 》講“功崇惟誌,業(ye) 廣惟勤”;《左傳(chuan) 》言“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還有“業(ye) 精於(yu) 勤,荒於(yu) 嬉”“三更燈火五更雞”等警句格言,無不是在說明這樣一個(ge) 道理,幸福生活都是奮鬥出來的,歸根結底是要靠人民群眾(zhong) 的共同奮鬥;共同富裕要靠勤勞智慧來創造,歸根結底是要靠人民的勞動和智慧來創造。

  五是“為(wei) 富當仁”的道德取向。先秦時期,孔孟、老莊等諸子學說體(ti) 係裏即孕育著慈善思想的精華,譬如儒家言“仁”、道家言“慈愛”、孔子說“貧而樂(le) 道,富而好禮”。這些講的都是對道德精神的重視與(yu) 追求。從(cong) 哲學的維度而言,“為(wei) 富”為(wei) “當仁”提供了基礎,而“當仁”又反作用於(yu) “為(wei) 富”,為(wei) 物質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共同富裕的當代文化實踐

  文化既是一個(ge) 民族內(nei) 在的精神基因和外在的精神標識,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的價(jia) 值依托和力量源泉。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寶庫中共同富裕的基因,是一個(ge) 重要的思想工程。

  正確認識和把握共同富裕的傳(chuan) 統文化基因。共同富裕絕不是封建時代的“均貧富”,兩(liang) 者間有著本質的不同之處:其一,站位立場不同。曆代思想家的“均貧富”主張往往是從(cong) 封建地主階級的主觀願望出發而描繪的美好藍圖,當今的共同富裕的目標是實現高水平社會(hui) 的一個(ge) 重要建設方向。其二,社會(hui) 基礎不同。傳(chuan) 統的“均貧富”主張無一例外都是建立在小農(nong) 經濟的基礎上的,而當今的共同富裕是建立在嶄新的經濟基礎、政治製度上的偉(wei) 大實踐。其三,可行程度不同。傳(chuan) 統的“均貧富”隻是一個(ge) 無法實現的“玄學”和空想,當今共同富裕的理想是逐步並日益接近的預期目標,具有現實的科學性。因此,我們(men) 要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yi) 作指導,自覺地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共同富裕的基因進行分析鑒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充分凸顯當代共同富裕文化的時代特征。充分凸顯共同富裕的文化特征,最重要的是領會(hui) 其中蘊含的精神實質和實踐價(jia) 值,並轉化為(wei) 億(yi) 萬(wan) 人民為(wei) 實現黨(dang) 在新時代的發展戰略而不懈奮鬥的磅礴力量。一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特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共同富裕的本質特性是人民性,換言之,共同富裕體(ti) 現的是人民本質。二是公有製的基本特征。我國公有製下的生產(chan) 社會(hui) 化能夠有效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為(wei) 主體(ti) 、多種分配方式並存能夠有效避免在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製度環境下所產(chan) 生的弊端。三是全麵富裕的鮮明特征。新時代的共同富裕已經從(cong) 過去的物質文化領域拓展到精神文化領域,並且平衡發展、相得益彰。四是逐步富裕的時代特征。實現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既要遵循規律、積極有為(wei) ,又不脫離實際,堅持量力而行,與(yu) 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與(yu) 現代化建設進程相協調。

  積極激活共同富裕文化基因的生命力。一是牢牢把握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為(wei) 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二是要加快傳(chuan) 統共富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那些不符合時代發展規律、不適應當代社會(hui) 需求的傳(chuan) 統文化資源進行必要的重構,充分挖掘傳(chuan) 統共富文化的現代價(jia) 值。三是在尊重和傳(chuan) 承中華民族曆史和文化的基礎上,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命力,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持續喚醒潛流在民眾(zhong) 血脈中的共同富裕的文化基因,讓其彰顯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和持久力。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