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貴州銅仁:紅色土地走出發展新路

發布時間:2022-05-27 09:4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

  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陳冠合

  5月17日,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式批複同意貴州省開展梵淨山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武陵山脈是湘鄂渝黔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作為(wei) 武陵山的主峰,梵淨山所在地貴州銅仁既是一片紅色的土地,也是一片世界級的生態福地。

  梵淨山下的銅仁市印江縣木黃鎮木黃村是紅二、紅六軍(jun) 團會(hui) 師的地方。一大早,村民孫超又開始了忙碌的一天,自貴州梵天菌業(ye) 落戶木黃鎮發展食用菌種植以來,他就在基地上班。良好的生態和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ou) 勢,讓木黃鎮成為(wei) 食用菌現代高效農(nong) 業(ye) 示範園區,帶動當地群眾(zhong) 就近就業(ye) 和經濟發展。革命文化和自然美景,也讓木黃村的文旅產(chan) 業(ye) “火”了起來。

  “梵淨山擁有多種珍稀瀕危動植物和古老孑遺植物,是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chan) 地,更是貴州推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的重要支點。”銅仁市文體(ti) 廣電旅遊局局長劉五星介紹,銅仁市守好發展和生態兩(liang) 條底線,圍繞“山地旅遊·溫泉康養(yang) ”主體(ti) 功能區定位,以青山為(wei) 筆、綠水為(wei) 墨,巧做山水文章,妙繪旅遊藍圖,大力推進旅遊產(chan) 業(ye) 化。2021年,全市旅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增加值超80億(yi) 元。

  石阡縣的困牛山,多懸崖峽穀,叢(cong) 林環繞,險峻崔嵬。

  1934年8月初,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第六軍(jun) 團9700餘(yu) 人作為(wei) 中央紅軍(jun) 長征先遣隊,從(cong) 湘贛蘇區出發,一路血戰進入貴州,10月7日進至石阡甘溪,在此與(yu) 數倍於(yu) 己的圍追之敵展開殊死戰鬥。第18師52團完成阻敵斷後任務後,其中百餘(yu) 名紅軍(jun) 戰士被逼到困牛山懸崖邊,他們(men) 寧死也不誤傷(shang) 被敵軍(jun) 裹脅走在前麵的老百姓,毅然奮勇突圍,最後大多縱身跳崖。

  如今,每逢節假日,都能看到遊客們(men) 行走在困牛山戰鬥遺址的紅軍(jun) 步道上,追尋著曆史的印記,重溫這段紅色征程……

  “以前去縣城得兩(liang) 個(ge) 多小時,一路地勢陡峭險峻,非常難走。現在好了,困牛山高速收費站離我們(men) 這裏隻有一公裏,上了高速20分鍾就能到石阡縣城!”困牛山村支書(shu) 鞠華國說。

  近年來,隨著全麵打贏脫貧攻堅戰,困牛山村以交通、水利、信息網絡等為(wei) 重點,補齊製約鄉(xiang) 村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基礎設施短板,不斷拓寬致富渠道,群眾(zhong) 的“錢袋子”也越來越鼓。在村集體(ti) 經濟合作社和村級勞務公司帶動下,全村種植蜂糖李200畝(mu) ,沃柑、奈李、板栗、橘子、甜柿等特色水果350餘(yu) 畝(mu) ,林下食用菌紅托竹蓀200畝(mu) ……2021年村級集體(ti) 經濟積累41萬(wan) 餘(yu) 元,入股群眾(zhong) 分紅7.8萬(wan) 元,脫貧戶單戶分紅最高達917.64元。

  在離困牛山村不遠的石阡縣國榮鄉(xiang) 樓上古寨,5月2日,這裏正在進行一場古村庖湯宴的網絡直播,百位村民和自媒體(ti) 達人圍著長桌大快朵頤,幾十部手機相機全程記錄並通過網絡直播平台傳(chuan) 到山外。

  樓上古寨已有500多年曆史,村寨遺存有梓潼宮、明代馬桑木民居建築等曆史文物古跡,以及楠桂橋、天福井、千年紫荊、北鬥七星楓等曆史人文景觀,同時,這裏還傳(chuan) 承著民間布繡、絲(si) 繡、木石雕刻等傳(chuan) 統手工技藝。

  樓上生態博物館是國家文物局“國保省保集中連片傳(chuan) 統村落整體(ti) 保護利用”示範項目,石阡縣以此為(wei) 依托,聚合多渠道幫扶資源,建設數字鄉(xiang) 村創意產(chan) 業(ye) 園,培育數字經濟,充分挖掘匯聚互聯網IP概念,用輕資產(chan) 運作思路重構鄉(xiang) 村城市價(jia) 值交換體(ti) 係,跳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鄉(xiang) 村,跳出農(nong) 業(ye) 發展農(nong) 業(ye) ,跳出產(chan) 業(ye) 擴大產(chan) 業(ye) ,跳出旅遊做強旅遊,為(wei) 黔貨出山探新路。

  石阡縣縣長曾奕輝表示,該縣將針對樓上數字鄉(xiang) 村創意產(chan) 業(ye) 園設立孵化基金,爭(zheng) 取優(you) 惠政策,申請相關(guan) 扶持項目,最終實現“培育一批人才、孵化一批品牌、輸出一批IP”,打造“新鄉(xiang) 村、新業(ye) 態、新村民”鄉(xiang) 村新生態。

  烏(wu) 江兩(liang) 岸曾經是紅軍(jun) 縱橫馳騁的戰場,如今隨著烏(wu) 江梯級開發和一係列船閘與(yu) 升船機的建設,烏(wu) 江航道已經成為(wei) 貴州融入長江經濟帶的黃金水道,裝載著礦產(chan) 品等大宗物資的船隊穿梭在黔渝之間。“五一”剛過,位於(yu) 銅仁的大龍匯成新材料公司硫化錳渣提取車間裏,通過全新生產(chan) 工藝製作而成的電池用硫酸錳、電池用四氧化三錳等材料,將通過烏(wu) 江航道銷往國際國內(nei) 市場。

  作為(wei) 全國重要的錳汞富集區,黔東(dong) 的銅仁等地堅持綠色發展,提升礦產(chan) 品的綜合利用水平,連礦渣也做到“吃幹榨淨”。“我們(men) 每天可處理200噸硫化錳渣,產(chan) 出約20噸錳金屬量及1噸鈷鎳金屬量。”大龍匯成新材料公司第三事業(ye) 部總經理曾昭華指著生產(chan) 線自豪地說,公司自主設計建設的這條利用硫化錳渣製備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正極材料前驅體(ti) 材料的生產(chan) 線,真正實現了錳渣綜合利用。據介紹,銅仁市大龍工業(ye) 區生產(chan) 的電池用硫酸錳占全球60%、國內(nei) 65%的市場份額,鋰電池用四氧化三錳產(chan) 能國內(nei) 第一。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