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從梅蘭芳的京劇外交說起——京劇國際傳播中的“融合話語”

發布時間:2022-05-27 09: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劉穎、陳嬌嬌(分別係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zhuan) 業(ye) 碩士研究生)

  2022年1月6日,由著名京劇程派表演藝術家張火丁主演的“京劇電影工程”收官之作——《鎖麟囊》在浙江象山開機。這是繼《捉放曹》之後我國第二部使用8K全景聲拍攝的電影,也是京劇經典劇目與(yu) 最新電影科技融合的最新嚐試,如張火丁所說,“京劇電影工程是京劇對外傳(chuan) 播的最好方式之一”。事實上,從(cong) 1852年10月的廣東(dong) 粵劇團在舊金山商演開始,中國戲曲的對外傳(chuan) 播迄今為(wei) 止已走過了170年的曆史。

  在百餘(yu) 年的傳(chuan) 播曆史中,京劇作為(wei) 中國戲曲的“國粹”代表,從(cong) 咿咿呀呀的唱、念、做、打,到科技舞美燈光下的水袖唱腔,從(cong) 1930年梅蘭(lan) 芳72天轟動全美的京劇演出,到2015年紐約林肯中心座無虛席的“張火丁模式”,相較於(yu) 中國戲曲的其他劇種來說,京劇對外傳(chuan) 播曆史更久、民間傳(chuan) 播受眾(zhong) 更廣、傳(chuan) 播效能更強,這與(yu) 京劇不斷變革創新的“融合話語”不無關(guan) 係。

  如何讓不了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外國觀眾(zhong) 欣賞京劇?話語模式的融合是京劇走向國際舞台的第一步,這在1930年梅蘭(lan) 芳的72天訪美行裏可見一斑。美國公使對梅蘭(lan) 芳的赴美邀約,圓了梅蘭(lan) 芳一直以來想去西方傳(chuan) 播京劇的願望。如何克服文化差異下的審美差別,也成為(wei) 梅劇團演出的難點之一。對此,梅蘭(lan) 芳的“智囊團”采取了一係列宣傳(chuan) 策略。

  齊如山作為(wei) 梅蘭(lan) 芳訪美團中的總編劇,對表演人物的表情及手勢、承載表演語境的舞美服裝及道具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要在戲曲中體(ti) 現出“美術化”特征,將戲服展示得如同“中國古老的花瓶或是刺繡的帷幔”,讓觀眾(zhong) 在先於(yu) 話語的視覺語境中感受中國戲曲藝術的古典雅致。首演過後,美國多家報紙對梅蘭(lan) 芳的藝術表演和舞台呈現大加讚賞。“我們(men) 不得不略帶酸澀地承認,盡管我們(men) 的戲劇形式是鮮明生動的,但在這充滿了想象力與(yu) 自由氣息的京劇表演麵前仍顯得非常僵化。”著名評論家布魯克斯·艾克金森在《紐約時報》中如此說道。

  在訪美之前,梅劇團便將梅蘭(lan) 芳的照片附在和美國各報館的往來信件中加以宣傳(chuan) ,編寫(xie) 約4萬(wan) 餘(yu) 字的梅蘭(lan) 芳曆史,將梅蘭(lan) 芳這一表演主體(ti) 打造成京劇藝術的標簽,提高梅蘭(lan) 芳在海外媒體(ti) 中的知名度,進而通過個(ge) 人的明星化傳(chuan) 播來講出京劇的情節、特色與(yu) 內(nei) 涵。美國《時代》周刊在報道梅蘭(lan) 芳劇團訪美演出時,介紹了梅蘭(lan) 芳的成長曆程、從(cong) 藝軌跡以及個(ge) 人特質:“(梅蘭(lan) 芳的)溫文爾雅和良好教養(yang) 使得他成為(wei) 來往名流中的社交寵兒(er) 。”《郵報》的劇評家更是將梅蘭(lan) 芳與(yu) 俄羅斯著名芭蕾舞蹈家尼任斯基進行比較,稱讚梅蘭(lan) 芳“那敏捷靈巧的演技是別人無法比擬的”。這種“捧角”化的宣傳(chuan) 方式使得京劇這一民間文化得以依托梅蘭(lan) 芳的人格形象更具大眾(zhong) 娛樂(le) 性。

  梅劇團通過實地考察調研,根據美國觀眾(zhong) 審美習(xi) 慣對京劇表演做了劇目上的調整,選擇了《貴妃醉酒》《天女散花》《空城計》等歌舞並重的劇目,還把各種劇目中的“舞”(《霸王別姬》裏的劍舞、《西施》裏的羽舞、《麻姑獻壽》裏的杯盤舞等)單獨抽出來表演,讓西方觀眾(zhong) 在熟悉的舞台敘事線索中對中國的京劇文化有了認知上的親(qin) 切感。

  除了美國,在上個(ge) 世紀,梅蘭(lan) 芳還到訪過日本、蘇聯進行演出,將京劇藝術的魅力傳(chuan) 播到各地。日本是與(yu) 中國一衣帶水、有著同樣亞(ya) 洲文化根脈的國家。梅蘭(lan) 芳於(yu) 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赴日演出,劇團根據中日相似的審美理念,對劇目《天女散花》進行改編,吸取了大量極富東(dong) 方藝術意蘊的佛教與(yu) 敦煌要素,讓日本觀眾(zhong) 能夠以相近地緣文化理念感受到京劇藝術的魅力。1935年赴蘇演出時,梅蘭(lan) 芳在劇目的選擇上更傾(qing) 向於(yu) 將政治性與(yu) 藝術性相結合,表演了《打漁殺家》《虹霓關(guan) 》《抗金兵》等富於(yu) 戰鬥性的劇目。

  翻譯是一種跨越語言和文化的特殊傳(chuan) 播活動,對外翻譯是融通中外話語,實現中國文化有效國際傳(chuan) 播的“最後一公裏”。盡管京劇部分劇目得以凝聚不同文化背景的共同價(jia) 值觀念,但京劇文言念白的京韻京腔使得京劇難以跨越語言障礙,成為(wei) 京劇對外傳(chuan) 播的瓶頸。譯寫(xie) 話語,即京劇語言的特色翻譯,將傳(chuan) 統與(yu) 國際表達融合,在京劇國際傳(chuan) 播中顯得尤為(wei) 重要。

  梅蘭(lan) 芳在1930年美國公演前,譯者團隊編譯了《劇目說明書(shu) 》《梅蘭(lan) 芳歌曲譜》等大量的宣傳(chuan) 資料,並在舞台演出時加入編譯的現場解說,讓美國觀眾(zhong) 最大限度地欣賞到異域文化京劇的魅力。2015年國家京劇院在赴英演出時也下足了功夫:演出前舉(ju) 辦講座講解京劇基本知識、邀請藝術家講解欣賞京劇的要點和亮點;演出當晚采用中外雙語編寫(xie) 的導賞手冊(ce) 、介紹演出劇情等係列活動;演出時滾動播放演員的台詞翻譯文本。這些京劇“走出去”成功案例中的關(guan) 鍵要素與(yu) 2011年戲曲界和翻譯界策劃數年的“百部京劇經典劇目英譯係列”叢(cong) 書(shu) 出版計劃的理念有著一脈相承之處:京劇的對外翻譯是實現京劇國際傳(chuan) 播的“最後一公裏”。

  京劇要放大在國際社會(hui) 的傳(chuan) 播效果,除了要有承載多彩內(nei) 容的好故事,還要有卓有成效的話語表達,不僅(jin) 要適應國際傳(chuan) 播規律,還要符合不同國家和地區語言和文化習(xi) 慣,使外國人能聽懂且深入人心。不僅(jin) 能用英語等通用語言來講,還能用斯瓦希裏語、葡萄牙語、匈牙利語等多種語言來講京劇的故事、中國文化的故事。無論用哪種語言來講,講述者必須擁有對中國文化深刻的理解,精通不同國別的話語特色,始終以對象國受眾(zhong) 為(wei) 中心,實施“國際化、區域化、分眾(zhong) 化”對外話語構建,才能為(wei) 國際傳(chuan) 播增效賦能。

  到2022年的今天,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包括京劇在內(nei) 的世界各民族的線下文化交流都受到了一定的衝(chong) 擊與(yu) 影響。但伴隨著疫情的是快速發展的智能媒體(ti) 融合,不斷創新的網絡媒介技術和疫情下全球一體(ti) 的線上交流模式,這使得京劇的國際傳(chuan) 播有了更廣闊的平台。

  傳(chuan) 播媒介多元化。戲曲的對外傳(chuan) 播不僅(jin) 靠戲台、舞美等實地布景,在視頻天下的“視聽時代”,京劇借助媒介技術突破了傳(chuan) 統舞台傳(chuan) 播的局限。2021年11月,世界首部8K全景聲京劇電影《捉放曹》獲得了第17屆中美電影節和中美電視節“金天使獎”,這部國粹電影將科技與(yu) 藝術融合,將京劇的內(nei) 功與(yu) 電影敘事融合,向世界觀眾(zhong) 展現了國粹之美。

  傳(chuan) 播平台社交化。京劇的口耳傳(chuan) 播延伸至主流媒體(ti) 網絡公眾(zhong) 號、社交媒體(ti) ,和微博、微信、抖音、YouTube等國內(nei) 外社交媒體(ti) 。傳(chuan) 播媒介的改變也意味著依據不同媒介的特點調整其話語方式,以產(chan) 生傳(chuan) 授雙方的積極互動。京劇演員賈懷胤用京劇即興(xing) 演唱的熱門歌曲《燃燒我的卡路裏》在網絡上走紅,年輕觀眾(zhong) 從(cong) 流行中品味出了京劇的格調、從(cong) “神曲”中咂摸出了文化意味。相信在融媒體(ti) 的借力下,京劇的敘事會(hui) 更加生動,更強調與(yu) 海外受眾(zhong) 的互動、互享、互創,海外受眾(zhong) 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還可以是積極的參與(yu) 者,從(cong) 而增加他們(men) 對京劇的感性認知。

  傳(chuan) 播媒介國際化。借助數字媒體(ti) 技術,英國劍橋大學正式開通運行的“全球昆曲數字博物館”,創新性地借助技術手段實現了文本、聲音、影像多種方式融合的話語產(chan) 生模式,使來自全世界的受眾(zhong) 能實地參與(yu) 、感受到中國傳(chuan) 統戲劇給人們(men) 帶來的藝術體(ti) 驗。京劇的國際傳(chuan) 播更需要借助海內(nei) 外媒介與(yu) 自身的融合,讓京劇魅力在“融合話語”中最大程度發揮國際傳(chuan) 播的效能。

  京劇蘊藏著世界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載著中國深厚的文化傳(chuan) 統底蘊,在久遠的曆史發展脈絡中形成了自身的敘事邏輯。“世界大同,和合共生”是在看待不同文化,實現不同文化之間和諧相處理想的手段。這意味著要融合而不要對立,要包容而不要狹隘。京劇在對外傳(chuan) 播中的“融合話語”再造創新了形式、精粹了內(nei) 涵、超越了語言的藩籬,必將助推京劇唱響世界,在國際舞台收獲越來越多的“粉絲(si) ”。

    (本文係北京市社會(hui) 科學基金項目北京“非遺”對外傳(chuan) 播創新話語研究〔項目編號:19YYB012〕階段性成果)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