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兒歌魅力依舊 新經典身在何方
【熱點觀察】
《兩(liang) 隻老虎》《小兔子乖乖》創作於(yu) 100多年前,《小燕子》《讓我們(men) 蕩起雙槳》創作於(yu) 20世紀50年代,稍微“年輕”一些的《小螺號》《采蘑菇的小姑娘》《數鴨子》《春天在哪裏》誕生至今也有40多年了……今天傳(chuan) 唱甚廣的兒(er) 歌多是“上了年紀”的作品,很少見到唱得響的兒(er) 歌新作——
老兒(er) 歌魅力依舊 新經典身在何方
作者:劉靚靚(遼寧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又到六一兒(er) 童節,不少孩子用唱兒(er) 歌的方式慶祝自己的節日。打開孩子們(men) 的“歌單”會(hui) 發現,今天傳(chuan) 唱甚廣的兒(er) 歌多是“上了年紀”的作品,很少見到唱得響的兒(er) 歌新作,比如,《兩(liang) 隻老虎》《小兔子乖乖》創作於(yu) 100多年前,《小燕子》《讓我們(men) 蕩起雙槳》創作於(yu) 20世紀50年代,稍微“年輕”一些的《小螺號》《采蘑菇的小姑娘》《數鴨子》《春天在哪裏》誕生至今也有40多年了。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wei) 近些年優(you) 秀的新創兒(er) 歌作品越來越少,經典兒(er) 歌創作出現了斷檔。
老音樂(le) 家離去,兒(er) 歌創作人才青黃不接
兒(er) 歌創作低迷跟流行音樂(le) 的衝(chong) 擊有很大關(guan) 係。新中國的流行音樂(le) ,20世紀80年代興(xing) 起,90年代進一步發展,21世紀以來逐漸成熟。流行音樂(le) 的上升軌跡跟兒(er) 歌的衰落曲線,在時間上幾乎是同步的。
改革開放後,跟很多領域一樣,文化藝術領域也開始打破“供給製”,文化市場逐漸形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受經濟利益驅動,很多創作者認為(wei) 兒(er) 歌屬於(yu) “小兒(er) 科”,沒有多大的“吸金力”,紛紛投身受眾(zhong) 廣、傳(chuan) 播速度快、收入高的流行音樂(le) 創作。
在電視、互聯網、智能手機等媒體(ti) 的傳(chuan) 播下,流行音樂(le) 迅速占據孩子們(men) 的生活空間,一些流行音樂(le) 甚至進入中小學課堂。很多孩子從(cong) 小聽著唱著流行音樂(le) 長大,把流行音樂(le) 當作自己“天然的玩伴”。在這樣的背景下,不要說兒(er) 歌新作,就是經典兒(er) 歌作品,有時也難敵流行音樂(le) 的影響力。所以,今天不少孩子張口就能唱出《聽我說謝謝你》《你笑起來真好看》等“網絡神曲”,卻沒聽過《賣報歌》《一分錢》等經典兒(er) 歌。
還有一個(ge) 不容忽視的因素是兒(er) 歌創作人才的斷層。以前之所以湧現出那麽(me) 多膾炙人口的兒(er) 歌經典,是因為(wei) 有一批潛心於(yu) 兒(er) 歌創作的音樂(le) 家,如潘振聲(代表作《一分錢》《春天在哪裏》)、喬(qiao) 羽(代表作《讓我們(men) 蕩起雙槳》)、穀建芬(代表作《媽媽的吻》《采蘑菇的小姑娘》)、付林(代表作《小螺號》),他們(men) 用童心、愛心、詩心與(yu) 才華澆灌出一株株“兒(er) 歌之花”。隨著老一輩優(you) 秀兒(er) 歌創作者的相繼辭世或老去,以及部分音樂(le) 製作機構的轉型改製,願意從(cong) 事兒(er) 歌創作和傳(chuan) 播的藝術家及發行單位越來越少,而中青年兒(er) 童音樂(le) 詞曲作家暫未成長起來,這些都導致兒(er) 歌創作出現低迷和萎縮。
好的兒(er) 歌在於(yu) 童真童趣,“套路化”“口水歌”不應成為(wei) 主流
也有人認為(wei) ,新兒(er) 歌之所以難以唱得響、傳(chuan) 得開,是因為(wei) 今天的孩子選擇太多,不像幾十年前那樣文化生活匱乏,全國的小朋友都“同唱一首歌”。同時,現在社會(hui) 發展太快,孩子們(men) 見多識廣,小小年紀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一些“用爺爺的思維寫(xie) 給孫子的歌”,很難獲得他們(men) 的認可。
上述分析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是客觀方麵的原因。在筆者看來,作為(wei) 文藝作品的兒(er) 歌,能否唱得響、傳(chuan) 得開、留得下,關(guan) 鍵在於(yu) 作品質量。現在一些新創作的兒(er) 歌,歌詞口號化,旋律套路化,內(nei) 容空洞,遠離孩子們(men) 的生活,有些還充滿了居高臨(lin) 下的說教,沒有任何童真童趣,這樣的作品怎能贏得孩子們(men) 的喜歡?
一些在孩子中十分流行的兒(er) 歌看似接地氣,其實是毫無營養(yang) 的“口水歌”,甚至還存在物質化的傾(qing) 向。比如,有一首歌叫《爸爸好》,歌裏說爸爸“掙得多,花得少,剩菜剩飯他全包”。爸爸身上有那麽(me) 多優(you) 點可以寫(xie) ,為(wei) 何偏偏寫(xie) 這些呢?也許這首歌是想從(cong) 孩子的視角唱爸爸,想寫(xie) 得可愛一點、孩子氣一點,但唱出來總讓人覺得可氣又可笑。
還有一些兒(er) 歌在少年兒(er) 童中廣泛流行,但價(jia) 值導向存在問題,所以也不是好兒(er) 歌。比如,“上學苦,上學累,上學還得交學費”“考試作弊有絕招,又能偷看又能抄;個(ge) 個(ge) 像個(ge) 韋小寶,捉弄老師有技巧”“日照香爐烤鴨店,雞鴨魚肉在眼前;口水流得三千尺,一摸口袋沒帶錢”,這些兒(er) 歌看似好玩,但傳(chuan) 遞著錯誤的價(jia) 值觀,如果不及時糾正,可能會(hui) 對孩子們(men) 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創作者要沉下心、俯下身,熱愛兒(er) 童、走近兒(er) 童、了解兒(er) 童
兒(er) 歌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窗口,是促進孩子身心發育的“複合維生素”。我國目前有2億(yi) 多兒(er) 童,讓這些孩子有優(you) 秀的兒(er) 歌可唱不是“小兒(er) 科”。
“詩言誌,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優(you) 秀的兒(er) 歌作品既要“有意思”,更要“有意義(yi) ”。現在的孩子深受流行文化影響,創作者不妨將流行音樂(le) 的創作手法,移植到兒(er) 歌創作中來。具體(ti) 而言,時尚和流行元素必不可少,要有時代感,要貼近孩子們(men) 的生活,內(nei) 容不能大而空,不能說教,要讓孩子們(men) 在聽歌的過程中感覺到快樂(le) 。在形式上,要盡可能地豐(feng) 富曲風,流行音樂(le) 、民族音樂(le) 、說唱音樂(le) 、戲曲音樂(le) 都可以為(wei) 兒(er) 歌所用,還可以把經典老歌改編成時尚的兒(er) 童歌曲,甚至還可以創作一些方言類的兒(er) 歌。
要做到上述這些,創作者得真正沉下心、俯下身,熱愛兒(er) 童、走近兒(er) 童、了解兒(er) 童。當年,躺在病床上的音樂(le) 家王路,望向窗外時,正好有一隻燕子飛過,恰巧兒(er) 童節臨(lin) 近,他當即伏案寫(xie) 下《小燕子》。這樣的經典兒(er) 歌需要作者有生活沉澱才能創作出來。我們(men) 希望今天的兒(er) 歌創作者能夠多向前輩學習(xi) ,主動了解孩子們(men) 的想法和話語體(ti) 係,不要坐在家裏憑空創造。
現在的歌曲創作大都是商業(ye) 行為(wei) ,一般有邀約才有創作,而兒(er) 童歌曲的商業(ye) 回報低,兒(er) 歌創作可能長期無利可圖。因此,要想吸引大量音樂(le) 人投入兒(er) 歌創作中,需要國家在項目、政策等方麵予以支持,否則兒(er) 童音樂(le) 創作事業(ye) 難以形成規模,更難實現可持續發展。比如,可以將兒(er) 歌創作納入我國文藝事業(ye) 發展的藍圖統籌謀劃,製定出台兒(er) 童音樂(le) 中長期規劃,明確兒(er) 歌創作的目標任務,完善細化配套政策和相關(guan) 標準,實施兒(er) 歌創作“下沉”行動,引導兒(er) 歌創作者深入學校、深入兒(er) 童進行采風等。此外,還應適當提高兒(er) 歌創作的稿酬,同時要加強對原創兒(er) 童歌曲的版權保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