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解碼中國古代科學文化優秀“基因”

發布時間:2022-06-01 09:53:00來源: 科技日報

  【科學文化大家談④】

  ◎王渝生

  有人說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沒有科學精神,沒有科學文化,此言偏頗矣。

  中國古代產(chan) 生的農(nong) 、醫、天、算四大科學體(ti) 係和以“四大發明”為(wei) 代表的技術發明受到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經世致用”“兼收並蓄”“四海一家”的影響,具有強烈的哲理性、實踐性、交融性、開放性。

  中國傳(chuan) 統科學技術和科學文化的哲理性,以“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為(wei) 綱領。

  中國的“天”,不是西方的“神”“上帝”“造物主”,而是自然界、客觀規律。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孟子曰:“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苟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冬至、夏至)可坐而致也”。自然界的天地和日月星辰的運轉規律,都是可以探討和認識的客觀存在。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曾子《大學》有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指知識來源於(yu) 實踐,而又指導實踐,“格物致知”為(wei) 知之始,“誠意正心”為(wei) 行之始,是為(wei) 本。知行觀外推於(yu) 家國和社會(hui) ,是為(wei) 末。

  中國傳(chuan) 統科學技術和科學文化“經世致用”的實踐性,是以兼顧滿足國家政治需要和滿足人們(men) 日常生產(chan) 生活需要為(wei) 特征的。

  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心目中,農(nong) 業(ye) 的社會(hui) 地位在“士農(nong) 工商”中,僅(jin) 次於(yu) 官宦,排在第二位。因此,“耕讀傳(chuan) 家久,詩書(shu) 繼世長”。

  醫術以治病救人為(wei) 宗旨,與(yu) 儒學的仁義(yi) 道德一致,稱為(wei) “仁術”;儒家還認為(wei) 醫家治病的道理與(yu) 治國理政的道理相一致。韓愈《雜說》、顧炎武《日知錄》都以醫學之事比附天下政事。醫學為(wei) 儒家所看重,範仲淹說:“不為(wei) 良相,當為(wei) 良醫。”曆代知識分子很多兼通醫術,致使中醫藥學望、聞、問、切“四診”,髒腑學說、經絡學說等,成為(wei) 中國優(you) 秀民族文化遺產(chan) 中的一座寶庫。

  至於(yu) 天文算學,因“曆法乃國家要務,關(guan) 係匪輕”(康熙皇帝語),被視為(wei) 曆代王朝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yu) 天”的標誌;而且“觀象授時”可以指導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所以受到統治者的重視。中國曆代天象記錄之豐(feng) 富為(wei) 世界之冠,曆法也臻備精確。

  《漢書(shu) ·律曆誌》記載,數學“夫推曆、生律、製器、規圓、矩方、權重、衡平、準繩、嘉量,探頤索隱,鉤深致遠,莫不用焉”。傳(chuan) 統數學經典著作《九章算術》以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分類,列舉(ju) 了246個(ge) 數學應用問題求解,很有實用價(jia) 值。

  中國傳(chuan) 統科學技術和科學文化的交融性,是講數理化天地生的和合,是講科技、理工、文理的交融。中國古代的格致學、博物學、物理學、天文曆法算術,都是綜合性的科學,不像西方是分科、分離的學問。

  西方近現代甚至當代科學家都推崇中國傳(chuan) 統科學文化的交融、綜合和整體(ti) 性。如耗散結構論的創始人普利高津說:“中國傳(chuan) 統的學術思想是著重於(yu) 研究整體(ti) 性和自發性,研究協調和協合,現代新科學的發展,近些年物理和數學的研究,都更符合中國的科學思想。”創建協同學的哈肯也指出:“事實上,對自然的整體(ti) 理解是中國哲學的一個(ge) 核心部分。在我看來,這一點西方文化中未獲得足夠的考慮。”

  中國傳(chuan) 統科學技術和科學文化的開放性,表現在中外科技內(nei) 容和科學文化的交流上。

  中國傳(chuan) 統科學文化在中世紀通過阿拉伯西傳(chuan) 歐洲,對近代文藝複興(xing) 、科技革命產(chan) 生過深刻影響。

  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說,中國“在許多重要方麵有一些科學技術的發展,走在那些創造出著名的希臘奇跡的傳(chuan) 奇式人物前麵,和擁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財富的阿拉伯人並駕齊驅,並在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ge) 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

  英國另外一位著名科學史家貝爾納則說:“中國許多世紀以來,一直是人類文明和科學的巨大中心之一。已經可以看出,在西方文藝複興(xing) 時期從(cong) 希臘的抽象數理科學轉變為(wei) 近代機械的、物理的、科學的過程中,中國的貢獻曾起了作用,而且也許是有決(jue) 定意義(yi) 的作用。”

  德國哲學家和數學家萊布尼茨在獲悉易圖八卦後,驚訝地發現同他1678年發明的二進製理無二致,因此熱情地讚美中國傳(chuan) 統數學思想方法。

  進化論的創立者、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其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中大量引用了他稱之為(wei) “中國百科全書(shu) ”中的關(guan) 於(yu) 遺傳(chuan) 變異的記載佐證他的進化論思想,據查這些均是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明末李時珍《本草綱目》、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的內(nei) 容。

  中國傳(chuan) 統科技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優(you) 勢。中國傳(chuan) 統數學,不發展演繹幾何學,但充分發展程序性算法,寓證於(yu) 算,不證自明,當今電子計算機算法原理與(yu) 之若合符節,數學家吳文俊又據此開創了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法,從(cong) 此嶄新的具有中國特色而又普行於(yu) 世界的機械化數學在東(dong) 方崛起。

  中國傳(chuan) 統科學文化的優(you) 秀基因,在曆史上和當今時代都發揮了獨特作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文獻中有大量類型多、係列長、連續性好、地域覆蓋廣闊、綜合性強的自然現象記錄,這是中國古人幾千年來留下的一個(ge) 自然史信息寶庫,它已經在射電天文學、地震震中分布圖和烈度區劃圖、5000年氣候史重建、500年旱澇史重建及其隱含周期的發現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依據我國古代經史子集文獻中豐(feng) 富的氣象、氣候、物候、地理等資料,中國近代氣象學家竺可楨於(yu) 1961年和1972年先後發表《曆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和《中國近五百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證明了20世紀氣候逐步變暖的事實,並預言了21世紀氣候變化的趨勢。

  我們(men) 在充分估計中國古代科學思想方法和傳(chuan) 統文化的現代價(jia) 值的同時,也要防止對其作牽強附會(hui) 的解釋、片麵誇大其影響和作用,從(cong) 而導致一些不科學的認識。今天,我們(men) 討論科學文化,當然必須吸收從(cong) 古希臘羅馬到近現代歐美科學文化中的積極因素,但也切不可割斷曆史,忘記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存在。

  (作者係國家教育谘詢委員會(hui) 委員,中國科技館原館長、研究員)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