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時代主題 發揮特色優勢——宋慶齡同誌故居開放40年講好傳承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王海磬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雪英
今年是中國宋慶齡基金會(hui) 成立40周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同誌故居對公眾(zhong) 開放40周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同誌故居(以下簡稱故居),是完整保存宋慶齡最後18年工作、生活原貌的名人故居紀念館,1981年10月被列為(wei) 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5月對外開放。
40年來,故居堅守“文物寶庫、研究機構、宣傳(chuan) 陣地、交流平台”的基本定位,在講好宋慶齡的故事、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素養(yang) 、為(wei) 民族複興(xing) 凝心聚力方麵作出積極貢獻。
文物整理、征集和利用躍上新台階
位於(yu) 北京市西城區後海北沿46號的宋慶齡同誌故居,古樸清幽、環境典雅,宋慶齡生前在此工作生活了18年。
故居分為(wei) 原狀陳列展、宋慶齡生平展以及庭院三部分進行開放展覽,保存著宋慶齡生前工作、生活原貌,並藏有孫中山、宋慶齡文物2萬(wan) 餘(yu) 件。
故居珍藏著這樣一件國家一級文物——一本由沈鈞儒等名流賢達親(qin) 手創作的書(shu) 畫冊(ce) 頁,它就是宋慶齡送給美籍華人楊孟東(dong) 的紀念冊(ce) 《鴻雪因緣》。
一本紀念冊(ce) ,見證著曆史,見證著友誼,彌足珍貴。
“這麽(me) 多年,我們(men) 堅持多種渠道搶救、整理、征集文物,得到海內(nei) 外宋慶齡生前友好、親(qin) 屬後人和社會(hui) 各界人士的捐贈近700件,其中就包括《鴻雪因緣》紀念冊(ce) ,同時接收黃華和愛潑斯坦藏書(shu) ,大大豐(feng) 富了故居館藏,提高了文物寶庫的‘含金量’。”故居管理中心工作人員介紹。
40年來,故居本著高度的責任感開展文物保護工作,不斷改善文物保護條件,推動文物整理、征集和利用躍上新台階。據了解,當前故居館藏可移動文物20360件(套),很多都是中國近代和現代革命曆史的有力見證,目前已經全部完成電子化並納入國家文物信息網絡係統,為(wei) 舉(ju) 辦專(zhuan) 題展覽奠定基礎。
愛國主義(yi) 教育薪火相傳(chuan)
為(wei) 進一步傳(chuan) 承宋慶齡先生的崇高精神,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中國宋慶齡基金會(hui) 指導宋慶齡故居建造文物庫,完成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最大一次古建修繕工程,並通過展覽、講座、研討、出版等方式,在海內(nei) 外構築起了解宋慶齡生平事跡和精神品質的交流平台,弘揚宋慶齡“永遠和黨(dang) 在一起”的堅定信念。
如今,這裏已是全國愛國主義(yi) 教育示範基地,每年吸引數以萬(wan) 計的中小學生前來參觀學習(xi) 。
“草坪上的這棵古槐樹,是距今已有500年曆史的一級古樹。它的西麵高高翹起,東(dong) 麵枝垂匍地。從(cong) 宋慶齡臥室外的暖廊看它,就像一隻欲飛的鳳凰。”每逢周末,在故居的草坪上,北京市西城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學生李奕凝用中英文向前來參觀的遊客們(men) 進行講解,“宋慶齡經常在樓上欣賞它的美態,並給它取名為(wei) ‘鳳凰國槐’。”
李奕凝是“時代小先生”中的一員。每到周末,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同誌故居”匾額上,和李奕凝一起,一批身披綬帶、精神煥發的少年兒(er) 童就會(hui) 出現在這座曆史悠久的庭院裏,用中英雙語,向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zhong) 講述宋慶齡奶奶的故事。這些孩子有一個(ge) 響亮的名字——“時代小先生”。
為(wei) 什麽(me) 叫“時代小先生”呢?
20世紀40年代,宋慶齡從(cong) 陶行知推行的“小先生製”中找到並發現了“讓孩子們(men) 成為(wei) 未來的主人”的好方法,並開展“小先生”活動,本著“試驗性、示範性”的原則,親(qin) 自指導培養(yang) 了300多名小先生。
為(wei) 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愛國主義(yi) 教育活動品牌,故居於(yu) 2011年啟動實施“時代小先生”計劃,引導少年兒(er) 童“知行合一、即知即傳(chuan) ”。目前,“時代小先生”活動已建立30多個(ge) 示範校(基地),逾萬(wan) 名青少年參加活動,間接受益青少年達10萬(wan) 多人。
搭建人文交流平台
4月15日,“海棠花開向未 來——2022年海棠詩會(hui) 暨宋慶齡故居海棠文化節”活動舉(ju) 行,眾(zhong) 多誦讀愛好者以詩相約、吟誦經典,唱響春天的時代讚歌,並通過雲(yun) 上平台播出。
每年4月上中旬,故居院內(nei) 兩(liang) 株古西府海棠就會(hui) 盛開,曆經滄桑,豐(feng) 姿依舊。海棠花融入了宋慶齡的精神品格,形神兼備。故居通過舉(ju) 辦海棠文化節,以花為(wei) 媒,以文會(hui) 友,吸引海內(nei) 外賓朋,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講好宋慶齡的故事,備受人們(men) 喜愛。
“通過這次實習(xi) ,我對祖國的曆史和發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自己的未來也有了更清晰的規劃。”2021年8月23日,“港澳大學生文化實踐活動”閉幕式暨“天生我材必有用”港澳學生實習(xi) 成果分享會(hui) 在線舉(ju) 行,來自澳門的學生黃菡濱作為(wei) 宋慶齡同誌故居實習(xi) 學生代表坦言心得。
自2006年以來,故居開始協助文旅部舉(ju) 辦“港澳大學生文化實踐活動”,至今已有百餘(yu) 名同學在這裏學習(xi) 與(yu) 宋慶齡有關(guan) 的中國近現代曆史,感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積累寶貴工作經驗,也與(yu) 故居的老師建立起深厚友誼。
從(cong) 中德“山村對話”、中印圓桌會(hui) 議、中日餐飲交流會(hui) ,到中法交流“高醇芳書(shu) 畫展覽”、中非青年領袖大聯歡、APEC財長會(hui) 、聯合國日慶祝活動,再到連續舉(ju) 辦7屆兩(liang) 岸“孫中山與(yu) 宋慶齡研討會(hui) ”、3屆“慶齡論壇——兩(liang) 岸女校長對話會(hui) ”,一次次互動交流中,故居以文物文化為(wei) 底蘊廣交四海朋友,搭建國際交流、港澳台人文交流平台。
立足新起點,踏上新征程。宋慶齡同誌故居將秉承宋慶齡先生“永遠和黨(dang) 在一起”的信念,踐行“和平·統一·未來”宗旨,為(wei) 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作出新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