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工人變少變老 年輕人為何不愛去工地
提起建築工人,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出的恐怕都是一個(ge) 個(ge) 年富力強、黝黑精瘦的身影。然而,隨著行業(ye) 與(yu) 時局的變化,工地裏的實際情況,早已開始逐漸偏離公眾(zhong) 的既有印象。近日,《光明日報》發文稱:建築工人不僅(jin) 在變少,而且在變老。來自呼和浩特的一則統計數據顯示:在從(cong) 事建築、裝修的群體(ti) 中,30歲以下的從(cong) 業(ye) 者僅(jin) 占15%,50歲以上的則占到近43%。據另一項統計,從(cong) 2007年到2017年,建築業(ye) 一線工人平均年齡10年間增加了10歲。
如今,穿行在工地裏、站在腳手架上、操作著塔吊重機的“主力”,已經是一張張日漸生出皺紋的麵孔。他們(men) 中的不少人,從(cong) 青年幹到中年、又一路幹到老年。在某種意義(yi) 上,建築工人並沒有“大換血”——他們(men) 隻是在工地裏變老了。但對一個(ge) 行業(ye) 而言,這絕不是什麽(me) 好消息,而恰恰說明建築工人這一職業(ye) 出現了結構性問題,導致人員流動不暢,因此才會(hui) 麵臨(lin) “用工難”,以及現存從(cong) 業(ye) 者在未來的“養(yang) 老難”。
要回答“今天年輕人為(wei) 什麽(me) 不幹建築”這個(ge) 問題,我們(men) 首先要問:過去的年輕人為(wei) 什麽(me) 願意幹建築?答案並不複雜。隻要願意賣力氣,幹建築沒有什麽(me) 門檻,相對而言也比較掙錢。21世紀初,有數據顯示:城市建築工人的平均收入超過了不少“白領”,在更早之前,人們(men) 很難想象,一份沒有學曆門檻的體(ti) 力工作,能讓進城務工人員比坐辦公室的“城裏人”賺的還多。這份工作雖然相當辛苦,存在安全風險,在社會(hui) 上也會(hui) 遭遇一些偏見,但對打工者而言,大體(ti) 還是一份“高性價(jia) 比”的工作。相比於(yu) 上升空間有限、缺乏長期保障這些負麵因素,直觀的收入對他們(men) 吸引力更大,這也正是建築工人大軍(jun) 急劇膨脹的原因。
建築工人隊伍的擴張不是孤立現象,而是與(yu) 當時的城市建設大潮緊密相連。支撐這個(ge) 行業(ye) 發出相對高薪的,既不是雇主的主觀意願,也不是工人的從(cong) 業(ye) 熱情,而是城市急速擴張更新、無數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製造的強勁勞動力需求。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增速平穩放緩,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型,城市尤其是一二線城市的新建建築規模明顯不如從(cong) 前,開發商的利潤空間也被壓減。這自然使得建築行業(ye) 的薪酬條件無法保持過去的競爭(zheng) 力,反而出現工人需求越萎縮、“用工荒”越嚴(yan) 重的倒掛現象。
此外,原來可能選擇建築行業(ye) 的年輕人現在擁有更多其他選擇,也是他們(men) 不再青睞工地的理由之一。隨著第三產(chan) 業(ye) 占比提高,互聯網經濟異軍(jun) 突起,送快遞、送外賣、搞直播……都為(wei) 年輕人提供了收入未必低,但相對不那麽(me) 辛苦、危險的替代崗位。這時,建築行業(ye) 的“主力”,自然隻能是那些幹慣了建築、較難轉型的老工人。
發生在工地裏的“老齡化”現象,不僅(jin) 給行業(ye) 造成了嚴(yan) 峻挑戰,讓人們(men) 不由得擔心高齡工人退出職場後誰來修路造樓的問題,也讓這些工人的個(ge) 體(ti) 命運充滿不確定性。眾(zhong) 所周知,建築工人鮮有人與(yu) 雇主簽署長期合同。他們(men) 的養(yang) 老怎麽(me) 辦?會(hui) 不會(hui) “老無所依”?如果不能解決(jue) 這些問題,這些新世紀的建設者無疑會(hui) 被虧(kui) 欠。
市場經濟之下,職業(ye) 選擇是自由的。要讓年輕的身影重新出現在建築工地上,提高待遇、強化保障是唯一的選擇。高速發展的社會(hui) ,無疑仍需要更高質量、更安全的建築,這就需要建築開發商提高行業(ye) 水準,讓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同步跟上。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千千萬(wan) 萬(wan) 名普通工人的勞動,撐起了中國過去幾十年裏的“經濟奇跡”,而今天,我們(men) 也應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讓工人充分享受發展紅利,擁有更合理的薪酬體(ti) 係,以及完善的職業(ye) 生涯保障。
楊鑫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