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雲”上看京劇 在創新中傳承(新語·讓好聲音成為最強音)

發布時間:2022-06-08 10:43:00來源: 光明網

  通過“藝術+科技”的方式,我們(men) 向海內(nei) 外講好國粹創新傳(chuan) 承故事,實現了社會(hui) 效益與(yu) 經濟效益的統一

  “雲(yun) ”上劇場拉開大幕,線上演播成為(wei) 新樣態——這是2020年以來,演藝行業(ye) 發生的巨大改變。2021年、2022年春節期間,國家京劇院以“雲(yun) 大戲、過大年”為(wei) 主題,利用5G+VR+4K超高清技術,連續兩(liang) 年推出京劇《龍鳳呈祥》演播。通過“藝術+科技”的方式,我們(men) 向海內(nei) 外講好國粹創新傳(chuan) 承故事,實現了社會(hui) 效益與(yu) 經濟效益的統一。很多網友看後表示:“傳(chuan) 統藝術與(yu) 數字技術相融合,時尚、別致!”

  回溯數百年發展曆程,京劇一直都是“時尚”的。所謂“時尚”,即指時代之風尚。在現代媒介興(xing) 起之前,京劇屢創萬(wan) 人空巷的演出盛景。京劇也從(cong) 未停下與(yu) 新技術融合的腳步。京劇表演藝術大師譚鑫培主演的《定軍(jun) 山》是中國第一部電影;梅蘭(lan) 芳先生1948年就拍攝了京劇藝術片《生死恨》;北京電視台曾實況轉播梅蘭(lan) 芳先生的《穆桂英掛帥》和尚小雲(yun) 先生的《雙陽公主》。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wei) 良。”當前,數字技術、傳(chuan) 播媒介、平台渠道“你方唱罷我登場”,計算交互、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技術應用,為(wei) 藝術創作帶來無盡想象空間。《龍鳳呈祥》演播,集傳(chuan) 統藝術創新發展之“天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提升之“地氣”、國粹藝術名家演繹之“材美”、數字技術突破躍進之“工巧”,接續發展京劇藝術“演時代之風尚”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國家京劇院自3月5日啟動“百日集訓”活動,通過新媒體(ti) 平台推出“百日集訓”排練、說戲直播節目,真實記錄演員和演奏員的日常訓練,13場直播引發廣泛關(guan) 注。目前,我們(men) 將鏡頭對準青年京劇演員,正在拍攝《京劇演員的一天》。

  京劇藝術“觸網”,還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有益舉(ju) 措。2020年起,我們(men) 與(yu) 中央電視台攜手開啟京劇藝術的線上出海之旅,在海外社交媒體(ti) 開設劇院賬號,合作推出《看我如何玩轉京劇》《京劇悠體(ti) 驗》等係列原創微視頻及15場直播活動,受到海外網友的歡迎。截至目前,劇院海外賬號內(nei) 容閱讀量達1.06億(yi) 次,粉絲(si) 總數達103萬(wan) 人。

  如何看待線下演出與(yu) 線上演播的關(guan) 係?演播是在一個(ge) 虛擬空間進行的演出,是把有限的劇場延展成無限空間,具有虛擬性、無限性和個(ge) 性化的特點。一方麵,借由演播可以拓展新的產(chan) 業(ye) 形態,數字文化產(chan) 品可以開拓出更大市場;另一方麵,演播的觀演體(ti) 驗和傳(chuan) 播效果能夠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再者,線上大數據的分析運用,可以發揮交流互動、引客聚客、精準營銷等優(you) 勢,培養(yang) 年輕觀眾(zhong) ,讓觀眾(zhong) 走進劇場。演播和演出不是此消彼長的競爭(zheng) 關(guan) 係,而是可以形成互相補充、互相促進、互相轉化的良性循環。

  (作者:王 勇,為(wei) 中國戲劇家協會(hui) 副主席、國家京劇院院長,本報記者鄭海鷗采訪整理)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