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忠:在基層做育種工作,心裏很踏實(講述·弘揚科學家精神)
人物名片
趙國忠:1950年生,河北石家莊人,棉花育種專(zhuan) 家。他在近半世紀的育種生涯裏,先後培育出21個(ge) 棉花新品種,包括6個(ge) 國家級品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2次、技術發明三等獎1次,省部級科技進步、技術發明特等獎、一等獎8次。棉花是喜光作物,為(wei) 了加快研究進程,幾十年來,趙國忠習(xi) 慣於(yu) 把自己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每年都在河北、海南等地奔波……
“剛從(cong) 事棉花育種工作的時候,我時常問自己一個(ge) 問題: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年後,我還能保持最初的這份熱情嗎?”
春夏之交,在海南三亞(ya) 市南濱農(nong) 場石家莊市農(nong) 科院棉花基地,極目遠眺,星星點點的雪白棉桃點綴著廣袤綠野……在這片土地上,趙國忠已經堅持南繁育種45年。
“做科研要有一顆像棉絮一樣純粹的心”
“今天聽廣播,得知‘冀棉8號’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得獎固然讓人高興(xing) ,但還要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很多地區仍靠引進種子發展生產(chan) ,當下重要的是育出更多我們(men) 自己的優(you) 質種子。還需要注意,不能稍有成績就驕傲自滿,做科研要有一顆像棉絮一樣純粹的心。”
——摘自趙國忠1987年7月11日日記
1973年從(cong) 河北石家莊地區農(nong) 業(ye) 技術學校畢業(ye) 後,趙國忠被分配到石家莊地區農(nong) 科所(現石家莊市農(nong) 科院)從(cong) 事棉花育種工作。
當時,燕趙大地雖盛產(chan) 棉花,但沒有自己的當家品種,產(chan) 量長期不穩定,平均畝(mu) 產(chan) 皮棉隻有27公斤。纖維品質也不高,不符合紡織企業(ye) 加工要求。
“培育出自己的優(you) 質品種,需要我們(men) 這一代人加倍努力。”中專(zhuan) 畢業(ye) 的趙國忠常感覺力不從(cong) 心,但他認準的事,就一心要幹好。於(yu) 是,趙國忠開始惡補棉花育種知識。冬天屋裏冷,就在樓道裏的爐子上燒塊磚,放到身邊取暖讀書(shu) 。他還利用冬閑跑了大半個(ge) 中國,向老前輩和同行求教。沒有育種材料怎麽(me) 辦?業(ye) 內(nei) 的各大院校、科研單位一個(ge) 個(ge) 地跑,收集到300多份基礎材料。
“科研不能著急,又不能不急。”40畝(mu) 試驗田裏種下16萬(wan) 株棉花,他每天蹲在地裏觀察、選擇、掛牌、記錄,從(cong) 中選出最優(you) 單株。和棉花朝夕相處,種質資源圃裏的上千個(ge) 品種的年份、生長期產(chan) 量表現、抗病蟲害能力、株型開張度等情況,他逐漸了然於(yu) 胸。
1983年,趙國忠團隊培育出“冀棉8號”,1984年在河北正式推廣後,平均畝(mu) 產(chan) 超過90公斤;上世紀90年代,他又與(yu) 中科院遺傳(chuan) 所合作培育出具有我國獨立知識產(chan) 權的第一個(ge) 種間三元雜交新品種“石遠321”,曾創下252.7公斤的世界棉花單產(chan) 最高紀錄。
後來,有人建議他做行政管理工作,被他婉言謝絕:“我的長項就是棉花育種,在基層做育種工作,心裏很踏實。”
“育種人應像優(you) 質棉種一樣,適應性強、抗逆性強”
“今天背著棉種往火車站趕,來得晚沒買(mai) 到車票,把水泥板當床,半袋棉籽當枕頭,在火車站廣場睡下。夜裏卻被巡邏的警察叫醒,想必是我邋遢的樣子給別人帶來了誤解。這段時間的奔波讓我感到有些疲勞,工作上也遇到困難,但要想培育出良種,育種人應像優(you) 質棉種一樣,適應性強、抗逆性強。”
——摘自趙國忠1990年9月28日日記
“上衣皺巴,一鞋泥巴;淩亂(luan) 頭發,像團棉花。”這是當時同事們(men) 對趙國忠的評價(jia) 。如今他依然衣著樸素,他說,這是老南繁人的傳(chuan) 統。
“南繁”一詞,意指利用我國南部亞(ya) 熱帶或熱帶的光熱條件,進行種質資源加代繁殖和選育。棉花是喜光作物,為(wei) 了加快研究進程,從(cong) 1977年開始,趙國忠每年9月都來到三亞(ya) 加代育種,開啟了自己近半世紀的“南繁候鳥”生涯。
40多年前,石家莊到海南的交通極為(wei) 不便。“坐火車、坐輪渡、坐汽車,趕路就要花半個(ge) 月。”趙國忠說,在三亞(ya) 南濱農(nong) 場,科研人員住的是四麵透風的茅草房,睡的是椰子樹枝搭的床。蚊帳上掛著盆接雨水,蚊帳下撒硫黃防蛇。居住地離試驗田遠,中午就在田裏啃涼饅頭就鹹菜。經費緊張,沒錢請工人,所有農(nong) 活都自己幹,身上被棉花殼劃出一道道血痕,衝(chong) 涼時猶如往傷(shang) 口上撒鹽……
“盡管條件艱苦,但我一直慶幸能夠加入南繁的隊伍中。”趙國忠說,一方麵,加代育種為(wei) 科研節省了大量時間;另一方麵,南繁基地聚集了一批優(you) 秀的科研工作者,通力合作,讓他有了更廣闊的施展空間。
90年代,華北地區棉鈴蟲大暴發,棉田收成大幅下滑。1998年,趙國忠與(yu) 中國農(nong) 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合作承擔了列入國家“863計劃”的雙價(jia) 抗蟲棉研究課題。
導入抗蟲基因後,仍能保持其他優(you) 良性狀的種子萬(wan) 裏挑一,其間趙國忠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他總勉勵自己:“育種亦如育人,不經曆些磨礪,是沒法成才的。”1999年9月,趙國忠和團隊成員滿懷希望地將導入抗蟲基因的397粒種子種在了三亞(ya) 的南濱農(nong) 場。最終成功選育出了雙價(jia) 轉基因抗蟲棉“SGK321”,成為(wei) 首例擁有我國獨立知識產(chan) 權、世界上首例雙價(jia) 轉基因抗蟲棉。對棉鈴蟲“免疫”的“SGK321”,單株結鈴最多達594個(ge) ,一般畝(mu) 產(chan) 皮棉100公斤以上,為(wei) 棉花生產(chan) 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我對自己有信心,對這份事業(ye) 更有信心”
“最近全國各地幾個(ge) 基地來回跑,高血壓的症狀越來越明顯了。前些日子在地裏觀察樣本,抬頭低頭間,忽然覺得手麻,險些暈倒,幸好身旁有同事在。經過十幾天的輸液,恢複了很多。我想還是要愛惜身體(ti) 的,身體(ti) 健康,才能繼續在棉花事業(ye) 中發光發熱。”
——摘自趙國忠2021年2月4日日記
在位於(yu) 三亞(ya) 的國家南繁科研中心南濱農(nong) 場,趙國忠辦公室外的一輛老式電動三輪車格外顯眼……“我剛參加工作時,河北省正定縣南早現村試驗基地距離農(nong) 科所15公裏,那時天天泡在試驗田裏,寒來暑往不知道騎壞了多少條輪胎。”趙國忠說,現在蹬不動自行車了,每天就騎著這輛電動車到田裏,看看棉花的長勢。
“眼前這一批,培育的是莖稈距離地麵20厘米左右的緊密型植株,適合大機械收割,能進一步提升收割效率。”趙國忠指向遠處試驗田說,雖然我國棉花育種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但每年還需要進口棉花200萬(wan) 噸左右。
2010年,趙國忠從(cong) 石家莊市農(nong) 科院棉花室主任崗位上退休,不再主持育種試驗。雖然退到了“幕後”,但十幾年來他早已習(xi) 慣於(yu) 把自己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每年仍在河北、海南等地奔波。
退休後的時間裏,他參與(yu) 培育的“石抗126”綜合性狀依然排名全國第一,在國家級區域試驗中表現突出,後來又作為(wei) 黃河流域對照品種和機采棉對照品種。“石早1號”到現在還作為(wei) 河北晚春播棉花的對照品種,而且最近又選育了幾個(ge) 新品種通過審定。國內(nei) 很多棉花科研機構用他培育的棉種作親(qin) 本,育成新品種,他發自內(nei) 心地感到高興(xing) ……
“現在的南繁不再‘難煩’,科研和生活環境大大改善。我對自己有信心,對這份事業(ye) 更有信心。別看我現在已是70多歲的人了,但我還想繼續幹下去……”趙國忠臉上露出期待的笑意。(本報記者 曹文軒)
責任與(yu) 熱愛讓夢想開花(記者手記)
趙國忠出身農(nong) 民家庭,從(cong) 小的經曆,讓他從(cong) 進行棉花育種工作的第一天起,心裏就埋下了一顆“讓老鄉(xiang) 們(men) 穿暖”的種子。近50載育種生涯,夢想正在開花結果……
如今年逾古稀,他仍堅持全年在各地奔走;堅守田間地頭,頂著風吹日曬,為(wei) 育良種,堅持不懈。選育良種猶如一場馬拉鬆,為(wei) 一顆種子等上十幾年也是常有,支撐他的,是對這份事業(ye) 的責任與(yu) 熱愛。趙國忠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他說,自己一生沒有別的夢想,就想把所有的時間投入到棉花良種培育中去,如果能使棉農(nong) 多方麵受益,有利於(yu) 國家棉花產(chan) 業(ye) 發展,心裏就有說不出的高興(xing) 。
這,便是千萬(wan) 育種人的縮影,他們(men) 默默奉獻,辛勤耕耘,堅持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的大地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