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看不見的汙染,需要看得見的行動

發布時間:2022-06-15 09:49: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於(yu) 平

  據媒體(ti) 報道,新西蘭(lan) 坎特伯雷大學研究人員近日在南極洲的新降雪中首次發現了微塑料。研究人員表示這“令人難以置信”,“在新鮮的南極雪中發現微塑料凸顯了塑料汙染的程度,即使是世界上最偏遠的地區也是如此。”

  南極被稱為(wei) 地球上最後一片淨土,除了科學研究之外,幾乎沒有什麽(me) 人類活動。然而,就是在這片人跡罕至的大陸上,居然也出現了微塑料的身影。這一科學發現,也再次警示了微塑料汙染的擴散和風險。

  微塑料是直徑小於(yu) 5 毫米的微塑料顆粒的統稱,實際上,大量微塑料顆粒的直徑,是以納米計算的,肉眼根本看不見。自從(cong) 塑料被廣泛用於(yu) 人類生產(chan) 生活的各個(ge) 領域之後,微塑料作為(wei) 看不見的汙染,正在地球的各個(ge) 角落蔓延,從(cong) 空中到地麵,高山到城市,從(cong) 河流到海洋,從(cong) 魚類到哺乳動物體(ti) ……無處不在的微塑料被科學家們(men) 不斷發現。

  而在人體(ti) 中,微塑料的滲透同樣觸目驚心。2018年,維也納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宣布,在人類糞便中檢測到了微塑料的存在,微塑料進入人類胃腸道成為(wei) 既定事實。2020年,美國化學會(hui) 年會(hui) 上又曝出新的發現:人的肺、肝髒、脾髒和腎髒,甚至是胎盤的組織樣本中均檢測到了微塑料的存在。統計顯示,全球人均每周攝入約2000顆塑料微粒,重量約為(wei) 5g,相當於(yu) 一張信用卡。

  隨著各種研究的深入,微塑料的危害也逐漸浮出水麵。比如,在水域環境中。微塑料除了自身具有一定毒性,會(hui) 威脅水生生物,還會(hui) 與(yu) 環境中的重金屬等有毒汙染物發生相互作用,使得微塑料的生態環境風險變得更為(wei) 複雜。微塑料對人類的危害,更是難以估量。比如,微塑料進入人體(ti) 細胞後,可能破壞細胞活性。導致在血管中沉積,在器官細胞膜上附著,甚至能夠穿過血腦屏障,破壞神經係統,紊亂(luan) 生殖功能。此外,由於(yu) 許多塑料都含有添加劑,導致這些塑料在分解時,會(hui) 產(chan) 生內(nei) 分泌幹擾物( EDCs),可能導致男性不育等多種疾病。

  不過,由於(yu) 微塑料汙染看不見,而且,其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往往是溫水煮青蛙式的。所以,盡管這些年來微塑料汙染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但並未引起大眾(zhong) 的足夠警惕,相關(guan) 法律和公共政策的反應也比較遲鈍,導致微塑料汙染蔓延,難以得到強有力的遏製。再加之,微塑料汙染的治理,不是一個(ge) 國家的事,需要緊密的全球合作,這就使得治理工作始終徘徊不前。

  不過,情況也在慢慢往好的方向轉變。今年3月2日,來自175個(ge) 國家和地區的國家領導人、環境部部長及其他部門代表,在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hui) 續會(hui) (UNEA-5.2)上通過了一項裏程碑式決(jue) 議,同意起草一份條約,在2024年之前解決(jue) 全球塑料汙染危機。有分析認為(wei) ,這份新協議將是自《巴黎氣候協定》以來最重要的國際多邊環境協議。

  微塑料治理,需要每個(ge) 國家的深度參與(yu) ,也需要每個(ge) 人的積極響應。無論是為(wei) 自身健康計,還是為(wei) 子孫後代計,我們(men) 都應該盡自己所能,向塑料汙染說“不”,包括減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在日常消費選擇時注重環境友好,從(cong) 源頭減少塑料垃圾的產(chan) 生。總而言之,看不見的汙染,需要看得見的行動,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不該袖手旁觀。(於(yu) 平)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