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鄉土戲曲如何演繹時代新華章——秦腔發展與傳播現狀調查思考

發布時間:2022-06-16 10:0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西北大學新聞傳(chuan) 播學院課題組

  編者按

  “一方水土育一方戲。”鄉(xiang) 土戲曲是“戲曲”概念的具體(ti) 化、地方化。作為(wei) 鄉(xiang) 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xiang) 土戲曲以豐(feng) 富多彩的內(nei) 容、鮮明濃鬱的特色,成為(wei) 地方文化的一種獨特標識,深刻反映著時代烙印下地域的發展變遷。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21年末,我國城鎮化率達64.72%,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使得植根於(yu) 農(nong) 耕時代的鄉(xiang) 土戲曲生存與(yu) 發展普遍麵臨(lin) 嚴(yan) 峻挑戰。鑒於(yu) 此,西北大學新聞傳(chuan) 播學院課題組赴陝西、甘肅等地,圍繞秦腔這一代表性鄉(xiang) 土戲曲的發展現狀、麵臨(lin) 困境,以及如何推動鄉(xiang) 土戲曲現代化發展、創新戲曲傳(chuan) 播方式等,進行了深入調研。

  秦腔,作為(wei) 一脈主要流傳(chuan) 於(yu) 西北地區的地方劇種,是中國最古老的戲曲之一,至少在明代中葉已經形成,自此廣泛流行於(yu) 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秦腔藝術和八百裏秦川大地上的水土風貌息息相關(guan) ,是三秦大地最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秦腔文化越來越受重視,成為(wei) 西北地區標誌性文化符號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在城鎮化進程加快和經濟社會(hui) 變遷的時代背景下,以秦腔為(wei) 代表的鄉(xiang) 土戲曲,如何融入發展大潮,綻放新光芒?

  壹 從(cong) 秦腔發展現狀管窺鄉(xiang) 土戲曲今貌

  陝西是名副其實的戲曲大省,擁有秦腔、眉戶、碗碗腔、阿宮腔、漢調二黃、華陰老腔等二十餘(yu) 個(ge) 劇種。從(cong) 劇團建設情況來看,正規的劇團從(cong) 市、區到各縣不勝枚舉(ju) ,如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西安市屬的西安秦腔劇院(下設易俗社、三意社等),鹹陽市人民劇團、鹹陽大眾(zhong) 劇團,寶雞人民劇團、寶雞新聲劇團等,以及諸多的民營劇團。總體(ti) 而言,陝西省正規秦腔劇團超過百家,容納了實力雄厚的名角精英和數以萬(wan) 計的從(cong) 業(ye) 人員。作為(wei) 西北最大的秦腔藝術團體(ti)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年均演出600場以上,自2007年推出“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動以來,已連續演出4000餘(yu) 場,成為(wei) 代表陝西的一張文化名片。《陝西省秦腔藝術保護傳(chuan) 承發展條例》的施行和相關(guan) 政策的利好,為(wei) 戲曲藝術的保護、傳(chuan) 承和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

  文旅融合創新文化內(nei) 涵。時隔十二載,國內(nei) 規格最高的秦腔藝術盛會(hui) ——中國秦腔藝術節又一次唱響三秦大地。繼2010年舉(ju) 辦第五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之後,古都西安於(yu) 6月13日至24日舉(ju) 辦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在此期間,來自西北五省區33家院團的名家與(yu) 新秀齊聚西安,73台秦腔大戲精彩上演,30餘(yu) 位中國戲曲梅花獎得主登台亮相,秦聲秦韻吸引八方遊客;百年秦腔劇社——易俗社、三意社,在曆經時代更迭之後,將秦腔藝術打造成更符合時代審美的舞台呈現,為(wei) 西安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注入活力;城牆根下的文化綜合空間永興(xing) 坊,秦腔、華陰老腔、陝北說書(shu) 、陝北民歌等惠民演出接連上演,展現著西安地方劇種的獨特魅力。鄉(xiang) 土戲曲傳(chuan) 承著動態的文化基因,展現著獨特的地域審美風範,將其融入旅遊開發,成為(wei) 眾(zhong) 多遊客所青睞的文化體(ti) 驗方式,有效提升了城市旅遊的文化內(nei) 涵。

  寄情鄉(xiang) 土守護文化記憶。陝西作家賈平凹的長篇小說《秦腔》寫(xie) 的就是秦人之聲,他從(cong) 秦腔中了解到曆史、道德以及關(guan) 於(yu) 鄉(xiang) 土的種種。正是對秦腔的鍾情與(yu) 理解,讓賈平凹將秦腔融入作品中,通過文字力量展現著這片土地上最真實的鄉(xiang) 土文化。鄉(xiang) 土戲曲作為(wei) 一種象征符號,在特定的社會(hui) 條件下經過時間沉澱而創造、豐(feng) 富和發展,因此帶有深刻的社會(hui) 性。中國社會(hui) 是鄉(xiang) 土性的,中華文化的起源與(yu) 發展都與(yu) 土地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因而造就了中國人與(yu) 生俱來的鄉(xiang) 土情結。三秦大地上的鄉(xiang) 土戲曲亦是如此。在城鎮化進程持續推進、經濟社會(hui) 快速發展的今天,秦腔等戲曲中含蘊的鄉(xiang) 土情結滲透到陝西人生產(chan) 生活的方方麵麵,成為(wei) 凝聚群體(ti) 的精神紐帶,維係著人們(men) 內(nei) 心的文化認同。一個(ge) 城市、一個(ge) 地區的文化風貌由此得以延續,以文化的力量無形中守護著屬於(yu) 所有三秦人的城市記憶,捍衛著秦腔姓“秦”的文化根源。

  現代科技助力雲(yun) 端傳(chuan) 播。“今年的秦腔聽著和往年不一樣,聽出了新味道,聽出了新感覺。”西安市長安區的老戲迷們(men) 不約而同地表達了自己的觀看感受。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西安市長安區梨園春秦劇團有限公司的65位演員,通過快手、抖音等直播平台,為(wei) 觀眾(zhong) 們(men) 奉獻了80餘(yu) 場高質量秦腔表演,幾十萬(wan) 名粉絲(si) 在線等著“角兒(er) ”登場。疫情改變了戲曲表演等傳(chuan) 統演出形式,催生了“雲(yun) 劇場”“慢直播”等線上新模式。在疫情初期,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梅花獎獲得者李梅、惠敏莉、侯紅琴等走進陝西廣播電視台,對《梁秋燕》《三滴血》《紅燈記》等秦腔曲目經典唱段填詞新唱。5月15日晚,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創作演出的“梅花版”陝西戲曲抗疫情景劇《生命的光芒》通過網絡直播和廣大觀眾(zhong) 見麵,當晚約60萬(wan) 名觀眾(zhong) 線上觀看。“線上演出”“雲(yun) 端文藝”正成為(wei) 鄉(xiang) 土戲曲傳(chuan) 播和發展的新陣地,傳(chuan) 統戲曲與(yu) 網絡傳(chuan) 播碰撞出新火花。

  貳 城鎮化給鄉(xiang) 土戲曲帶來深刻影響

  “戲樓上插著各色龍鳳旗,開戲時,大小鞭炮一起點放,香客、戲迷蜂擁而來,戲樓下便水泄不通。殿閣內(nei) 外,紫煙嫋嫋,磬音陣陣;戲樓上下,曲調悠悠,其樂(le) 融融,和諧之氣,莫能相比。”這是甘肅省通渭縣《喜龍山廟誌》中對過去廟會(hui) 熱鬧情景的描寫(xie) 。這樣的盛況,如今再難見到。現在的場景是,戲台子底下人不多,中老年人占大半。83歲的李水生說自己聽了一輩子秦腔,“以前廟會(hui) 唱戲,我都早早地拿著板凳占位置,現在根本用不上。”78歲的張桂花說:“原來趕廟會(hui) ,年輕人小孩都來湊熱鬧看戲,現在隻有我們(men) 這些歲數大的還在聽了。”

  城市發展擠占鄉(xiang) 土戲曲生存土壤。鄉(xiang) 土戲曲有三種最常見的群體(ti) 傳(chuan) 播形態:劇場 演出、戲曲茶園演出和民間自樂(le) 班演出。劇場演出擁有專(zhuan) 業(ye) 的戲曲演員、精美的舞台燈光,觀賞性強,藝術價(jia) 值高,但票價(jia) 也高,觀眾(zhong) 數量有限。戲曲茶園演出更“接地氣”,在鄉(xiang) 土戲曲興(xing) 盛時期,西北地區分布著眾(zhong) 多戲曲茶園。在茶館裏演出的多為(wei) 民營劇團,他們(men) 經濟實力一般,租不起大場地,雖然演出人員水平參差不齊,但也能滿足普通人的聽戲需求,戲迷們(men) 在茶館裏喝茶聊天聽戲,不亦樂(le) 乎。隨著城鎮化發展加快,城市、農(nong) 村被大規模改造,小巷裏的茶館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裝修精致的高檔茶樓。高檔茶樓租金較高,民營劇團難以承受。較高的消費水平也“勸退”了愛聽戲的老茶客們(men) ,能代表地方傳(chuan) 統文化特色的鄉(xiang) 土戲曲演出逐漸在現代茶樓中淡出。

  早年看戲,必先修戲台。一則改善看戲效果,二則借助戲台傳(chuan) 遞曆史文化信息。現如今,老戲台大都年久失修,或被遺忘,或在城區改建時被拆除。鄉(xiang) 土戲曲的演出場地越來越少,唱戲的人沒有地方唱,民營劇團隻能依托農(nong) 村廟會(hui) 活動,生存處境趨於(yu) 艱難。

  生活方式改變加速戲曲傳(chuan) 播“空心化”。鄉(xiang) 土戲曲深深紮根於(yu) 農(nong) 耕文明,在農(nong) 村地區廣為(wei) 傳(chuan) 播。過去農(nong) 閑時節,人們(men) 常常在田間及村頭巷尾吹拉彈唱、自娛自樂(le) ,或是在趕集逛廟會(hui) 時,三五人一圍,吼上幾嗓子,過過戲癮。在網絡媒體(ti) 不發達的時代,農(nong) 村舉(ju) 辦社火、廟會(hui) 時經常能看到戲曲表演,戲場成了人們(men) 聚集交流的場所,十裏八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戲台子下聽戲。隨著農(nong) 村人口大量進入城市,盡管現在很多廟會(hui) 上仍有戲曲表演,但聽戲的人越來越少,而且大多數是老年人。通渭縣魏家廟廟管會(hui) 原負責人說:“以前魏家廟唱戲的時候,來看的人很多,熱鬧得很。近幾年連喜歡唱秦腔的人都沒多少了,看戲的也就越來越少了。城裏人見多了熱鬧,很少來這裏看戲。年輕人平常忙著打工掙錢,閑時看看電視、玩玩手機,也就是一些老年人還來看。”在西北農(nong) 村,以前舉(ju) 辦喪(sang) 事時常會(hui) 請戲班子唱戲以表達對逝者的敬意和哀悼。有的在自家院子裏唱,條件好點的在空地裏搭個(ge) 小戲台子。近年來,農(nong) 村喪(sang) 事從(cong) 簡,唱戲這一風俗也在慢慢消失。鄉(xiang) 土戲曲的影響,正在人們(men) 的生活裏逐漸退卻。

  多樣文化發展加劇鄉(xiang) 土戲曲觀眾(zhong) 流失。城鎮化給予人們(men) 更多接觸多樣藝術形式的機會(hui) ,大眾(zhong) 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加豐(feng) 富的選擇。如今,互聯網深刻影響著文娛生活、交往方式,社交媒體(ti) 占據人們(men) 大量的空閑時間,鄉(xiang) 土戲曲不再是人們(men) 生活娛樂(le) 的重要精神支撐。亞(ya) 文化嶄露頭角,街舞、說唱等藝術形式更受青年一代青睞。與(yu) 此同時,互聯網平台上劇種多樣、曲目豐(feng) 富,且收看極為(wei) 便利,作為(wei) 戲曲主要觀眾(zhong) 的中老年人也慢慢被新媒體(ti) 文娛節目所吸引,線下看戲的人越來越少。

  叁 困境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值得關(guan) 注

  鄉(xiang) 土戲曲從(cong) 業(ye) 者減少,創作動力不足。陝西省藝術研究院院長丁科民介紹,2010年以來,陝西省國有戲曲院團持續減少。2020年,秦腔院團減少到25個(ge) ,從(cong) 業(ye) 人員減少到2797人,其中在檔秦腔藝術人才僅(jin) 426人。2020年至2021年抽樣調查的秦腔院團中,90%沒有經常性的新創劇目經費支持。多數基層秦腔劇團缺乏自己的編創隊伍,全省戲曲創作人才也麵臨(lin) 青黃不接、人才斷檔的問題。同時,秦腔演員的收入差距較為(wei) 明顯,秦腔名家在一場演出中可以獲得幾萬(wan) 元的收入,而普通秦腔從(cong) 業(ye) 人員,月平均工資隻是居於(yu) 社會(hui) 平均工資的中位數。西安某秦腔劇團的演員表示,他們(men) 最大的訴求就是能夠有更多的演出機會(hui) 、唱更多的戲,有基本的經濟收益保證,同時希望有更好的發展平台。

  由於(yu) 觀眾(zhong) 銳減,劇團經濟不景氣,優(you) 秀秦腔演員和創作人員缺少足夠的生活保障,從(cong) 業(ye) 積極性降低,劇團經營也趨於(yu) 困難,造成人才大量流失;加之用於(yu) 劇目創新的專(zhuan) 項資金不足,導致基礎曲目缺乏新加工,新劇目創作缺乏動力。

  鄉(xiang) 土戲曲文化供給側(ce) 與(yu) 需求側(ce) 錯位,影響文化認同形成。一方麵,鄉(xiang) 土戲曲內(nei) 容創新不足,表現形式較為(wei) 單一,無法充分滿足群眾(zhong) 的多樣文化需求。秦腔傳(chuan) 承至今,代表性曲目仍以《三滴血》《趙氏孤兒(er) 》《五典坡》等傳(chuan) 統曲目居多。另一方麵,秦腔曲目內(nei) 容多取材於(yu) 古代曆史或農(nong) 耕社會(hui) 現實,唱法粗獷。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文化語境經曆巨大變遷,身處城市的人們(men) 以及農(nong) 村青年群體(ti) 難以對秦腔等鄉(xiang) 土戲曲的文化樣態產(chan) 生天然認同。同時,秦腔的演唱語言主要為(wei) 關(guan) 中方言,可以說,關(guan) 中方言是孕育秦腔的土壤與(yu) 靈魂,但今天的城市語言體(ti) 係中,普通話居於(yu) 首位,以方言為(wei) 載體(ti) 的秦腔與(yu) 以普通話為(wei) 主要聯結方式的城市居民之間存在語言傳(chuan) 播隔閡,這些都會(hui) 影響文化認同的形成。

  文化代際區隔拉大,新生代觀眾(zhong) 流失。秦腔表演技藝樸實、粗獷、豪放,動作富有誇張性,“網生代”青少年群體(ti) 往往缺乏對秦腔文化的理解,常常帶有刻板印象。很多青少年在不了解鄉(xiang) 土戲曲曆史文化背景的情況下,將秦腔誇張且富有張力的表演簡單地定義(yi) 為(wei) 粗獷的怒吼,這種簡單的解碼削弱了青少年對秦腔文化的價(jia) 值認同與(yu) 觀看興(xing) 趣。由此,青少年群體(ti) 與(yu) 中老年群體(ti) 的文化品味代際區隔越來越大,造成鄉(xiang) 土戲曲傳(chuan) 播與(yu) 傳(chuan) 承中最為(wei) 寶貴的青少年力量大量流失。

  傳(chuan) 播方式單一,鄉(xiang) 土戲曲趨於(yu) “窄播化”。調查發現,秦腔的新媒體(ti) 傳(chuan) 播渠道主要布局於(yu) “兩(liang) 微一端一抖”,傳(chuan) 播主體(ti) 分為(wei) 陝西廣播電視台等官方賬號和民間秦腔愛好者賬號兩(liang) 大陣營。其中,民間秦腔愛好者的賬號數達400餘(yu) 個(ge) ,但其發布內(nei) 容同質化嚴(yan) 重,多是原版照抄劇院曲目,或是對過去視頻的搬運。此外,各類賬號所發布的秦腔內(nei) 容閱讀量都較少,以比較有代表性的微信公眾(zhong) 號“秦腔”為(wei) 例,其每個(ge) 作品的閱讀量基本保持在千位數,這與(yu) 動輒10萬(wan) +的網絡熱帖相比,相去甚遠。可見,以秦腔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戲曲文化雖然搭乘了新媒體(ti) 的快車,但其傳(chuan) 播方式單一,僅(jin) 靠不同渠道的簡單相加無法取得較好的傳(chuan) 播效果。如何打破傳(chuan) 播單一化局麵,破除戲曲“窄播化”狀態,值得思考。

  肆 推動戲曲保護傳(chuan) 承與(yu) 現代化發展

  完善鄉(xiang) 土戲曲保護傳(chuan) 承發展製度建設。應加強鄉(xiang) 土戲曲保護與(yu) 發展立法,建立科學有效、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相協調的文化發展規劃,從(cong) 創作、表演、研究、經營、宣傳(chuan) 等多層麵發力,推行設立鄉(xiang) 土戲曲保護發展專(zhuan) 項基金等舉(ju) 措。鄉(xiang) 土戲曲的保護傳(chuan) 承發展不僅(jin) 需要文化部門主導及協調,還需要社會(hui) 各方力量的共同參與(yu) 和配合,如新聞出版、大眾(zhong) 傳(chuan) 媒在宣傳(chuan) 與(yu) 普及鄉(xiang) 土文化知識方麵大有可為(wei) ,應著力為(wei) 鄉(xiang) 土戲曲傳(chuan) 播營造社會(hui) 共識與(yu) 良好生態。

  創新鄉(xiang) 土戲曲內(nei) 容建設。鄉(xiang) 土戲曲要加強自身文本內(nei) 容的創新建設,一方麵要與(yu) 社會(hui) 時事相結合,講好時代故事,如2021年河南春晚的《白衣執甲》,就是豫劇與(yu) 抗疫時事相結合的範例;另一方麵,可與(yu) 曆史專(zhuan) 題、傳(chuan) 統節日、重要事件等相結合,應時應景進行創作與(yu) 展示,比如反映初唐風貌的《三請樊梨花》、以交大西遷為(wei) 背景的《大樹西遷》等都是值得借鑒的典範之作。要與(yu) 老百姓日常生活發生關(guan) 聯,再輔以良好的呈現方式,才能獲得真正的傳(chuan) 播力。

  探索鄉(xiang) 土戲曲傳(chuan) 播新形式。在傳(chuan) 播形式方麵,除傳(chuan) 統的舞台表演外,可與(yu) 公益廣告、短視頻、線上直播等形式相結合,並與(yu) 其他藝術類型相互交融。例如,曾經登陸2016年央視春晚的《華陰老腔一聲喊》,是流行搖滾音樂(le) 與(yu) 陝西渭南華陰老腔的大膽合作,引發了對華陰老腔現代化呈現的熱烈討論,取得很好的傳(chuan) 播效果。這對於(yu) 秦腔的現代化傳(chuan) 播是個(ge) 有益啟發。

  此外,要合理利用各種新媒體(ti) 手段,孵化秦腔文化媒體(ti) 賬號,營造秦腔文化圈層,增強受眾(zhong) 粘性。可著力打造秦腔正能量“網紅”,為(wei) 戲曲文化傳(chuan) 播引流。在戲劇舞台的布景方麵,可嚐試利用AR、VR等現代技術,增強觀眾(zhong) 的沉浸式體(ti) 驗,改變以往秦腔舞台布景單一、感染力不足的問題。傳(chuan) 播理念方麵,應轉變傳(chuan) 統的“單向傳(chuan) 播”觀念,充分考慮受眾(zhong) 需求,加強雙向互動與(yu) 交流,發展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戲曲形式。

  加強戲曲傳(chuan) 承人才隊伍建設。要做好戲曲表演、創作相關(guan) 人才的培養(yang) 工作,完善戲曲類院校專(zhuan) 業(ye) 建設,嚐試將秦腔等鄉(xiang) 土戲曲納入學校教材,培養(yang) 學生的戲曲通識能力及戲曲審美情趣。要加強戲曲傳(chuan) 承人、文化工作者的業(ye) 務培訓,建立由技藝精湛的傳(chuan) 承人與(yu) 專(zhuan) 業(ye) 高效的文化工作者共同組成的文化傳(chuan) 播隊伍,建立定期化、專(zhuan) 業(ye) 化、製度化的傳(chuan) 授與(yu) 傳(chuan) 承機製。發揮老藝術家的“傳(chuan) 幫帶”作用,做好秦腔傳(chuan) 承人的培養(yang) 工作,師徒相傳(chuan) ,技藝不斷。

  搭建基層戲曲傳(chuan) 播平台與(yu) 空間。發揮各級戲曲協會(hui) 等文藝團體(ti) 的文化教育作用,通過舉(ju) 辦戲曲文化節、戲曲文化講壇、戲曲學習(xi) 體(ti) 驗營等方式,推動戲曲表演走進城鄉(xiang) 社區,帶動更多民眾(zhong) 學習(xi) 、欣賞戲曲,培養(yang) 群眾(zhong) 對戲曲文化的認同感。

    (課題組成員:薑鵬、王文文、趙美、王子瑩、柴鑫洋、況媛媛、王昕)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