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提升公民急救健康素養,讓人人“會救”也“敢救”

發布時間:2022-06-17 11:0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近期,發生在北京順義(yi) 和河南鄭州大學的兩(liang) 起120急救延誤事件讓人深感痛心,雖然相關(guan) 人員已被問責,但逝去的生命卻無法挽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對醫療急救管理體(ti) 製進行質疑的同時,很多民眾(zhong) 也意識到自己缺乏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尤其是在自己或家人有基礎病的情況下,更應未雨綢繆,為(wei) 自己和家人做好急救預案。

  為(wei) 加快推動群眾(zhong) 性應急救護工作高質量發展,促進院前急救與(yu) 院內(nei) 急救更好銜接,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hui) 辦公室聯合其他12個(ge) 部門印發通知,決(jue) 定開展“關(guan) 愛生命救在身邊”活動。在6月8日舉(ju) 行的“關(guan) 愛生命救在身邊”活動宣傳(chuan) 工作研討會(hui) 上,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hui) 辦公室副主任、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表示,舉(ju) 辦此次活動的初衷,就是為(wei) 了讓老百姓了解如何做好院前急救事宜。毛群安說,出現緊急情況時,很多人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尋求救助,應該注意哪些要點,在救護車來之前應該怎樣做……而這些都是老百姓需要具備的急救健康素養(yang) 。

  此前進行的公民健康素養(yang) 測評顯示,我國公民急救健康素養(yang) 與(yu) 其他健康素養(yang) 相比更低,因此希望通過“關(guan) 愛生命救在身邊”活動,讓大家了解不同場景下出現緊急情況應該如何反應,提升公眾(zhong) 的急救素養(yang) ,減少本可以避免的不幸事件的發生。

  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hui) 辦公室綜合協調組副組長王璐介紹,開展此次活動有四個(ge) 目標:一是提升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普及水平。推動應急救護培訓進社區、進農(nong) 村、進校園、進企業(ye) 、進機關(guan) 、進家庭,應急救護知識普及人數和取得應急救護培訓證書(shu) 的人數持續增加。到2022年年底,取得培訓證書(shu) 的人員比例提高到人群總數的1%及以上。

  二是提升急救設備的配備率。逐步普及公共場所急救箱(包)等配備,持續提升客運航班、機場、客運列車、火車站、高速公路服務區、地鐵站、學校、體(ti) 育場館等人員密集場所急救設施設備配備率。

  三是加快形成“關(guan) 愛生命救在身邊”文明風尚。推動應急救護科普宣傳(chuan) 教育融入新時代愛國衛生運動,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德育和素質教育內(nei) 容,形成“人人學急救、急救為(wei) 人人”的良好社會(hui) 氛圍。

  四是提升社會(hui) 公眾(zhong) 急救能力。在教育、交通、旅遊、體(ti) 育等行業(ye) 領域,壯大群眾(zhong) 性應急救護誌願服務隊伍,提升救護響應能力,常態化應急救護服務覆蓋有需求的旅遊景區和重大體(ti) 育賽事、重大活動、春運等。

  為(wei) 此,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hui) 辦公室等13個(ge) 部門將在6方麵開展活動:一是開展“救在身邊·救護伴行”活動。在客運航班、機場、客運列車、火車站、高速公路服務區、地鐵站、體(ti) 育場館等公共場所配置急救箱(包)等急救設備,加強對交通、體(ti) 育行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的應急救護培訓,組織應急救護誌願者參與(yu) 重大節假日交通運輸及馬拉鬆等大型賽事救護服務。

  二是開展“救在身邊·景區守護”行動。推進A級旅遊景區工作人員、旅行社導遊應急救護培訓工作,發揮景區醫務室(救護站)作用,為(wei) 遊客提供應急救護服務。

  三是開展“救在身邊·校園守護”行動。推進全國學校急救教育試點,逐步擴大試點範圍,完善學校急救標準,開展生命安全教育,加強師生應急救護培訓,提高校園應急救護能力。2022年,全國學校急救教育試點學校再增加200所以上。

  四是開展“救在身邊·科普宣教”活動。在社區、單位、校園、企業(ye) 、機關(guan) 、家庭等場所加大急救宣傳(chuan) 倡導力度,普及群眾(zhong) 性應急救護知識,宣傳(chuan) 勇於(yu) 施救典型事例,倡導“關(guan) 愛生命救在身邊”的文明風尚。

  五是開展“救在身邊·最美救護員”推選活動。選樹群眾(zhong) 性自救互救典型人物,宣介感人事跡,鼓勵更多公眾(zhong) 學習(xi) 急救知識,參與(yu) “救在身邊”活動。

  六是開展“互聯網+救在身邊”活動。探索通過開發應急救護App等信息化、人工智能方式,打造應急救護向導工具,實時監測應急救護設施設備分布、使用等情況,以及應急救護培訓人員和持證人員情況等,為(wei) 群眾(zhong) 性應急救護工作提供技術支撐,確保應急救護設施設備在關(guan) 鍵時刻“可獲得、有人用”,進一步提升群眾(zhong) 性應急救護質量和效果。

  人命關(guan) 天,在緊急情況下為(wei) 需要幫助的人施以援手是應該鼓勵的行為(wei) ,然而,應急救護不但需要知識和技能,也需要見義(yi) 勇為(wei) 的勇氣。即使是具有應急救護培訓證書(shu) 的人也難免擔心,在公共場所對他人實施急救卻造成了受助人損害,從(cong) 而需要承擔法律後果。

  對此,毛群安表示,2021年施行的民法典第184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wei) 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是被譽為(wei) 緊急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即“好人法”)的國內(nei) 最權威規定,可以大大減少見義(yi) 勇為(wei) 者的後顧之憂,因此“會(hui) 救”的人盡可以“敢救”。在“人人學急救、急救為(wei) 人人”的良好社會(hui) 氛圍下,每個(ge) 人都會(hui) 多一份“安全感”。(記者 夏瑾)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