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曠野青春”,因守護自然而蓬勃多彩

發布時間:2022-06-20 09:2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展現青春風貌,關(guan) 注青年成長④】

  編者按

  山林翠色欲滴,鄉(xiang) 野生機湧動。有這樣一群青年,他們(men) 的身影常常出現在平川曠野上、活躍在萬(wan) 物生靈間;他們(men) 對大自然愛得深沉,為(wei) 了環境的美好、生態的多樣甘願揮灑汗水、燃燒青春。讓我們(men) 一起走進幾位自然保護工作者的“曠野青春”,並去“參觀”青年科普工作者的生物多樣性網絡課堂,看看他們(men) 為(wei) 了讓自然世界的生命圖景更鮮亮,付出了怎樣的努力,收獲了何等的幸福。

  ·一線講述·

  “植物獵人”:跑贏時間拯救瀕危植物

  講述人:國家重要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庫辰山中心負責人、上海辰山植物標本館館員 鍾鑫

  我的工作,是收集保存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從(cong) 而實現永久存續和可持續利用,算是新時代的“植物獵人”。當前,植物科學研究越來越依賴於(yu) 計算機和設備精良的實驗室,但搜尋種質資源,必須回到叢(cong) 林和荒原中,手腳並用、眼觀六路。在野外,長途跋涉、風餐露宿是家常便飯,有時候不得不深入到蟲蛇和旱螞蟥密集的溝穀。

  我曾三次造訪中國最後通公路的縣——西藏墨脫縣。2010年,大學畢業(ye) 的我第一次前往墨脫,由於(yu) 當時交通不便,我從(cong) 米林縣派鎮跟著回鄉(xiang) 過年的老鄉(xiang) ,徒步4天翻過喜馬拉雅山,穿過溫帶和亞(ya) 熱帶叢(cong) 林,舉(ju) 著一手臂被旱螞蟥叮咬的血痕抵達墨脫縣城。那時墨脫隻有兩(liang) 條街,卻讓我第一次見識到了極為(wei) 豐(feng) 富的植被多樣性:從(cong) 高海拔的高山苔原、灌叢(cong) 、草甸,到中海拔的針闊混交林,再到鬱鬱蔥蔥的亞(ya) 熱帶闊葉林。這些自然之美,堅定了我研究植物的信念。當我7年後再次來到墨脫時,這裏的條件已經隨著波墨公路的全線貫通而大幅改善,發展成了擁有近十條街的熱鬧縣城。唯一不變的,是這裏奇特的自然風光和豐(feng) 富的物種。

  近30年來,世界各國都越來越重視植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我國2007年建成了“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目前保存了超過1萬(wan) 種中國本土野生植物的種子和8000多種植物的DNA材料。我所工作的辰山種質資源庫和辰山植物標本館於(yu) 2017年加入了以西南種質資源庫為(wei) 主體(ti) 的“國家重要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庫”,成為(wei) 我國30個(ge) 國家生物種質與(yu) 實驗材料資源庫之一。我們(men) 的目標是盡可能收集保存我國特別是華東(dong) 的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同時服務社會(hui) 。

  截至2021年底,我們(men) 已經收集保藏了2000多份植物種子,超過4000萬(wan) 粒飽滿種子,以及涵蓋近1萬(wan) 個(ge) 物種的6萬(wan) 多份DNA材料。部分珍稀瀕危植物的種子,比如全世界僅(jin) 存一棵野生植株的普陀鵝耳櫪,以及伯樂(le) 樹、南方紅豆杉等已在辰山遷地保育,形成了可延續種群。同時,我們(men) 每年為(wei) 近60個(ge) 單位和科研課題組提供種質資源,基於(yu) 對這些植物材料的研究,每年能產(chan) 出40篇以上的研究論文和專(zhuan) 著,為(wei) 我國植物保護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從(cong) 一名植物愛好者成長為(wei) 野生植物種質資源的采集和守護者,我感到很驕傲。隨著新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頒布,以及中國國家公園和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建設全麵展開,我國野生瀕危植物麵臨(lin) 的生存危機比過去有所緩解,但仍迫切需要保護,這要求我們(men) 努力和時間賽跑,嗬護這些珍貴而脆弱的生命。

  “追豹女孩”:在世界屋脊綻放青春光芒

  講述人: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雪豹監測項目協調員 薑楠

  今年是我在青藏高原的第三個(ge) 年頭了。三年來,從(cong) 青海玉樹三江源,到海西祁連山,再到西藏那曲,我一直都在“追豹”的路上。

  雪豹是青藏高原的保護旗艦種。社區監測、生計發展、人獸(shou) 衝(chong) 突、垃圾管理……這裏的每項工作都和雪豹息息相關(guan) 。在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我們(men) 組織當地牧民作為(wei) 監測員參與(yu) 布設和維護紅外相機,我們(men) 負責回收及整理、分析、反饋收集到的數據。通過一台台紅外相機,我們(men) 能清晰捕捉該地區雪豹和其他野生動物的蹤影,了解它們(men) 的活動節律、分布信息和行為(wei) 習(xi) 慣。

  在世界屋脊研究野生動物,免不了直麵挑戰。雪豹喜歡陡峭的石壁和山崖,因此安放紅外相機必須克服恐高心理。2021年10月,在雲(yun) 塔村爬山布設紅外相機時,我為(wei) 了緊跟隊伍,沒來得及觀察周圍環境。當穿過灌木到達監測位點時,才發現自己站在山脊線上,背後就是幾十米高的斷崖,立馬嚇得眩暈蹲下。檢查並重新安裝好紅外相機後,我們(men) 又爬完兩(liang) 座山才完成了一天的工作。這一趟,我們(men) 創造了為(wei) 追逐雪豹一天內(nei) 翻越3座山的紀錄。

  在祁連山無人區,相機布設在沒有路的山溝裏,車隻能開到溝口。我從(cong) 下午3點順著河往溝裏走,走到最深處相機位點時,已經傍晚7點左右了。此時氣溫明顯下降,體(ti) 力耗盡的我隻能在求生本能的驅使下加快腳步,終於(yu) 在晚上8點半回到了車裏。這一天下來,我大概走了15公裏的山路。2021年11月,我在青藏高原腹地的格拉丹東(dong) 雪山開展野生動物調查,當晚在薑古迪如冰川下海拔5350米的牧戶家借宿。下半夜,我的心率突然下降到65左右,由於(yu) 高原反應喘不上氣,同行人緊急找來氧氣,才化險為(wei) 夷。

  這條路雖然艱苦,但也留下很多感動瞬間。每次回收紅外相機數據,當地牧民監測員都會(hui) 緊盯我的電腦屏幕。當看到雪豹時,他們(men) 會(hui) 激動地大叫“sa”(雪豹的藏文名),然後拿出手機對著屏幕拍個(ge) 不停。2019年玉樹遭遇雪災時,監測員白瑪把受災的野生動物背到家中處理救助、悉心照料,並放歸野外。三江源的牧民們(men) 對動物的熱誠是我們(men) 開展保護的有利條件,也是三江源生態係統原真性和完整性得以保存的基礎。

  近年來,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已有30多位青年研究者在青藏高原留下了足跡。在嘉塘草原,我們(men) 開始了草場監測及恢複,發動社區阿姐製作手工藝品;在巴塘草原,我們(men) 讓水獺成為(wei) 玉樹結古鎮的明星物種;在昂賽峽穀,我們(men) 開展的自然體(ti) 驗活動讓這裏成了遠近聞名的“大貓穀”;在索加草原,我們(men) 協助安裝防熊門窗緩解當地人熊衝(chong) 突……相信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成立,越來越多的公眾(zhong) 會(hui) 關(guan) 注這片神奇的土地,也會(hui) 有更多誌同道合的年輕人加入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陣營中來。

  “燕鷗保鏢”:於(yu) 荒島守護“神話之鳥”

  講述人:浙江自然博物院中華鳳頭燕鷗研究團隊成員 嚴(yan) 誌文

  我工作的燕鷗繁殖島位於(yu)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海域韭山列島中鐵墩嶼。小島東(dong) 西長200多米、南北寬100多米,島上除了茂密的五節芒,就是陡峭的礁石,人類能活動的地方極小。2018年6月,我第一次登上了這座無人小島。炎炎夏日,島上並無電風扇、冰箱等常見家用設施,天熱隻能手搖蒲扇。僅(jin) 有一個(ge) 大塑料桶儲(chu) 備日常用水,蔬菜隻能挑選耐放的,肉類隻能存放兩(liang) 三天……盡管條件艱苦,但看到中華鳳頭燕鷗之後,我頓感疲憊全無。

  很快,島上的蚊子給了我第一個(ge) 教訓——它們(men) 無處不在,叮咬得人又紅又腫、疼癢難忍。緊隨其後的雨季、台風季,我們(men) 遇到了更多困難:連續陰雨天讓太陽能板發電不足,耗光了儲(chu) 備電力;衣服、背包等全都發黴了,金屬物品鏽蝕很快,我的相機上也有了鹽鏽的痕跡。台風時,監測小屋搖搖欲墜,門前的桑樹葉全部被吹光,瓢潑大雨使屋子多處漏水;熬過台風,等來的卻是無盡潮熱……誌願者們(men) 咬牙堅持了下來。這一年,我們(men) 記錄下40餘(yu) 隻中華鳳頭燕鷗成鳥,令其全球數量從(cong) 之前記錄的不足50隻增加到了80隻左右。

  2019年6月,我入職浙江自然博物院。當月下旬,我再次來到韭山列島。這一年,我共記錄了70餘(yu) 隻中華鳳頭燕鷗成鳥,全球總數量達到了近100隻,令人無比欣喜。

  2020年4月下旬,我從(cong) 燕鷗繁殖季一開始就駐島監測。那時浙江陸地氣溫宜人,島上卻冷風陣陣。我在中鐵墩嶼見證了燕鷗從(cong) 到來、轉圈跳舞求偶、選擇巢址產(chan) 蛋、孵蛋、育雛、幼鳥學飛再到南遷的全過程,對這個(ge) 物種的情感更深了。這一年,中華鳳頭燕鷗成鳥的全球總數量首次突破了100隻。又過了一年,中華鳳頭燕鷗成鳥的全球總數提升至近150隻!“神話之鳥”告別神秘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在無人島守候中華鳳頭燕鷗的這幾年,我見證了一個(ge) 物種在人類努力下種群數量逐漸回升的動人故事。我希望通過我們(men) 的持續努力,讓這個(ge) 物種數量破千甚至上萬(wan) ,徹底脫離滅絕險境,讓壯美的大自然因為(wei) 這些生靈而永遠生機勃勃。

  ·先行者說·

  “深海勇士”:乘“蛟龍”探深宮

  講述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李新正

  20世紀90年代初,我就開始研究淺海和深海的蝦類等海洋生物,發現淺海種和深海種生物身體(ti) 部位構造差異很大。淺海蝦類的生活環境可以通過水肺潛到水下直接觀察,但深海環境怎麽(me) 觀察呢?我始終夢想著有一天能去深海看看。直到有一天,“蛟龍”號幫我實現了夢想。

  2013年,“蛟龍”號載人深潛器首個(ge) 試驗性應用航次成功完成,正式拉開了中國深海考察和深海科學研究的序幕。作為(wei) 該航次科學家團隊成員,我親(qin) 曆了該航次第一個(ge) 航段的考察過程,並成為(wei) 科學家團隊中第一個(ge) 下潛超過3500米水深的成員。

  2013年7月3日,我與(yu) 潛航員唐嘉陵、工程師張東(dong) 升一起執行“蛟龍”號第58潛次南海考察任務。9時2分,駛潛器開始垂直下潛,落向海山。隨著下潛深度的增加,舷窗外的海水由寶藍色變成深藍色直到漆黑,閃著熒光的浮遊生物向上一一劃過。很快,我們(men) 就下潛到了3573米的海底。我們(men) 觀測到了看不到邊的鐵錳結核,看到了紫色、白色、紅色、深褐色的多種海參,還有紅色的真蝦,白色的海百合、海傘(san) 珊瑚、鎧甲蝦……

  潛艇行駛過程中,壯觀的“鵝毛大雪”出現在窗外。這是海水中的絮狀有機物被潛器強光照射呈現白色,在與(yu) 潛器做相對運動時如同漫天大雪。潛器上升時可以看到白色的珊瑚叢(cong) ,如同黃山迎客鬆一般伸出“手臂”。最令人震撼的是一株長在懸崖上、臉盆大的雪白海綿,後來我們(men) 研究其骨針後認定是一個(ge) 海綿新種,並命名為(wei) “小六軸囊萼海綿”。潛器上升後,又看到了隻有深海才有的大型魚類鼠尾鱈等動物。之後,我們(men) 進行地質取樣、生物采樣……不知不覺間,本潛次計劃的考察時間到了。潛器返航,順利完成了考察作業(ye) 。

  這次下潛,我親(qin) 眼看到了3500米到3700米水深處海底各種奇奇怪怪的動物,證明深海雖然黑暗高壓,但生物種類數一點兒(er) 也不少。通過這個(ge) 航次考察,我們(men) 發現了冷泉環境和海盆、海山環境的很多生物多樣性特點。在冷泉或熱液環境中,生物群落個(ge) 體(ti) 密度和生物量遠高於(yu) 淺海。

  近幾年,中國學者在海洋生物多樣性等多個(ge) 領域的成果井噴式爆發,引領了學科發展。中國已進入深海探險考察的黃金時代,處於(yu) 深海考察研究的第一梯隊。作為(wei) 海洋科技工作者,我深感驕傲。

  我也切身感到,深海生態係統非常脆弱,一旦被汙染破壞,生物群落的恢複非常困難。中國學者堅決(jue) 主張:任何海域的深海采礦必須經過嚴(yan) 格的科學論證和環境影響評價(jia) ,這已在國際上達成廣泛共識。我認為(wei) ,深海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受到更多重視,這既是為(wei) 子孫後代留下寶貴資源,也是人類保護地球生命義(yi) 不容辭的責任。

  ·記者觀察·

  網絡科普激發生物多樣性保護潛力

  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 周夢爽

  深潛3500米探尋海洋生物的“深海勇士”,收集數百種珍稀植物種子的“植物獵人”,一天內(nei) 翻越三座山、徒步15公裏的“追豹女孩”,在無人島守候多年的“燕鷗保鏢”……來自各行各業(ye) 的人們(men) 心力合流、聚沙成塔,為(wei) 生態萬(wan) 象搭建起保護屏障。這些人當中,有手拿監測表格、在深山野林穿梭的自然保護工作者,也有堅守在顯微鏡旁、計算機前的科研人員,他們(men) 揮灑智慧和汗水,守護自然與(yu) 生命之美。當我們(men) 放眼網絡世界,還能發現很多科普工作者活躍的身影。擅用各類社交媒體(ti) 、擁有豐(feng) 厚知識儲(chu) 備的他們(men) ,在虛擬空間構建起一個(ge) 個(ge)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網絡課堂。

  “網絡熱門生物鑒定”引發的線上熱潮,讓中國國家地理融媒體(ti) 中心主任張辰亮成為(wei) 現象級科普作者。他打造的個(ge) 人科普賬號“無窮小亮的科普日常”以短視頻收獲數千萬(wan) 粉絲(si) ,引發了網絡“博物熱”。在他的“網絡熱傳(chuan) 生物鑒定”係列短視頻中,你不僅(jin) 可以了解花鳥魚蟲、走獸(shou) 猛禽的學名、種屬及一些珍奇生物的特性,還可以學習(xi) 如何辨別營銷賬號製作的虛假視頻。有網友這樣評價(jia) :“小亮火了之後,遇到稀奇古怪的動物視頻,彈幕裏經常出現‘這個(ge) 不是小亮科普過的××嘛’。科普工作者提升國民知識素養(yang) 的作用,真的不一般。”

  有人說,博物學的“浪漫”存在於(yu) 科學和藝術之間。或許,網絡科普也是如此。新媒體(ti) 隻是科學知識、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普及的載體(ti) 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其傳(chuan) 遞的內(nei) 容價(jia) 值。

  “唯有了解才會(hui) 關(guan) 心,唯有關(guan) 心才會(hui) 行動,唯有行動才有希望。”認識動植物是尊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前提和基礎。還有很多科普工作者,身體(ti) 力行地探尋著生物多樣保護與(yu) 網絡科普之間的連接方式——西寧野生動物園副園長、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副主任齊新章在微博上記錄工作中救護兔猻、雪豹、猞猁、荒漠貓等野生動物的日常;90後“學霸夫妻”,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畢業(ye) 生唐騁、曾在學術期刊工作的蔡春林共同運營科普視頻賬號“芳斯塔芙”,被譽為(wei) B站傳(chuan) 遞知識最嚴(yan) 謹的科普賬號;由於(yu) 經常在視頻裏對植物進行報菜名式的介紹,王辰被稱為(wei) “科普屆的相聲選手”。他曾經是《博物》雜誌編輯,受張辰亮影響從(cong) 科普作家轉型為(wei) 自媒體(ti) 人,為(wei) 粉絲(si) “解鎖”植物背後的科學知識……

  為(wei) 把科普課堂的概念延伸開來,還有許多新的嚐試。在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到來前夕,由雲(yun) 南省生態環境廳與(yu) 西南林業(ye) 大學聯合打造的“雲(yun) 南生物多樣性”網上博物館正式上線,采用信息化、可視化、虛擬化手段,通過圖文、直播、AI以及元宇宙動態場景等生動展示雲(yun) 南生物多樣性之美。2022年4月,“城市生物圖鑒”“春日識花挑戰”等話題活動接連舉(ju) 行,600位科普博主帶領網絡用戶觀察身邊生物,體(ti) 會(hui) 生物多樣性。

  2021年10月8日,中國發布首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shu) ,係統介紹了我國致力於(yu)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理念與(yu) 實踐,指出“中國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chuan) 教育,政府加強引導、企業(ye) 積極行動、公眾(zhong) 廣泛參與(yu) 的行動體(ti) 係基本形成,公眾(zhong) 參與(yu)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參與(yu) 度全麵提高”。倡導全民行動,是中國提升生物多樣性治理能力的舉(ju) 措之一。

  在快節奏的社會(hui) 生活中,網絡視頻、科普作品可以引導大眾(zhong) 通過科技力量感受自然萬(wan) 物、體(ti) 味“博物之美”,讓更多人認識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人們(men) 對生物的認識與(yu) 了解,激發了好奇的本能、求知的欲望,一步步邁向科學的真諦。下一步,為(wei) 公眾(zhong) 提供自然科普教育的網絡生物多樣性課堂,或可成為(wei) 撬動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全民行動的重要發力點。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周夢爽、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杜克成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