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築“鋼鐵長城” 挺民族脊梁

發布時間:2022-06-27 10:1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震撼天地的轟鳴聲中,試車台上烈焰滾滾,固體(ti) 發動機火龍狂舞,瞬間迸發的力量驚天動地。每一次試驗,都銘刻在我國航天固體(ti) 動力事業(ye) 的篇章中。

  緣起1962年,在錢學森提議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固體(ti) 發動機研究所在四川瀘州成立,中國的航天固體(ti) 動力事業(ye) 由此起步:從(cong) 第一根手搓複合推進劑“藥條”到第一代實用固體(ti) 發動機,從(cong) 送“東(dong) 方紅一號”入軌到參與(yu) 第一次商業(ye) 航天成功發射,從(cong) 單一用途固體(ti) 發動機到全應用領域各種戰略、戰術、宇航用固體(ti) 動力產(chan) 品型譜和體(ti) 係……

  60年,中國航天固體(ti) 動力事業(ye) 在傳(chuan) 承中不斷發展,在創新中逐步壯大。

  事業(ye) ,從(cong) 一根不起眼的小藥條開始

  內(nei) 蒙古大青山腳下,我國第一台大型地麵固體(ti) 火箭發動機試車台巍然矗立——因被烈火煆燒,試車台的鋼筋裸露在外,內(nei) 外牆麵斑駁陸離,推力牆也因火焰衝(chong) 擊而變形。

  這背後,是一個(ge) 關(guan) 於(yu) 使命的故事。

  新生的中國,不僅(jin) 僅(jin) 麵臨(lin) 著國內(nei) 千瘡百孔、一窮二白的爛攤子,在國際上還麵臨(lin) 著掌握核壟斷技術的超級大國不斷施加的露骨核威懾,危機重重。

  相比液體(ti) 動力,航天固體(ti) 導彈具有結構緊湊、可靠性高、機動性好、發射準備時間短等優(you) 點,引領了世界先進武器的潮流。為(wei) 了讓中國人的腰杆真正挺起來,中國人必須要研發出自己的固體(ti) 導彈!

  而當時的中國,固體(ti) 推進劑研究工作的物質基礎一片空白,我國固體(ti) 火箭技術主要開拓者李乃暨率年輕的航天人四處奔波,查詢資料,索微探幽,終於(yu) 在1958年初打響了複合推進劑的攻堅戰。

  1958年7月,在國防部五院的成果獻禮大會(hui) 上,一根鉛筆大小的灰色固體(ti) 藥條被尖嘴鉗夾住點燃的瞬間,會(hui) 場掌聲雷動。這根手搓而成、看起來很不起眼的灰色藥條,就是由中國航天人自己研製的第一根固體(ti) 藥條,它燃燒時發出的那一簇火光點亮了中國發展航天固體(ti) 動力事業(ye) 的希望。

  1962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四川南部小城瀘州市遠郊的高壩,成立了固體(ti) 發動機研究所。“中國人要搞航天固體(ti) 動力,隻能依靠自力更生。指望有人幫你,不可能!”中國航天科工六院老專(zhuan) 家趙殿禮回憶說,“前期工作非常艱難,在四川3年僅(jin) 僅(jin) 搞出一些試驗器,但是卻鍛煉出一支英雄的隊伍。”

  一往無前,背負祖國重托與(yu) 民族希望

  1965年秋,還在建設中的內(nei) 蒙古研發生產(chan) 基地湧入了幾千人。其中有來自清華、北大等院校的畢業(ye) 生,有從(cong) 國外回來的專(zhuan) 家和留學生,還有從(cong) 全國各地支援的管理和技術人才等。他們(men) 瞄準的,是世界固體(ti) 火箭技術發展製高點——固體(ti) 動力核心技術!

  幾個(ge) 空廠房,幾棟宿舍,一個(ge) 用茅草搭成的食堂。漫漫黃沙地,他們(men) 白手起家。辦公室既是教室也是宿舍,技術支撐隻有兩(liang) 台手搖計算機、幾塊圖板,糧食供應也以玉米、高粱為(wei) 主,極少細糧,往往一頓飯還沒吃完,落上沙塵的飯菜就被凍硬了。“這樣的艱苦場景以前想都沒敢想,更別說見過了”,今年79歲的楊佩娟是當時參與(yu) 援建的專(zhuan) 家,回憶起當年隻身從(cong) 上海來到內(nei) 蒙古的情景,她仍然曆曆在目。

  這背後,是他們(men) 身負重任的使命感。1965年9月,中央確定將人造衛星研製列為(wei) 國家尖端技術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1966年12月,內(nei) 蒙古基地創業(ye) 者們(men) 接到任務書(shu) ,受命完成長征一號火箭的第三級發動機。

  而此時內(nei) 蒙古基地的廠房還在建設中,不具備完整的研製生產(chan) 條件。科研工作者邊進行科研生產(chan) ,邊自己動手用夯實的沙土築成牆。塞外戈壁上,處處是他們(men) 迎酷暑、戰嚴(yan) 寒、鬥風沙的火熱場景。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火箭載著“東(dong) 方紅一號”衛星衝(chong) 向雲(yun) 天,依靠第三級固體(ti) 發動機的最後有力一推,中國人的首顆人造衛星“東(dong) 方紅一號”提速到第一宇宙速度,成功入軌。

  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

  壯國威振民心,在堅守中挺起脊梁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對固體(ti) 動力領域的科研生產(chan) 力量進行了轉移,將大部分技術骨幹人員、重要設備和重點任務轉移到西安,其餘(yu) 人員則留在了內(nei) 蒙古基地(1999年更名為(wei)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六研究院)。

  核心人員走了,任務大幅度減少,沒有任何預研項目。在重要時刻,內(nei) 蒙古基地決(jue) 定以自主創新為(wei) 突破口,再次從(cong) 零開始,以技術創新為(wei) 工作重心,埋頭創業(ye) 。先後組織開展了“五機十題”(即5個(ge) 新型發動機、10個(ge) 預研課題)研製。

  在那段異常艱苦的時期,內(nei) 蒙古基地的工作者沒有忘記中國航天固體(ti) 動力事業(ye) 的紅色基因。他們(men) 選擇了堅守,自強不息、自主創新,將目光首次投向競爭(zheng) 激烈的國際市場。

  當時,內(nei) 蒙古基地獲得一份研製近地點變軌發動機的國際訂單,但此前並沒有此類研製經驗。如果失敗了,不利影響無法估量。但如果研製成功,中國就能打破歐美對變軌發動機的技術封鎖,在國際發射領域擁有一席之地。

  這可是壯國威、振民心的大事!

  開始,研製工作很順利,然而第一次進行試車試驗時,發動機剛工作到43.9秒,便頭部穿火,熊熊大火把10厘米厚的推力牆鋼板燒得變了形。在場的人全部啞然無聲……

  第二次,又失敗了……

  連國際用戶都差點失去信心。可是內(nei) 蒙古基地幹部職工憋著一口氣:美國人能幹的事,中國人也能幹,而且會(hui) 幹得更漂亮!

  中國航天科工六院老領導高崇武回憶說,第三次試車被稱為(wei) “生命的試車”。大家太關(guan) 心這件事了,那天所有職工、家屬把孩子都帶上,漫山遍野都是人,大家不約而同來看試車。

  發動機點火後,火龍狂舞,電閃雷鳴一般,43秒、51秒直到90秒,成功了!

  很多年後想起來這段,人們(men) 依然激動不已:這次試車不僅(jin) 讓世界認識了中國航天固體(ti) 動力技術的水平和能力,更見識到了中國的航天精神!有這樣的精神,事業(ye) 何愁不成!

  能量由低到高、應用領域由窄到寬

  “巨浪一號”、固體(ti) 近地點變軌火箭發動機EPKM、返回式製動火箭固體(ti) 發動機“尖兵”……10餘(yu) 項中國航天固體(ti) 動力事業(ye) 的“第一”,形成了覆蓋全應用領域的固體(ti) 動力產(chan) 品譜係。

  談及現在,中國航天科工六院老專(zhuan) 家陳克明驚歎“變化太大”。而這變化,更體(ti) 現在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上。

  一根粗細隻有頭發絲(si) 1/4的細絲(si) ,卻怎麽(me) 也拉不斷。如果把它做成直徑12毫米粗,就能拉動46噸重物,而同樣粗的鋼繩隻能拉動8噸。“它的防切割性很強。如果做成衣服,那就是武林中傳(chuan) 說的‘軟蝟甲’了。”中國航天科工六院46所負責人說。

  這根細絲(si) ,既不是棉線,也不是蠶絲(si) ,而是中國航天科工六院曆經十幾年研製出的F-12高強有機纖維。此前,在國際上這類纖維作為(wei) 航天開發材料和重要的戰略物資秘不示人。F-12的研製成功填補了國內(nei) 高強有機纖維材料的空白。

  目前,我國“F-12纖維—纖維織物—柔性功能複合材料—材料製品”產(chan) 業(ye) 鏈初步形成。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ju) 。在鞏固固體(ti) 裝備傳(chuan) 統領域優(you) 勢的同時,今天的中國航天科工六院已成為(wei) 我國航天固體(ti) 動力事業(ye) 重要的領跑者、重要的原創技術策源地,發明專(zhuan) 利達到580餘(yu) 件,形成了覆蓋全應用領域、多尺寸、寬射程、係列化的固體(ti) 動力產(chan) 品體(ti) 係,牢牢構築起我國陸、海、空、天全方位多層次的“鋼鐵長城”。

  “中國固體(ti) 火箭發動機取得的成績,完全是靠自力更生得來的,沒有外國援助,沒有經過仿製階段。這是一個(ge) 偉(wei) 大的成績,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錢學森曾這樣評價(jia) 。

  六十年間,幾代航天人挺進深山、開赴荒原、轉戰戈壁,發動機直徑由小到大、能量由低到高,而應用領域更是由窄到寬,步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在中國航天科工六院院長劉文軍(jun) 看來,這是幾代人的自強不息、艱辛探索和銳意創新,是中國航天精神的賡續傳(chuan) 承!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