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滴微光 匯聚力量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明天(27日)起,北京市中小學、幼兒(er) 園陸續返校返園。家長們(men) 可以鬆口氣了。近2個(ge) 月以來,北京接連暴發局部疫情,特別是天堂超市酒吧關(guan) 聯聚集性疫情。為(wei) 了快速阻斷疫情的傳(chuan) 播鏈條,很多人都作出了努力和犧牲。社區作為(wei) 疫情防控的前線,任務重,壓力大。尤其在一個(ge) 不得不實行封閉式管理的社區裏,怎麽(me) 能讓居民配合疫情防控,居民的各種需求怎麽(me) 滿足呢?擺在社區工作人員麵前的是一道道難題。今天我們(men) 就來看看前海社區的故事。
6月23日下午5時,已經封控了14天的北京市西城區什刹海街道前海社區封管控區終於(yu) 解封了。因為(wei) 正下著雨,居民們(men) 都沒出來,社區書(shu) 記武春花告訴記者,大家聽到這個(ge) 消息都很開心。
解封後,武春花也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她拿著早早打印好的解除管控證明,匆匆趕去居民家裏。第一個(ge) 去的是滿誌銘家,滿誌銘馬上要參加中考,拿到這份隔離證明,他就能在普通考場參加考試了。
送完了滿誌銘的解除管控證明,武春花又趕緊去了袁阿姨家,袁阿姨的女兒(er) 著急複工,也需要盡快拿到證明。袁阿姨非常清楚社區工作人員們(men) 這些天的辛苦。6月9日,社區發現確診病例後,根據疾控部門的研判,前海社區部分區域被劃定為(wei) 封控區和管控區,實行封閉式管理。
武春花在這裏做書(shu) 記已經3年多,很熟悉社區的情況。她給記者算了算,除了胡同內(nei) 部的7處風險點位,臨(lin) 街的住戶還有30多家。相比集中的樓房小區,要在這裏實現封閉式管理,難度更大。怎麽(me) 讓社區居民都能自覺地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呢?武春花有點犯愁。
黃大爺一家是胡同裏的老街坊,按照疾控部門的要求,封控區域內(nei) 的241名居民需要轉運到指定酒店集中隔離,老兩(liang) 口也在其中。雖說有要求,但老爺子說什麽(me) 也不願意去住酒店。集中隔離對於(yu) 生病的老人來說尤其不便,老兩(liang) 口發脾氣,武春花和同事們(men) 也能理解。在一戶一戶地走訪後他們(men) 發現,黃大爺一家的情況並不是個(ge) 例,集中隔離對一些居民來說確實有困難。
北京市西城區什刹海街道前海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武春花說:“銀錠橋九號這家,有老人臥床,還有一個(ge) 殘疾病人,還有一個(ge) 中考的學生,去集中隔離點不適應。疫情突發,我們(men) 居委會(hui) 第一時間要把民心安定住。”
在武春花看來,社區就是聯通政府和居民的橋梁,不僅(jin) 要將政府的防疫政策落地,也要及時反饋居民在執行中遇到的難處,暢通政府和居民間的聯係。她把居民們(men) 的這些難題一一上報,最終經過疾控部門的評估,包括黃大爺夫婦在內(nei) 的32位居民可以在封控區內(nei) 居家隔離。
人留下了,社區要操心的事也就更多了。為(wei) 了及時了解這些居民的健康狀況,社區的工作人員每天都會(hui) 帶著醫護人員上門為(wei) 他們(men) 測核酸。這兩(liang) 天黃大爺夫婦的情緒還是有些波動,居家不能外出,又連續做核酸讓他有些煩躁。
30多度的高溫下,醫護人員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奔波於(yu) 各個(ge) 胡同,這辛苦和忙碌居民們(men) 都看在眼裏,他們(men) 的態度也慢慢轉變。黃大爺老兩(liang) 口做完核酸,會(hui) 跟醫護人員友好告別,家有臥床老人的袁阿姨見到醫護人員也會(hui) 忍不住表達感謝。
前海社區有2000多名常住居民,疫情發生後,不僅(jin) 封控區域內(nei) 的居民要集中隔離,管控區域的600多名居民也不能出社區,時間一長,居民們(men) 各種大大小小的需求也多起來。“有困難找社區”,社區是居家隔離的居民最近,也是最主要的求助途徑。
在記者采訪的這天,武春花自己就接了60多個(ge) 求助電話,事情千頭萬(wan) 緒,不是一個(ge) 隻有13名工作人員的社區能夠應付的。為(wei) 了幫助前海社區渡過這個(ge) 難關(guan) ,政府將區內(nei) 企事業(ye) 機關(guan) 單位的黨(dang) 員下沉到前海社區做誌願者,以彌補基層組織力量的不足。
吳楠是街道支援前海社區的黨(dang) 員,到社區後,她被分到了醫療組,專(zhuan) 門負責替封控區內(nei) 的居民外出開藥。前海社區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常住居民是老年人,封控期間代開藥的需求很多,一天十幾張單子,吳楠每天都是行色匆匆。
這次吳楠是要幫楊阿姨開降壓藥,在家隔離多天,楊阿姨的血壓不太穩定,吳楠把這個(ge) 情況反饋給了醫生,耐心地等著醫生給老人電話問診。收好底方、取完藥,吳楠還沒來得及把藥送回去,社區的工作人員就又接到了一位阿姨的緊急購藥求助。阿姨掛到的是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當天上午的第3個(ge) 號,可她通知社區工作人員時已經10點半了,工作人員必須盡快趕到醫院,時間很緊張。
了解了阿姨的購藥需求後,社區的工作人員先保管裝著阿姨的醫保卡、藥單和買(mai) 藥錢的袋子,吳楠忙完後再轉交給她。簡單交接後,沒有片刻休息,吳楠騎著電瓶車再次出發了。好在這段日子忙下來,吳楠對周邊的醫院已經很熟悉,就診過程很順利,沒耽誤開藥。忙了一個(ge) 多小時,吳楠回來了,而這時已過中午。
封控、管控中的街道,沒有了往日的熱鬧,然而,在這看似靜止的背後,社區的大事小事在工作人員和誌願者們(men) 的努力下,仍然都在有條不紊地運轉著。
前海社區封管控區寵物組的工作人員每天都要穿著防護服給小動物們(men) 倒水、添糧、打掃衛生。為(wei) 了讓在外集中隔離的居民們(men) 放心,工作人員們(men) 照顧起小動物很細心。這次來喂食,工作人員田禹發現有幾隻小貓的眼睛流眼淚了,他趕緊聯係了貓主人。
調好了藥,怕主人不放心,田禹又抱著小貓和他視頻了一會(hui) 兒(er) ,這才鎖好門離去。40多隻貓、6條狗、7隻兔子,誌願者們(men) 忙碌了三個(ge) 半小時,鏡頭記錄下了在脫下防護服的那一刻,他們(men) 濕透的衣服,被汗泡白的雙手和重重的喘息聲。而他們(men) 的這些辛苦和付出也讓居民們(men) 很感動,在前海社區的微信中總有居民為(wei) 他們(men) 點讚。長長的感謝微信讓我們(men) 感受到,在共同走過艱難的過程中,居民與(yu) 這些工作人員們(men) 之間已經有了真誠而溫暖的情感。
自4月22日北京疫情發生以來,全市共有30萬(wan) 名衛生健康工作者,10萬(wan) 餘(yu) 名市、區兩(liang) 級下沉幹部支援基層抗疫,全市誌願者參與(yu) 疫情防控誌願服務近500萬(wan) 人次。他們(men) 用堅守和汗水築起基層抗疫屏障。點滴微光,匯聚力量。
疫情打亂(luan) 了平常的生活節奏,管控區、封控區的居民很難;居民有困難找社區,大大小小的難,社區都要想辦法幫助解決(jue) ,工作人員也很難。他們(men) 操心得事無巨細、忙碌得披星戴月,幹的是最基礎的事情,用的是最真誠的心意,在最基層為(wei) 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現在這輪疫情已經到了收尾階段,對付狡猾的奧密克戎,防控必須防風險、防漏洞、防反彈,嚴(yan) 之又嚴(yan) 、細之又細。作為(wei) 公民,也應當有社會(hui) 自覺,配合防疫工作,做好個(ge) 人防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