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已基本成型
原標題: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已基本成型
中軸線申遺文本基本成型並上報國家文物局、運用聚落考古理念了解琉璃河遺址城內(nei) 布局、公眾(zhong) 參與(yu) 文化遺產(chan) 保護積極性越來越高……6月26日下午,北京市黨(dang) 代表,北京市文物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陳名傑受邀做客北青直播間時談到,今年和明年是北京中軸線申遺最關(guan) 鍵的兩(liang) 年,中軸線保護工作的三年行動計劃、48項任務,原則上在今年和明年都要完成。
中軸線申遺文本
已報國家文物局
北京中軸線承載了元明清以來700多年的曆史,體(ti) 現了“中正和合、天人合一、禮樂(le) 交融、以中為(wei) 尊”的傳(chuan) 統理念,是講好古代中國故事和現代中國故事非常好的素材。陳名傑談到,近年來,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取得了多方麵進展。
首先是體(ti) 製機製進一步完善。陳名傑談到,中軸線沿線涉及多家單位,他們(men) 在首規委辦的協調機製下,形成了“央地協同、軍(jun) 地互動、市區聯動”的良性工作機製,破解了諸多難題。市級層麵成立中軸線申遺辦公室,組建了中軸線申遺保護中心。這些舉(ju) 措是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取得進展的根本保證。
其次是對中軸線的價(jia) 值研究越來越深入。陳名傑指出,作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申報項目,最重要的就是“突出其普遍價(jia) 值”,這幾年通過舉(ju) 辦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開展若幹專(zhuan) 題研究,對中軸線遺產(chan) 的價(jia) 值研究越來越深入,申遺文本已經成型、並報到國家文物局。配合申遺文本,市人大常委會(hui) 今年5月召開會(hui) 議,表決(jue) 通過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這一係列工作都讓中軸線的遺產(chan) 價(jia) 值、突出普遍價(jia) 值得到了更好詮釋。
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的風貌得到進一步改善。“比如說鍾鼓樓片區,經過整治後,站在鼓樓上觀察下麵的第五立麵,能看到整齊的胡同四合院肌理,能在鼓樓上感受到藍天、白雲(yun) 、鴿哨聲這樣的老城魅力。”陳名傑說。
運用聚落考古理念
了解琉璃河遺址城內(nei) 布局
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如何體(ti) 現?琉璃河遺址最能說明問題。陳名傑介紹說,近60年來,琉璃河遺址曆經五次大規模考古,這些考古發現有力支撐了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琉璃河遺址的出土文物,能看到農(nong) 耕民族、遊牧民族、漁獵民族之間的互動,不同民族在一起形成文化交流,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在北京的體(ti) 現。
如何繼續推動琉璃河遺址的考古發掘?陳名傑透露,去年的考古主要集中在墓葬區,並有重大發現,今年的考古範圍要比去年更大,主要集中在宮殿區,運用聚落考古理念了解城內(nei) 布局。陳名傑強調說,考古發掘充滿各種未知,也許會(hui) 讓人眼前一亮,也許不盡如人意,這也正是考古發掘的魅力所在。
陳名傑還特別談到琉璃河遺址公園。接下來,市文物局將聯合房山區做到“三個(ge) 起來”:一是管起來,確保文物安全;二是美起來,文物是有尊嚴(yan) 的,要讓其環境更優(you) 美;三是活起來,要講好文物故事,這是打造遺址公園的努力方向。
除了中軸線和琉璃河,陳名傑還談到北京市的“三個(ge) 文化帶”,稱其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百年黨(dang) 史、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的集中體(ti) 現,關(guan) 於(yu) “三個(ge) 文化帶”的相關(guan) 研究正不斷深入。值得一提的是,長城文化帶中的箭扣長城保護工程,在第44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上,成為(wei) 世界遺產(chan) 保護的示範案例。
公眾(zhong) 參與(yu) 遺產(chan) 保護
積極性越來越高
“公眾(zhong) 參與(yu) 的積極性越來越高!這一點我特別高興(xing) !”在訪談過程中,陳名傑提到,世界遺產(chan) 評定的一項重要標準,就是公眾(zhong) 參與(yu) ,申遺的過程就是動員全社會(hui) 參與(yu) 的過程。這幾年市文物局動員各方麵的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中軸線遺產(chan) 保護,做到了中軸線“周周有活動、月月有展覽”。
陳名傑還舉(ju) 例說,東(dong) 城區燈市口小學,在全校範圍內(nei) 推動講述中軸線故事,語文老師、數學老師、英語老師、體(ti) 育老師都要參與(yu) 進來。再比如“北京雨燕”,還進入了今年北京高考思政課的考題。
在公眾(zhong) 參與(yu) 中,媒體(ti) 報道也不可或缺。據市文物局統計,2020年全網對北京中軸線的報道是6萬(wan) 多次,2021年達到36萬(wan) 多次,今年1-5月已有31萬(wan) 多條相關(guan) 報道。“有這麽(me) 多人民群眾(zhong) 、社會(hui) 組織參與(yu) 其中,我相信中軸線的遺產(chan) 魅力將得到更大彰顯。”陳名傑說。
群眾(zhong) 參與(yu) 在琉璃河遺址考古中亦有體(ti) 現。陳名傑介紹說,在琉璃河遺址考古的直播中,有兩(liang) 位來自房山區觀眾(zhong) 的留言讓他非常感動。有觀眾(zhong) 說,沒想到身邊還有這麽(me) 豐(feng) 富的曆史,我作為(wei) 房山人充滿榮幸和自豪!還有群眾(zhong) 認為(wei) 考古工作者在寒冬臘月進行戶外作業(ye) 非常艱苦,給考古工作者送來了熱薑湯。
陳名傑強調說,考古工作要和人民大眾(zhong) 結合起來,讓老百姓感受到自身與(yu) 考古的關(guan) 係,讓考古發掘更好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
文/本報記者 崔毅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