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作者:徐建偉(wei)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chan) 業(ye) 經濟與(yu) 技術經濟研究所)
經過多年持續快速增長,我國製造業(ye) 在規模體(ti) 量、結構體(ti) 係、技術水平、開放合作等方麵取得顯著成就,成為(wei) 我國建設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主導力量和參與(yu) 國際合作競爭(zheng) 的優(you) 勢力量。
進入工業(ye) 化中後期,我國製造業(ye) 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麵臨(lin) 著一些新形勢,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重要性凸顯,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增長動能減弱、核心競爭(zheng) 力不足等問題日益顯現。解決(jue) 好這些問題,更好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關(guan) 鍵是要調整與(yu) 新情況新要求不相適應的既往發展路徑,圍繞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產(chan) 業(ye) 結構高端精益、要素投入高能有效、發展方式綠色低碳等探索發展新路徑,進一步增強製造業(ye) 對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塑造我國參與(yu) 國際合作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的支撐能力。
需要看到,我國製造業(ye) 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內(nei) 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既往發展路徑的增長動能逐漸減弱,麵臨(lin) 的瓶頸約束增多。
一是勞動力低成本投入難以為(wei) 繼。過去幾十年,通過發揮勞動力成本優(you) 勢,我國積極承接全球製造業(ye) 轉移,深度嵌入國際分工體(ti) 係。當前,我國人口結構已經發生變化,勞動年齡人口占比降低。在總量和結構雙重變化的影響下,原有的勞動力成本優(you) 勢不斷弱化,使製造業(ye) 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ye) 發展壓力加大。盡快培育新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成為(wei) 我國製造業(ye) 持續穩定發展的關(guan) 鍵。
二是全球技術合作的不確定性增多,國際市場運行波動加大。長期以來,引進技術和出口產(chan) 品是我國製造業(ye) 彌補技術短板和市場缺口的重要途徑。由於(yu) 部分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對外依賴程度較高、“卡脖子”問題突出,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如果技術合作遭遇衝(chong) 擊、技術引進路徑被阻斷,就可能導致技術供給減少、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難度加大。同時,受國際經貿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產(chan) 品出口市場變化加大、風險增多,這可能會(hui) 給企業(ye) 生產(chan) 平穩運行和產(chan) 能、技術、產(chan) 品結構等帶來衝(chong) 擊。國內(nei) 外技術合作格局和市場關(guan) 係的調整難以在短期內(nei) 完成,潛在的轉換風險也可能對製造業(ye) 穩定健康運行造成不利影響。
三是同質化低水平發展導致效能偏低。當前,我國製造業(ye) 供給體(ti) 係尚不能完全適應消費升級趨勢,部分領域存在“低端供給多、高端供給少”的現象,在產(chan) 品結構、技術水平、質量性能、品牌建設等方麵,與(yu) 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小差距,高端和優(you) 質產(chan) 品自給程度不高。多年來,一些企業(ye) 習(xi) 慣通過引進技術和投資擴張做大規模體(ti) 量,再通過成本優(you) 勢和價(jia) 格競爭(zheng) 贏得市場份額,差異化、特色化、高端化發展不足,導致資源整合配置效率不高、製造業(ye) 競爭(zheng) 能級偏低。隨著國內(nei) 外產(chan) 業(ye) 重合競爭(zheng) 不斷加劇,進一步增強核心競爭(zheng) 力成為(wei) 我國製造業(ye) 參與(yu) 高水平國際合作競爭(zheng) 的關(guan) 鍵。
四是資源能源約束趨緊。近年來,能源、礦產(chan) 等大宗商品供給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外延擴張、粗放利用的增長方式受到挑戰。受發展理念、技術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麵的製約,部分企業(ye) 資源能源集約利用水平偏低,節能降碳和清潔生產(chan) 的改造投資壓力較大,低成本的節能環保技術、裝備、材料等尚待研發突破和推廣應用。隨著資源和生態環境成本不斷提升,高能耗高汙染的發展路徑已沒有增長空間,高載能產(chan) 業(ye) 的規模擴張和投入增長將麵臨(lin) 約束。
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關(guan) 鍵是要適應要素稟賦條件變化、經濟發展趨勢導向、全球經貿格局重塑等新情況新要求,加快探索形成以技術創新為(wei) 支撐、以內(nei) 生增長為(wei) 動力、以品質升級為(wei) 核心、以綠色低碳為(wei) 底色的,更有動力、更加高效、更可持續、更為(wei) 安全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下一階段,需在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產(chan) 業(ye) 結構高端精益、要素投入高能有效、發展方式綠色低碳等方麵下功夫。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就是要圍繞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目標,提高關(guan) 鍵產(chan) 業(ye) 、重大技術、核心環節保障基本運行的能力,切實增強經濟發展韌性,更好應對外部風險和挑戰;產(chan) 業(ye) 結構高端精益,就是要著力提高高性能、高品質產(chan) 品占比,增加先進製造業(ye) 和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的增長貢獻;要素投入高能有效,就是在要素投入結構中,增加優(you) 質、高端、創新要素占比,圍繞技術等要素優(you) 化配置、重塑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推動形成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發展方式綠色低碳,就是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提高資源、能源等的利用效率和水平,加快構建綠色製造體(ti) 係和新型“產(chan) 業(ye) —環境”關(guan) 係。
一是加快動能轉換,塑造技術驅動新優(you) 勢。要把技術放在要素配置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麵提高關(guan) 鍵共性技術和應用技術創新能力,加快育成技術創新發展優(you) 勢。需培育形成技術領先、創新活躍的製造業(ye) 新增長點,推動產(chan) 業(ye) 發展從(cong) 勞動密集、資本密集向技術密集轉變,加快構建以科技為(wei) 引領的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需順應科技變革新趨勢,積極應用數字化、智能化新技術推動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加大力度推動高端裝備、汽車、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研發實現突破。
二是完善協作體(ti) 係,優(you) 化內(nei) 生增長環境。順應國內(nei) 大循環日益強勁的發展趨勢,提高國內(nei) 產(chan) 業(ye) 鏈協作水平,加強鏈主企業(ye) 、核心零部件企業(ye) 、加工組裝企業(ye) 之間的配套協作。強化產(chan) 業(ye) 鏈薄弱環節攻堅,實施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工程,打通製約發展的斷點堵點。加快構建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提升科技創新、人力資源、現代金融等關(guan) 鍵要素對製造業(ye) 轉型升級的支撐作用,提高製造業(ye) 吸引要素、匯聚要素、使用要素的能力與(yu) 水平。推動供給與(yu) 需求深度對接,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對產(chan) 品升級和技術創新的引領支撐作用,提升製造業(ye) 供給對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三是提升競爭(zheng) 能級,拓展品質升級空間。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大力改造升級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積極開展精益生產(chan) 、精品製造,提高中高端消費品占比,引導消費品製造向個(ge) 性化、時尚化、智能化、品質化方向升級,加快自主品牌培育和國際化步伐。對標國際先進水平,不斷縮小國內(nei) 外原材料產(chan) 業(ye) 的技術差距,加快傳(chuan) 統材料產(chan) 品升級換代,促進新材料的創新應用,不斷提高產(chan) 品質量穩定性、可靠性和適用性。加快裝備、汽車、電子信息等產(chan) 品集成化、智能化、服務化升級,提高“硬件+軟件”“產(chan) 品+服務”等的融合發展水平,增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提高對國內(nei) 外市場的影響力。
四是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順應清潔化、高效化、減碳化發展趨勢,推進節能減碳重大關(guan) 鍵技術創新,大力開發低碳技術、低碳裝備、綠色產(chan) 品,加快推進鋼鐵、石化、建材、有色等高載能行業(ye) 節能改造,逐步淘汰能耗高、效率低的企業(ye) 和產(chan) 能。發展壯大節能環保服務市場,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和低碳服務業(ye) ,引導節能減碳領軍(jun) 企業(ye) 麵向全行業(ye) 全社會(hui) 提供專(zhuan) 業(ye) 化服務。加快構建資源循環型產(chan) 業(ye) 體(ti) 係,強化重點行業(ye) 清潔生產(chan) ,全麵推行循環生產(chan) 方式,促進企業(ye) 、園區、行業(ye) 間實現鏈接共生、原料互供、資源共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