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浪金黃 饅頭飄香(多味齋)
盛夏時節,田野上大片大片的麥浪閃爍著耀眼的金色,夏糧豐(feng) 收的圖景讓人心醉。
四季分明的華北平原,是我國小麥的主產(chan) 區。地處黃河下遊的山東(dong) ,得天獨厚的土壤和氣候條件,決(jue) 定了這裏生長的小麥的好品質,這也讓吃麵食成了很多山東(dong) 人的習(xi) 慣。
做饅頭、蒸饅頭、吃饅頭,在很多人的眼裏,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人們(men) 從(cong) 田野上勞作回來,孩子們(men) 從(cong) 學校放學回家,隻要是餓了,便隨手抓起一個(ge) 饅頭吃了起來。一個(ge) 饅頭下肚,立馬充了饑解了饞。
在我的家鄉(xiang) 山東(dong) 膠東(dong) 一帶,饅頭以“大”著稱。在那裏,一斤一個(ge) 的饅頭很平常,十幾斤一個(ge) 都算不上很大。最大的有幾十斤,白白胖胖的,需要特製的大蒸籠和大鍋蓋才能蒸熟。平時吃的時候,需要先把大饅頭切成片。
其實,山東(dong) 饅頭也並非全都碩大無比。有些地方愛做花餑餑,各種造型,小巧精致,栩栩如生。這樣的花餑餑不僅(jin) 受當地人喜歡,外地人也慕名前來采購。如今,當地做花餑餑的隊伍不斷壯大,過去的小作坊發展成了大工廠。特別是臨(lin) 近春節時,訂單像雪花一樣飛來,鄉(xiang) 下各村鎮都忙得熱火朝天,做饅頭成了富有特色的富民產(chan) 業(ye) 。
除了筋道耐嚼、口味醇厚的戧麵饅頭,造型多樣、可愛別致的花餑餑,還有兩(liang) 頭尖、中間粗的簽子饅頭,比臉盆還大的大壽桃饅頭,用紅棗點綴的棗饃饃……山東(dong) 家庭大多自家都會(hui) 做饅頭,各家有各家的特色。對於(yu) 孩子們(men) 來說,饅頭的味道就是“媽媽的味道”。從(cong) 小到大,無論走到哪裏,這味道一直根植於(yu) 心——那是幸福的味道。
山東(dong) 饅頭之所以好吃,關(guan) 鍵技術在於(yu) 戧麵。戧麵絕對是力氣活,需要一邊不停地揉麵,一邊不停地加入幹麵粉,反複揉捏麵團。如此,方可壓得實,保證蒸出來的饅頭有嚼勁,表麵有光澤,麥香味濃鬱,持久耐放不易變質。
想做出正宗的山東(dong) 戧麵饅頭,最好用“老麵”發麵。取適量的麵粉,加水揉成麵團,裝在密封的保溫盒裏。麵團自然發酵充分,就成了老麵。記得母親(qin) 當年製作老麵引子,習(xi) 慣在做饅頭時,將發酵好的麵團擰下一塊,團成一個(ge) 個(ge) 瓶蓋大小的小餅,曬幹。以後每次做饅頭時,將老麵用水稀釋一下,加入麵團裏即可。用老麵製作戧麵饅頭,一定要多次少量加入幹麵粉,不要一次加過量,否則饅頭戧麵不均勻。製作戧麵饅頭,比普通饅頭的發酵時間要長一倍,蒸製時間也要長一倍,這樣做出的饅頭才地道。
青島嶗山腳下有一個(ge) 王哥莊,盛產(chan) 大饅頭。那裏的大饅頭用當地嶗山泉水和麵,手工揉捏、木柴燒火、大鐵鍋蒸製,饅頭口味純正香甜。王哥莊的巧婦們(men) 在傳(chuan) 統饅頭的基礎上,進行工藝改良和精細加工,使得那裏逐漸形成以大饅頭為(wei) 主打,配以老虎、燕子、福壽桃、元寶、魚蝦等花樣的係列饅頭產(chan) 品。每到過年時,青島人都會(hui) 把王哥莊大饅頭作為(wei) 必備的年貨。作為(wei) 青島當地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王哥莊大饅頭已遠銷海內(nei) 外。
山東(dong) 傳(chuan) 統的特色饅頭,這一在歲月長河裏流傳(chuan) 下來的民間手藝,蘊含齊魯風物之美,揉入淳樸民風民俗,凝聚齊魯兒(er) 女的勤勞智慧,體(ti) 現著中華飲食文化的獨特魅力。於(yu) 保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