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非遺紀錄片:鏡頭穿越千年 一睹非遺風采

發布時間:2022-07-11 10:0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牛夢笛

  “我,來自北宋景德元年,為(wei) 了見到你,我已經走了一千年。”近期熱播的紀錄片《我是你的瓷兒(er) 》開篇解說詞便透露出與(yu) 眾(zhong) 不同的氣場。這部以瓷文化為(wei) 主題的紀錄片以年輕化的語態將瓷的身世和故事娓娓道來,帶領觀眾(zhong) 走入琳琅滿目的瓷器世界。

  除了《我是你的瓷兒(er) 》,近期與(yu) 觀眾(zhong) 見麵的非遺紀錄片還有展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楊柳青木版年畫”前世今生的《過年的畫》,聚焦年輕手藝人創新與(yu) 傳(chuan) 承故事的《非遺傳(chuan) 承,少年敢當》,以及介紹各地區各民族不同非遺文化的《愛上中國造》等。這些視角豐(feng) 富的紀錄片讓今天的觀眾(zhong) 得以穿過千百年一睹非遺風采,更見證乃至參與(yu) 非遺文化在今天的傳(chuan) 承和發展。

   年輕化語態講述滿足觀眾(zhong) 需求

  “叮——您有一封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這句俏皮又溫馨的解說詞,讓紀錄片《如果國寶會(hui) 說話》給觀眾(zhong) 留下深刻印象,也是該片打通年輕圈層、贏得觀眾(zhong) 喜愛的原因之一。

  年輕的語態、滿滿的“網感”,不斷吸引年輕觀眾(zhong) 的熱切關(guan) 注和熱情參與(yu) 。當原本小眾(zhong) 的文化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成為(wei) 現象級“網紅”後,越來越多的紀錄片開始以年輕化的語態和獨特的敘事風格吸引觀眾(zhong) 的眼球。

  紀錄片《我是你的瓷兒(er) 》大量采用擬人手法,讓瓷器以生動活潑的麵貌亮相於(yu) 觀眾(zhong) 眼前。創作者或使用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賦予了瓷器心理活動和情感狀態,如“想當年,山泉水裏泡過澡,利坯刀上修過腳,柴窯裏頭蒸桑拿,天台頂上吹過風……外殼很堅硬,內(nei) 心很純真,這輩子,真不容易”;或將瓷器比做人,以幽默而不失溫情的個(ge) 性化語言加以描述,如“張揚的紅,明晃晃的金,擺在那兒(er) ,就是一道風景,拿在手裏,就是一片荷塘”。這種擬人化、個(ge) 性化的解說呈現,使觀眾(zhong) 在了解瓷器的同時,也更加身臨(lin) 其境地感受到製瓷人的心路曆程。

  除了演員喻恩泰生動的旁白之外,《我是你的瓷兒(er) 》還邀請歌手李玉剛和虛擬歌手洛天依合作演唱主題曲《瓷語》,詮釋了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融合,展現瓷文化的魅力。

  《我是你的瓷兒(er) 》出品人,保利文化集團黨(dang) 委書(shu) 記、總經理王波介紹:“以往的瓷器紀錄片大多是科普向的知識型紀錄片,帶有一定的觀看門檻。而《我是你的瓷兒(er) 》則從(cong) 普通年輕觀眾(zhong) 的角度出發,簡明易懂,娓娓道來,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趣味性。”目前,《我是你的瓷兒(er) 》五集均已在B站上線,站內(nei) 評分高達9.8分。它的成績讓我們(men) 看到,年輕觀眾(zhong) 對優(you) 質文化紀錄片的熱愛。

   新技術帶來別樣的視覺呈現

  真實、客觀、完整地展現非遺文化的特點、價(jia) 值和現狀是非遺紀錄片的根本特征,與(yu) 此同時紀錄片特有的故事性與(yu) 可看性也不容忽略。當越來越多的創作者把創作視野投向非遺題材,紀錄片的創新表達和視聽技術方麵自然成為(wei) 比拚焦點。

  係列微紀錄片《如果國寶會(hui) 說話》借用多種數字化呈現技術講述國寶文物等工藝美術作品的前世今生,以多元素材和活潑語態實現美術紀錄片“年輕化”表達,踐行了“讓國寶活起來”的價(jia) 值旨歸。紀錄片《年畫畫年·寅虎送福》走訪14個(ge) 年畫主產(chan) 區、拜訪36位非遺傳(chuan) 承人、專(zhuan) 家學者,為(wei) 闡釋年畫文化注足“底氣”。在此基礎上,巧妙利用跨界嘉賓,例如著名動畫形象“大耳朵圖圖”的設計師、裸眼3D動畫師、短視頻博主等,透過他們(men) 的視角和創意表達,呈現出年畫與(yu) 人們(men) 生活的緊密相連,讓年畫文化的“接地氣兒(er) ”更加凸顯。

  紀錄片《我是你的瓷兒(er) 》與(yu) 過往講述瓷器曆史或傳(chuan) 統手工藝不同的是,采用短篇幅、5集小體(ti) 量,特別聚焦顏色與(yu) 瓷器之間的“愛恨情仇”。從(cong) 簡單的單色釉,繁衍到青花、鬥彩、五彩再拓展到現代創新裝飾藝術,沿著手工瓷器的發展時光軸,次第登場。解構式的人格化敘事,生動傳(chuan) 遞相關(guan) 瓷器知識,必要時刻化學方程式也能加入解說。常規的實景拍攝更是講究細膩,杯、盞、瓶、盆、壺、罐,仿佛就在眼前;驚豔的郎紅、靜謐的甜白、脫塵的天青……幹淨突出的色彩展示讓人無限遐想。在真實記錄瓷器的同時,還努力追求鏡頭美、語言美、敘事美,使觀眾(zhong) 更加接近藝術作品,從(cong) 微觀之處細查瓷器之美,實現了人文精神和審美體(ti) 驗的雙重體(ti) 驗。

  “在新技術的加持和融合思維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創作者開始打破傳(chuan) 統紀錄片的常規框架、敘事範式和視聽呈現,轉而采取更親(qin) 近觀眾(zhong) 、更生動活潑的表達方式詮釋作品主題和內(nei) 容。”王波表示。這一種趨勢對於(yu) 非遺紀錄片創作的影響顯著,並已經結出豐(feng) 碩的成果,不斷有優(you) 秀作品出奇、出彩、出圈。《我在故宮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尋找手藝》《本草中國》《布衣中國》《手造中國》《天工蘇作》等非遺紀錄片的誕生,促進傳(chuan) 統非遺與(yu) 現代生活的連接,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與(yu) 新場景中煥發出獨特魅力。

   跨界融合探索出圈新形態

  支撐著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發展的,是一群站在背後堅守匠心、精益求精的“人”。非遺文化的曆史亦是人的曆史,非遺紀錄片講述的不隻是非遺的故事,更是人的故事、中國的故事。

  在手工瓷發展的時光軸上,一代代手藝人留下了不曾褪去的手印。如同瓷藝世界的繁茂輝煌,他們(men) 的故事也頗有味道。紀錄片《我是你的瓷兒(er) 》帶我們(men) 走進了許多與(yu) 瓷有著不解之緣的普通人的生活。攝影出身的老鮑來到景德鎮30多年,全憑自己一次次鑽研,才燒製出十分難以控製的“茶葉末”;“瓷二代”小李一直在學習(xi) 中探索怎樣留白,意圖在製粉彩瓷的道路上繞過父親(qin) 走一條自己的路;癡迷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俄羅斯姑娘塔西亞(ya) ,因為(wei) 喜歡和向往來到景德鎮學習(xi) 製瓷,在這裏她感受到人和器物的美好,開始用瓷器來表達自己的內(nei) 心。瓷器釉上的方寸之間,是各位製瓷人的無限舞台,展示他們(men) 不同的巧思和豐(feng) 富的內(nei) 心世界。

  從(cong) 國際知名的人類學家到民間學者,從(cong) 非遺傳(chuan) 承人到年畫老店後人,紀錄片《過年的畫》講述了三十多個(ge) 飽含情感、充滿張力的人物故事,傳(chuan) 達出溫暖的藝術情感和深情的守望傳(chuan) 承。作為(wei) 各族人民世代相傳(chuan) 的文化載體(ti) ,《愛上中國造》以鏡頭為(wei) 窗,帶領觀眾(zhong) 深入祖國廣袤大地,聚焦一個(ge) 個(ge) 精美的物件或器具,講述一段段傳(chuan) 奇非遺故事與(yu) 個(ge) 人奮鬥史,近距離地觀察、了解各民族各地區不同的非遺文化。

  “非遺紀錄片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價(jia) 值,它以對非遺現狀的忠實記錄和生動呈現,折射出社會(hui) 變遷、生活方式巨變的曆史時空下,非遺的社會(hui) 價(jia) 值、美學價(jia) 值、文化價(jia) 值,以及當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搶救、保護、傳(chuan) 承、發展的思考。”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副院長楊乘虎看來,“更可貴的是,通過這些紀錄片細膩而豐(feng) 富的視角,我們(men) 得以親(qin) 眼見證一件件巧奪天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感受非遺與(yu) 人之間的羈絆和融合,感悟中國人傳(chuan) 承至今的文化態度和價(jia) 值觀念。”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