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夏糧豐收 來之不易

發布時間:2022-07-15 10:0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陳晨

  夏糧生產(chan) 喜獲豐(feng) 收!7月14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今年夏糧產(chan) 量達2948億(yi) 斤,比上年增產(chan) 28.7億(yi) 斤。夏糧是全年糧食生產(chan) 的第一季,夏收小麥占口糧的四成。克服罕見秋汛、疫情多點散發、農(nong) 資價(jia) 格高位運行和國際糧食市場大幅波動等困難,夏糧小麥再獲豐(feng) 收,實屬不易。夏糧生產(chan) 呈現怎樣的特點?來之不易的夏糧豐(feng) 收是如何實現的?14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舉(ju) 行新聞發布會(hui) ,有關(guan) 負責人進行了解讀。

  麵積增長是基礎,單產(chan) 提高是關(guan) 鍵

  夏糧主要包括冬小麥、夏收春小麥、雜糧雜豆等。今年夏糧麵積穩中有增,達3.98億(yi) 畝(mu) ,比上年增加138萬(wan) 畝(mu) ,其中冬小麥因去年罕見秋汛麵積減少101萬(wan) 畝(mu) ,但西北等地擴種夏收春小麥177萬(wan) 畝(mu) 、增幅23%,實現“以春補冬”。南方地區因地製宜擴大蠶豆、馬鈴薯等雜糧雜豆62萬(wan) 畝(mu) ,實現“以雜補麥”。

  “綜合算下來,夏糧麵積不減反增,這是夏糧增產(chan) 的基礎。”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種植業(ye) 管理司司長潘文博介紹,今年夏糧畝(mu) 產(chan) 達370.4公斤、比上年提高2.3公斤,其中小麥畝(mu) 產(chan) 394.2公斤、提高2.9公斤。夏糧單產(chan) 在連續3年提高的基礎上又創新高,單產(chan) 提高對增產(chan) 的貢獻達64%,是今年夏糧小麥增產(chan) 豐(feng) 收的關(guan) 鍵。

  此外,夏收春小麥貢獻突出。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全國夏收春小麥麵積達962萬(wan) 畝(mu) 、增加177萬(wan) 畝(mu) ,增產(chan) 12.3億(yi) 斤,對夏糧增產(chan) 的貢獻達43%。

  人特別努力,天比較幫忙

  去年秋播遭遇罕見秋汛,冬小麥播種推遲時間之長、晚播麵積比例之大,多年不遇。在這種情況下,夏糧小麥緣何能實現抗災奪豐(feng) 收?

  “可以說是‘人特別努力,天比較幫忙’。”潘文博分析,冬小麥播下去後,主產(chan) 區大部天氣比較有利,開春後氣溫回升快、沒有發生“倒春寒”和嚴(yan) 重春旱,到了夏季,土壤底墒充足、早晚溫差大,利於(yu) 小麥灌漿;收獲時,天氣持續晴好,小麥脫水快、質量好。

  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夏糧小麥生產(chan) ,中央財政直接支持糧食生產(chan) 的資金比上年增加155.4億(yi) 元,各地各部門落實糧食安全黨(dang) 政同責、力度空前。

  潘文博說:“我們(men) 可以說闖了‘五關(guan) ’。第一關(guan) 是抓抗澇保播,去年因澇一度有近三分之一的小麥種不下去,我部及時開展部級幹部包省包片指導督導,千方百計穩住冬小麥麵積。第二關(guan) 是抓促弱轉壯,及時組織專(zhuan) 家製定分區域、分苗情的促弱轉壯技術預案,掛圖作業(ye) 、督戰督辦,搶回了晚播影響。第三關(guan) 是抓防病治蟲,小麥條鏽病、赤黴病發生麵積分別比去年減少91%和40%。第四關(guan) 是抓‘一噴三防’,有效預防小麥早衰和幹熱風,僅(jin) 這一項技術措施就可彌補前期晚播弱苗產(chan) 量損失30億(yi) 斤。第五關(guan) 是抓機械化搶收,今年小麥機收進度快於(yu) 去年和常年,小麥機收損失率基本控製在2%以內(nei) ,實現適期收獲、顆粒歸倉(cang) 。”

  科學應對,讓農(nong) 民知道怎麽(me) 種怎麽(me) 促

  今年小麥生產(chan) 開局不利,最後豐(feng) 收在手,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作物所研究員趙廣才認為(wei) ,關(guan) 鍵是科學抗災應對晚播、讓農(nong) 民知道怎麽(me) 種,科學田管精準指導、讓農(nong) 民知道怎麽(me) 促。

  針對去年秋冬種冬小麥大麵積晚播的情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小麥專(zhuan) 家指導組製定“四補一促”方案,是保住小麥麵積的重要技術措施。具體(ti) 而言,一是科學選種、以種補晚,在保證安全越冬前提下,指導農(nong) 戶選用適當早熟的高產(chan) 品種,確保小麥正常灌漿和安全成熟。二是增加播量、以密補晚,采用獨稈栽培技術,依靠增加播量來保證群體(ti) ,達到高產(chan) 所需要的適宜穗數。三是提高質量、以好補晚,做到精細整地,適當淺播,足墒下種,確保苗齊、苗全、苗勻。四是增施肥料、以肥補晚,引導農(nong) 戶適當施足底肥,滿足晚播小麥前期生長發育的需求。“一促”是加強田管,以促為(wei) 主,促進弱苗轉化。

  機械化支撐,將豐(feng) 收在田變為(wei) 豐(feng) 收在手

  今年“三夏”小麥機收,正值國內(nei) 疫情多點散發,但小麥跨區機收並未受到影響,全國投入麥收的聯合收割機超過65萬(wan) 台,參與(yu) 跨區作業(ye) 的有25萬(wan) 台,機具保障充足,跨區轉運通暢,為(wei) 夏糧由豐(feng) 收在田轉化為(wei) 豐(feng) 收在手提供了強有力的機械化支撐。

  從(cong) 監測情況看,今年小麥機收損失率進一步控製在2%的行業(ye) 標準之內(nei)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業(ye) 機械化管理司副司長王甲雲(yun) 告訴記者,今年一方麵持續推進機具裝備優(you) 化升級,不斷增加先進適用機具保有量,提高機收作業(ye) 整體(ti) 質量水平。另一方麵,堅持抓好關(guan) 鍵農(nong) 時機收減損工作,鼓勵各地進一步挖掘機收減損潛力,能多挽回一斤是一斤。

  “從(cong) 今年監測數據初步匯總分析來看,不少鄉(xiang) 鎮監測點的機收損失率在1%左右,各地機收減損效果穩中向好。我們(men) 將常態化開展機收減損工作,繼續抓好今年早稻和秋糧機收減損鞏固挖潛,努力實現顆粒歸倉(cang) 。”王甲雲(yun) 說。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