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陽門箭樓明年有望開放 可參觀百年前“水平石標”
正陽門箭樓明年有望開放 可參觀百年前“水平石標”
正陽門箭樓不僅(jin) 是一座宏偉(wei) 建築,其周邊不乏獨特的石刻文物,除了飽經滄桑的石獅,還隱匿著一通鮮為(wei) 人知的“水平石標”,這塊碑碣已有百餘(yu) 年的曆史,標示出當地的海拔高度,2023年有望隨著箭樓開放與(yu) 公眾(zhong) 見麵。
天安門廣場南側(ce) 的正陽門,地處北京內(nei) 城南垣正中,明永樂(le) 十九年(1421年)竣工,命名為(wei) 麗(li) 正門。正統元年(1436年)重建城樓,增建甕城、箭樓、閘樓,並於(yu) 正統四年(1439年)竣工,更名為(wei) 正陽門。由於(yu) 曆史原因,甕城和閘樓現已無存。南側(ce) 箭樓與(yu) 北側(ce) 城樓受火災、戰亂(luan) 、地震等影響,曆史上曾多次維修,1988年公布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月15日,北京中軸線遺產(chan) 保護中心主任關(guan) 戰修介紹,正陽門箭樓修繕保護工程於(yu) 2020年10月啟動,2021年11月通過國家文物局專(zhuan) 家組驗收,有望在2023年麵向公眾(zhong) 開放。在修繕過程中,施工方采用傳(chuan) 統材料與(yu) 工藝,徹底解決(jue) 了城台滲水、地麵塌陷、浮雕脫落等險情隱患,同時加固欄板、挑台,提升整體(ti) 結構的安全強度,更換了破損瓦麵、重鋪一層地麵、重做室內(nei) 油飾。
“在古建修繕中有個(ge) 詞叫‘磨洋工’,搶工期容易影響質量,所以我們(men) 寧可慢一點。”關(guan) 戰修強調,文物修繕本著最小幹預原則,能保留的曆史信息要盡量保存下來,比如箭樓有些城磚是600年前的老磚,隻要沒有安全問題就將其沿用。修繕箭樓時成立了課題組,對獲取的曆史信息進行研究整理,為(wei) 文化遺產(chan) 保留更多曆史檔案,他們(men) 希望把修繕過程中形成的學術成果,整理成一個(ge) 個(ge) 小故事,下一步開放時向公眾(zhong) 講述。
北青報記者走訪發現,箭樓周邊不乏精美的石刻文物,東(dong) 、西、南三麵的石獅,是明清時期工匠的傑作。在箭樓的南牆下,還隱匿著一桶鮮為(wei) 人知的“水平石標”。這塊方柱體(ti) 碑碣色澤偏白,露出地麵約20厘米,多半埋藏於(yu) 地下。向南一麵鐫刻阿拉伯數字“43.219”,小數點上有英文字母M,數字下方的“合營造尺”四字僅(jin) 露出上半部;向西一麵是繁體(ti) 字“實”;向東(dong) 一麵能看到“京”字。碑碣風化痕跡明顯,但刻字清晰銳利,遺憾的是埋藏部分的文字無法獲知。
關(guan) 戰修告訴北青報記者,這塊碑碣係中華民國時期的“水平石標”,標定了當地的海拔高度,碑碣通高50-60厘米,由於(yu) 地勢不斷增高,導致其大部分被埋藏。在箭樓的修繕過程中,他們(men) 對其進行了原址保護。
這塊碑碣擁有怎樣的故事?關(guan) 戰修介紹說,此碑碣設置於(yu) 1917年前後,當時以大沽口的海麵水平為(wei) 基點進行勘測,在京都市政公所印製的一覽表中,記載有81處水平石標,分布在京城各處,而曆經百餘(yu) 年,還能找到的已經屈指可數。根據記載,正陽門箭樓下的水平石標為(wei) 1號,是中軸線上獨特的遺產(chan) 元素。
據北青報記者了解,在皇史宬西牆外保存有一通水平石標,與(yu) 正陽門箭樓這塊規製相同,不同的是標刻數字為(wei) 44.751。在南鑼鼓巷,也曾有市民發現水平石標,正麵鐫刻海拔高度,左、右兩(liang) 側(ce) 分別刻“京都市政公所、實測北京水平”字樣。
而除了不可移動文物,正陽門還擁有活態文化——北京雨燕。位於(yu) 箭樓北側(ce) 的正陽門城樓,是北京雨燕的重要棲息地,它們(men) 在古建築物的縫隙中築巢繁衍,7月份大部分已經離京,飛往16000公裏以外的南非,北京雨燕是為(wei) 數不多以北京命名的候鳥,是中軸線上的“活態文化”代表之一。關(guan) 戰修透露,今年要啟動正陽門城樓的修繕,如何在保護古建的同時保護好雨燕,將是一個(ge) “大課題”。
本版文並攝/本報記者 崔毅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