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他是先進教育理念的“播火者”

發布時間:2022-07-19 10:0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追思】

  他是先進教育理念的“播火者”

  ——追記核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楊福家

  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 曾毅 光明日報通訊員 胡慧中

  “毫無遲疑的信念和絕無虛妄的豪情”,一個(ge) 卓越的科學家結束了他對微觀世界的探索。

  著名核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複旦大學原校長楊福家,因病於(yu) 7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6歲。

  全世界對他的懷念絡繹不絕。

  “追求卓越”是他一生的信念。他站在物理學前沿,在原子核能譜學、核衰變分析、離子束研究等方麵取得重大成果;他開創了國內(nei) 離子束分析研究領域,為(wei) 我國應用物理研究作出傑出貢獻。

  他是先進教育理念的“播火者”,任國內(nei) 外知名大學校長多年,為(wei) 我國高等教育和教育國際交流作出突出貢獻。擔任複旦大學校長期間,他啟動“名教授上基礎課”的計劃,提出“為(wei) 年輕人創造更多的機會(hui) ”;他推動創辦我國首個(ge) 中外合作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並擔任該校首任校長至今。他把每個(ge) 學生都看作“待點燃的火種”,他積極倡導多元評價(jia) 體(ti) 係,鼓勵研究型大學、一般性大學、職業(ye) 高校等各類高等院校協同發展,推動中外教育國際交流。

  “學習(xi) 問問題,而不是學習(xi) 答問題”

  楊福家,祖籍浙江寧波鎮海,1936年出生於(yu) 上海。1954年,他從(cong) 上海市格致中學畢業(ye) ,以優(you) 異的成績考入複旦大學物理係,從(cong) 此與(yu) 複旦大學、物理學科結下不解之緣。

  初入校門,從(cong) 老複旦“名師上基礎課”的傳(chuan) 統中楊福家終身受益。大四那年,在一級教授盧鶴紱開設的原子核理論課上,他領悟到了“物理之美”,從(cong) 此鍾情於(yu) 原子核物理學領域。

  1963年,楊福家被選派到丹麥玻爾研究所做訪問學者,他僅(jin) 用一年時間就作出了重要研究成果,驗證了研究所兩(liang) 位諾獎學者對一種核運動狀態的預言。在世界一流實驗室研學兩(liang) 年,心懷家國的他一心要在自己的國土上建立起具有國際水準的實驗室。

  1978年,楊福家被任命為(wei) 複旦大學原子核科學係係主任,在中國建起了第一流的“基於(yu) 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實驗室”,同時培養(yang) 了國內(nei) 第一批實驗核物理博士生。

  “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楊福家最欣賞複旦校訓每句話中的第二個(ge) 字——“學”和“問”。他說過:“學問,是學習(xi) 問問題,而不是學習(xi) 答問題。年輕人要進步,必須要提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創造。老師也要鼓勵學生提問。”

  作為(wei) 老師,他善於(yu) 發掘學生的閃光點。“要找到自己的火種在哪裏,點燃了就騰飛了。”他對學生說,找準優(you) 勢與(yu) 特長比片麵注重分數更重要,要“認清自己善於(yu) 做什麽(me) 、不善於(yu) 做什麽(me) ”。

  複旦的師生都知道,現代物理研究所一間辦公室裏,楊福家總是伴著昏暗的燈光伏案工作,不覺年光之流轉。從(cong) 今往後,這一場景隻能封存在記憶中。

  “為(wei) 青年人創造更多的機會(hui) ”

  1993年2月,楊福家出任新中國第五任複旦大學校長。難忘自己24歲被任命為(wei) 原子能係副主任,上任後他的第一個(ge) 舉(ju) 措就是為(wei) 青年人創造更多的機會(hui) 。

  很快,複旦湧現出20歲出頭的教授、30多歲的二級學院院長和40多歲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當時,複旦大學教師、幹部的平均年齡是全國高校最年輕的,校園活力盎然。

  在複旦大學物理學係教授金曉峰的回憶中,楊福家提出的“給年輕人機會(hui) ,給複旦人關(guan) 懷”的理念,給了當時和他一樣的年輕教師嶄露頭角的機會(hui) 。“當時,複旦為(wei) 年輕教師的發展晉升開通了專(zhuan) 門渠道,同時給予老一代教師關(guan) 懷保障。”他說。

  在工作中,教學、科研、服務並重是楊福家倡導的作風,也是他本人踐行的理念。他要求教授為(wei) 本科生上課,啟動“名教授上基礎課”計劃,“首先是教學生怎樣做人”。楊福家本人的課堂也深受學生歡迎,即使卸任校長,已經60多歲的楊福家仍接受邀請每周開課,為(wei) 本科生講授了一個(ge) 學期的原子物理課程。他編寫(xie) 的《原子物理學》在1985年正式出版,至今已修訂5版,仍是國內(nei) 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教科書(shu) 幾乎唯一的“標配”。

  楊福家擔任校長期間,複旦大學圍繞本科教學做了一番變革,而複旦的本科教研也由此布下了若幹“先手棋”。1998年,複旦大學參與(yu) 了李政道先生設立的“ 政學者”計劃,開始了本科生的科研學術計劃,這是國內(nei) 第一個(ge) 在本科生中以“一個(ge) 導師帶一個(ge) 學生”為(wei) 模式的科研計劃,其目的不是讓本科生提前進入研究生學習(xi) 階段,而是讓學生全過程了解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和如何提出問題、解決(jue) 問題。“這在那個(ge) 年代堪稱石破天驚。”複旦大學副校長徐雷說。

  在“ 政學者”計劃的基礎上,複旦大學又發展出“望道”“曦源”等項目供本科生參與(yu) ,進而完善為(wei) “複旦大學本科生學術研究資助計劃”體(ti) 係,立足於(yu) 科研,且兼顧應用。2007年,我國設立了麵向所有大學的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ye) 計劃。而複旦的這一步,早走了近十年。

  “學生的頭腦不是盛放知識的容器,而是待點燃的火種”

  2001年,楊福家擔任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成為(wei) 第一位出任英國著名高校校長的中國人。

  2004年,寧波諾丁漢大學成立,年近七旬的楊福家成為(wei) 首任校長。

  曆任國內(nei) 國外知名大學校長多年,楊福家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yang) 有深刻見解。他倡導博雅教育理念,曾在多種場合積極建言、著文,以推動中國高等教育改革。

  寧波諾丁漢大學得以“出生”,離不開中國改革開放和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也與(yu) 楊福家的策劃、推動分不開。“我是上海寧波人,和寧波有一定的感情,推動創辦寧波諾丁漢大學也是為(wei) 了回報自己的家鄉(xiang) !”楊福家說。

  寧波諾丁漢大學理事長徐亞(ya) 芬回憶,學校創立前,中國剛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急需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人才,而中外合作辦學尚處在一片空白之中,寧波想做這第一個(ge) “吃螃蟹”的。為(wei) 了將“原汁原味”的英國教育理念引進中國,楊福家起到了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在行政部門、投資方和外方之間積極溝通協調。

  “學生的頭腦不是盛放知識的容器,而是待點燃的火種。”楊福家生前多次分享他的教育理念。徐亞(ya) 芬介紹,學校接待廳上曾有一句標語“一流的學術造就一流的人才”,經楊福家的建議改成了“一流的學術成就一流的人才”。從(cong) “造就”到“成就”,正是從(cong) 批量生產(chan) 畢業(ye) 生的模式轉向為(wei) 學生提供個(ge) 性化成長舞台,這與(yu) “點燃火種”的理念一脈貫通。

  而在寧波諾丁漢大學副校長沈偉(wei) 其眼中,楊福家是一位精力旺盛、平易近人的學者。他回憶,事務繁忙的楊福家常在世界各地開展工作,往往一下飛機就能召開一場新的會(hui) 議,條理清晰地開展下一步工作。不管是麵對管理人員、教師、校工還是學生,楊福家總是十分親(qin) 切。楊福家還捐出個(ge) 人積蓄成立了“夢想獎學金”,激勵在第二課堂等方麵表現出優(you) 秀潛質的學生。

  就在一周前,寧波諾丁漢大學2022屆學生迎來了畢業(ye) 典禮。打開典禮手冊(ce) ,學生們(men) 看到了楊福家的囑托:“同學們(men) ,如今我們(men) 所處的世界還麵臨(lin) 很多問題和挑戰。我希望你們(men) 未來無論去往何方、從(cong) 事什麽(me) 行業(ye) ,都能用自己的火種為(wei) 這個(ge) 世界發光發熱。我衷心希望每一位寧波諾丁漢學子都能點燃火種、實現夢想,我們(men) 一起共同構築中華民族的‘中國夢’。”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