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土味”方言緣何成網紅

發布時間:2022-07-20 10:1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熱點觀察】

  “土味”方言緣何成網紅

  ——從(cong) “為(wei) 家鄉(xiang) 上分”短視頻走紅看方言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

  作者:董雪鬆(燕山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

  “我是雲(yun) 南的,雲(yun) 南怒江的,怒江瀘水市,瀘水市六庫,六庫傈僳族,傈僳族是這樣叫,烏(wu) 鴉叫作阿南,青蛙叫作歐巴……”

  近一段時間,短視頻“我是雲(yun) 南的”火遍全網。該視頻引發全國各地網友競相模仿,大家紛紛在短視頻中講出家鄉(xiang) 方言。那些短視頻很簡單,結構上主要由“家鄉(xiang) ”和“方言”兩(liang) 部分組成,自報家門後,講述者便開始介紹家鄉(xiang) 有趣的方言,並借機推介家鄉(xiang) 的特產(chan) 、美景、文化、風俗等,網友們(men) 詼諧地稱之為(wei) “為(wei) 家鄉(xiang) 上分”“為(wei) 家鄉(xiang) 代言”。短短十幾秒的短視頻,既包含地域文化,也包含民族文化,還包含豐(feng) 富多彩的方言文化。在一次次的“自報家門”中,個(ge) 人對家鄉(xiang) 的熱愛和眷戀匯成洪流,一度被人們(men) 遺忘的鄉(xiang) 音也煥發出新的生機。

  “為(wei) 家鄉(xiang) 上分”短視頻引發網絡狂歡

  在“為(wei) 家鄉(xiang) 上分”初版視頻中,雲(yun) 南傈僳族小夥(huo) 一頭黃色長發,跟著頗有節奏感的音樂(le) 用方言介紹著自己的家鄉(xiang) 。那條短視頻全程沒有剪輯,沒有運動鏡頭,沒有精致布景,顯得頗為(wei) 簡單甚至粗糙,但就是這樣一條“不修邊幅”的短視頻,不僅(jin) 贏得數十萬(wan) 點讚,還成為(wei) 現象級作品,被網友們(men) 競相模仿,引發網絡狂歡。

  每條集地域歸屬感和語言獨特性於(yu) 一體(ti) 的視頻,都能瞬間喚起觀眾(zhong) 的帶入感,激發起他們(men) 的地域身份認同和語言認同,同時也開掘出巨大的二次創作空間。於(yu) 是,從(cong) 明星網紅到普通民眾(zhong) ,大家紛紛用家鄉(xiang) 方言進行創作,成為(wei) 鄉(xiang) 音的代言人。從(cong) 這些方言短視頻中,人們(men) 學會(hui) 了一些極具地方特色的方言詞語,如傈僳語中的“歐巴”(青蛙)、上海話中的“囡囡”(小女孩)、贛方言中的“做犀利”(做什麽(me) )。

  在各地網友的共同“加分”下,上述短視頻的內(nei) 容不斷升級,從(cong) 最初介紹各地方言中有代表性的稱呼、俚語到宣傳(chuan) 各地的特產(chan) 、風景、文化,觀看這些“為(wei) 家鄉(xiang) 上分”短視頻也成為(wei) 了解各地風土人情的窗口。

  五裏不同音,十裏不同調。人人都有家鄉(xiang) ,各地都有方言。每一種方言都或多或少跟普通話存在著區別,每一種方言都有自己的特色俚語,且大都不為(wei) “外人”所知。相較於(yu) 那些以或搞笑娛樂(le) 或獵奇探秘或精美炫目的內(nei) 容來吸引眼球的短視頻,“為(wei) 家鄉(xiang) 上分”短視頻所呈現的是最樸素、最自然、最本真的生活樣貌,從(cong) 而引起受眾(zhong) 普遍的共情,這種共情的背後是每個(ge) 人內(nei) 心深處濃濃的鄉(xiang) 情與(yu) 鄉(xiang) 愁。因為(wei) 方言不僅(jin) 是語言工具,還是刻在人們(men) 骨子裏的文化記憶。當方言在耳畔響起,人們(men) 聽到的是語言中的具體(ti) 信息,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家鄉(xiang) 的山水、草木、美食。

  互聯網時代,方言依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由於(yu) 普通話的推廣普及、大眾(zhong) 傳(chuan) 媒的發展等多重因素的作用,方言的使用和傳(chuan) 承受到很大影響。有的人闊別家鄉(xiang) 已久,漸漸忘了家鄉(xiang) 話怎麽(me) 說;有的人認為(wei) 方言土,不願說;有的地方隻有老人還能說些正宗的方言,年輕人不願說也不願學;有的人認為(wei) 時代不同了,語言也會(hui) 隨之改變,方言被淘汰是曆史的必然。

  “為(wei) 家鄉(xiang) 上分”係列短視頻的走紅,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它既讓觀者感受到各地方言的千差萬(wan) 別、多姿多彩,也說明在互聯網時代,一度被認為(wei) 式微的方言依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方言既是來自故鄉(xiang) 的慰藉,也是地域文化的底色。於(yu) 個(ge) 體(ti) 而言,方言是鐫刻在我們(men) 身上獨有的印記,它不僅(jin) 讓人們(men) 產(chan) 生強烈的親(qin) 切感和歸屬感,也代表著那些不用遷徙、沒有別離的時代裏,一種輕鬆愜意、充滿煙火氣的市井生活氛圍,寄托著當代挺進城市、闊別故土的年輕人共同的鄉(xiang) 愁。保護方言,就是留住鄉(xiang) 音鄉(xiang) 愁,就是維係遊子們(men) 和故土的聯係。於(yu) 民族而言,每一種方言都承載著相對應的地域文化,保護方言就是保護地域文化。

  除了“為(wei) 家鄉(xiang) 上分”短視頻,近年來,方言說唱、方言短劇、方言電視劇、方言電影等藝術形式也紛紛湧現,受到人們(men) 的歡迎。比如,時下正在熱映的電影《人生大事》,湖北籍演員朱一龍說著一口武漢方言,加上寸頭、花襯衫、夾腳拖鞋的裝扮,生動詮釋出小人物的市井感,也為(wei) 影片注入了濃濃的煙火氣,讓這部冷門題材影片成為(wei) 熱門作品。在普通話廣泛使用的今天,方言能夠賦予文藝作品鮮明的地域特色,讓作品更有個(ge) 性和特點,有利於(yu) 在互聯網時代進行傳(chuan) 播。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方言不僅(jin) 具有文化屬性、情感屬性,還具有凸顯個(ge) 性、提升魅力的實用性。

  目前我國共有100多種方言,每種方言都有自己的特點,每種方言的背後都有獨特的地域文化。互聯網時代是一個(ge) 個(ge) 性化的時代,千篇一律、千人一麵、整齊劃一的內(nei) 容是缺乏傳(chuan) 播力的,而千姿百態、獨樹一幟、別出心裁的內(nei) 容往往更受青睞。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互聯網為(wei) 方言的傳(chuan) 承和保護提供了新的契機。

   用好新技術,走出新路子

  作為(wei) 地域文化的載體(ti) ,方言理應受到精心保護和良好傳(chuan) 承。我們(men) 需要兼顧語言的主體(ti) 性和多樣性,正確處理普通話推廣和方言保護的關(guan) 係,給予方言合理寬容的生存空間。為(wei) 保護傳(chuan) 承方言文化,教育部和國家語委2015年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也明確提出“大力推廣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保護傳(chuan) 承方言文化”。

  在互聯網與(yu) 數字化媒體(ti) 迅速發展的時代,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更好地保護和傳(chuan) 承方言,增強方言文化的社會(hui) 認同感,應該成為(wei) 我們(men) 新的探索方向。比如,將方言引入長短視頻,用方言演唱古風歌曲,用創意活動弘揚方言文化,這些新玩法都有助於(yu) 方言適應新的時代環境和傳(chuan) 播環境,增強人們(men) 對方言的熟悉度和親(qin) 切度。

  在這方麵,各地近些年在學校、社會(hui) 層麵進行了各種嚐試。比如,不少大、中、小學紛紛開展傳(chuan) 承方言文化的社會(hui) 實踐活動,學生們(men) 走訪老城區,跟能講地道方言的老人對話,將方言俚語整理成“知識問答”,再做成視頻,發布到朋友圈、B站、微博等新媒體(ti) 平台,通過新媒體(ti) 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傳(chuan) 播方言文化。再比如,重慶市沙坪壩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hui) 、重慶市沙坪壩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hui) 共同舉(ju) 辦霧都方言藝術節,推動方言文化與(yu) 新興(xing) 的說唱藝術耦合發展。此外,各大短視頻平台上的方言博主們(men) 也在用“南腔北調”開辟出一條方言傳(chuan) 承傳(chuan) 播的新路子。

  總之,在國家政策框架內(nei) ,我們(men) 應通過互聯網、短視頻等新興(xing) 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到方言的傳(chuan) 承與(yu) 保護中來,探索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方式和路徑來守護方言文化。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保護傳(chuan) 承方言的同時,也應盡力規避新媒體(ti) 傳(chuan) 播帶來的弊端,正視其中的問題並選擇恰當的表現方式,不能流於(yu) 表麵形式,更不能借方言傳(chuan) 播低俗內(nei) 容。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