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海底“植樹造林”護生態(新知)

發布時間:2022-07-22 10:1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現象】“今天插下‘一棵樹’,未來長成一片‘珊瑚海’。”近年來,在我國科研人員的持續努力下,海南省三亞(ya) 市蜈支洲島海域已種植珊瑚超3萬(wan) 株,修複海域麵積約5萬(wan) 平方米。得益於(yu) 珊瑚種植麵積的擴大,海底“植樹造林”推動了海洋生態係統持續改善。《海洋生態修複技術指南》國家標準發布,其中確立了珊瑚礁生態修複的工作流程和技術內(nei) 容,為(wei) 進一步提升修複工作的規範化、係統化水平提供了科學指導。

  【點評】

  珊瑚礁,是地球上最古老、最珍貴的生態係統之一。其覆蓋麵積雖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卻為(wei) 近30%的海洋物種提供棲息環境,漁業(ye) 、油氣資源、潛水旅遊等經濟活動也與(yu) 之息息相關(guan) 。近20年來,由於(yu) 全球氣候變暖、海水汙染、過度采挖等原因,珊瑚礁不斷退化。為(wei) 了保護珊瑚、恢複海洋生態,我國科研團隊長期致力於(yu) 海底種珊瑚,重建海洋天堂。

  種珊瑚也被喻為(wei) 海底“植樹造林”。不論在陸地還是海洋,“造林”對調節氣候變化、維係生態係統的平衡和穩定、 保護生物多樣性都具有重要意義(yi) 。珊瑚種植技術主要包括無性繁育、有性繁殖、人工礁技術等,與(yu) 陸地上的植樹造林類似的是,都需要先培育“幼苗”,再移植到種植區,但海洋“造林”難度更大。一方麵,海洋環境複雜,比如海南常常是台風正麵登陸的“前哨站”,每年7到10月海水活動劇烈,為(wei) 實際作業(ye) 帶來不小困難;另一方麵,不同海區受環境影響的因素、人為(wei) 幹擾程度以及現有生態係統健康程度不盡相同,這就需要科研團隊在種珊瑚的時候具體(ti) 問題具體(ti) 分析,因地製宜設計方案。

  海底“植樹造林”,有賴於(yu) 種植技術的不斷進步。海南海域有大片珊瑚礁分布,是海底“植樹造林”大省,科研團隊在反複實踐中不斷完善修複技術。例如,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團隊通過船舶“邊走邊種”的珊瑚苗種“飛播法”、將不鏽鋼珊瑚苗床運用在珊瑚苗的種植上等方式,提高了種植效率。海南大學團隊將“海洋牧場”中的人工魚礁設計與(yu) 珊瑚礁修複結合起來,研發出珊瑚種植人工礁和黎族船型屋形珊瑚種植礁,開辟了國內(nei) 在破碎化珊瑚礁修複技術上的新思路。一係列新方法、新技術,推動我國海底“植樹造林”不斷取得新進展,也為(wei) 世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貢獻了智慧和方案。

  人工修複歸根結底隻是輔助手段,減少人類活動幹擾,才是“養(yang) ”好海洋生態的關(guan) 鍵。近年來,我國促進珊瑚礁自然恢複的力度不斷加大。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都對珊瑚礁保護做出了規定。此外,我國還加入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等國際公約,劃建了涉及珊瑚礁保護的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5個(ge) ,國家級特別保護區(海洋公園)1個(ge) 。如今,我國近30%的近岸海域和37%的大陸岸線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範圍,美麗(li) 海洋正逐漸成為(wei) 現實。

  珊瑚礁生長緩慢,要想長出大麵積的“海底森林”,需要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時光。推進珊瑚礁保育工作,必須立足長遠、實現人與(yu) 海洋和諧共生。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完善社會(hui) 參與(yu) 機製,提升公眾(zhong) 的環保意識,讓更多力量參與(yu) 進來,定能共同守護好我們(men) 的海洋家園。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