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最是鄉音解鄉愁

發布時間:2022-07-27 09:5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成長】

  最是鄉(xiang) 音解鄉(xiang) 愁

  講述人:湖北省黃岡(gang) 市紅安縣太平橋鎮黨(dang) 委書(shu) 記 楊 茂

  2019年,我從(cong)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ye) 後,回到家鄉(xiang) 革命老區黃岡(gang) ,成為(wei) 一名選調生。做這樣的選擇,我是發自內(nei) 心的,家鄉(xiang) 需要我這樣的年輕人。

  我工作所在的太平橋鎮,是紅安最南端的一個(ge) 小鄉(xiang) 鎮。以前,鎮裏隻有一條坑坑窪窪的機耕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灣裏的牛欄、豬圈、茅廁和居住沒分開,到處臭烘烘的。孩子們(men) 上學要翻過一座座山,蹚過一條條河,常常天沒亮出門,摸著黑回家。

  10年,換了光景。現在的太平橋鎮山清水秀,四通八達,一幢幢青瓦白牆的農(nong) 家小樓,點綴在青山綠水間。家家戶戶門前屋後還建起了花園、果園和菜園。

  工作3年,我已成長為(wei) 鎮黨(dang) 委帶頭人。如何傳(chuan) 承紅安的革命精神,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

  我的工作就是要了解鄉(xiang) 親(qin) 們(men) 有什麽(me) 困難,有什麽(me) 需求,並為(wei) 他們(men) 做好服務。把惠民的政策送到家家戶戶,鼓勵鄉(xiang) 親(qin) 們(men) 參加各種技能培訓,聘請農(nong) 技員講解農(nong) 業(ye) 科學技術,提升紅安苕產(chan) 品的附加值,美化居住環境……

  現在的家鄉(xiang)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有衛生室、文化廣場,老百姓看病就在家門口,茶餘(yu) 飯後都有休憩的好去處。小鎮年年都在變,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日子似蜜甜。

  我喜歡走村串戶,有一次在千畝(mu) 紅薯基地,碰見了十幾個(ge) 種植戶。“我冇讀什麽(me) 書(shu) ,也冇得什麽(me) 手藝,感謝楊書(shu) 記關(guan) 心咱們(men) ,帶來這麽(me) 好的政策。”“在家裏種紅苕比在外麵打工強,口袋越來越鼓。”“家家戶戶都蓋了樓房,細伢讀書(shu) 有校車接送,想買(mai) 點東(dong) 西家門口就有小賣部,生活越來越好。”“城裏打工的人也回來了,大家都不想進城了。”大家聊天都是這些,樂(le) 得合不攏嘴。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話,聽著格外親(qin) 切。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我深知我的根就在這裏,帶領大家把家鄉(xiang) 建設得更美好,是我的責任。

  夜深,我時常想起北大老校長馬寅初先生的話:“所謂北大主義(yi) 者,即犧牲主義(yi) 也。服務於(yu) 國家社會(hui) ,不顧一己之私利……”回家的感覺真好,我希望沿著這條鄉(xiang) 村小路,繼續走下去,相信明天會(hui) 更好。

    (光明日報記者夏靜、張銳采訪整理)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