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錨定新發展 荊楚換新顏

發布時間:2022-07-27 10:13:00來源: 人民日報

  濕地保護 生態修複環境好

  盛夏7月,荷花盛開,蓮葉接天;蘆葦無邊,隨風搖曳。在湖北武漢市蔡甸區沉湖國際重要濕地,藍天白雲(yun) 下,水鳥穿行其間,自在飛舞。

  “看,這是水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觀鳥愛好者叫它‘淩波仙子’。”巡護、觀鳥,是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程師馮(feng) 江的日常。

  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是湖北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麵積17.4萬(wan) 畝(mu) ,是很多珍稀水鳥的棲息地和越冬地。然而10多年前,這裏水質最差曾達到劣Ⅴ類。

  近兩(liang) 年,武漢市投資1.2億(yi) 元實施沉湖濕地保護與(yu) 修複等項目,疏通水係、保育原生植被、修複退化濕地。“原來隻有10個(ge) 人,現在加起來有56人。”馮(feng) 江說,保護區還添置了巡查車(船)、無人機等新設備,建成水文、水質、氣象、野生動物等智慧監測係統。

  蔡甸區蘆葦管理總站站長李勝斌介紹,總站過去主要工作是保育、收割蘆葦,將蘆葦賣給造紙廠。“現在,我們(men) 從(cong) 經營開發者轉變成了保護者,共同承擔巡護沉湖濕地的責任。”

  被譽為(wei) “百湖之市”的武漢,近年來持續開展對5個(ge) 濕地自然保護區、10個(ge) 濕地公園的保護與(yu) 修複,濕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今年6月,武漢市成功通過國際濕地城市認證;11月,《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將在武漢舉(ju) 辦。主動作為(wei) ,自覺保護好修複好濕地,是武漢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從(cong) 2016年開展重點區域鳥類監測至今,武漢共新增54個(ge) 鳥類記錄,鳥類總數達442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9種。

  社區醫療 看病就在家門口

  本報記者 李 霞

  在湖北十堰市茅箭區二堰街道源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0歲的居民常國慶談起社區醫療,讚不絕口:“這裏的醫療服務和設施,不比大醫院差。”

  常國慶患有肩周炎,以前常去十堰市太和醫院掛專(zhuan) 家號。現在,太和醫院與(yu)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了緊密醫聯體(ti) 協議,在社區共建了多個(ge) 特色專(zhuan) 科。太和醫院黨(dang) 委書(shu) 記羅傑介紹,運用遠程協作係統,三級甲等醫院醫生和社區醫生實現了雲(yun) 上醫療信息互聯互通。

  十堰市積極推進公立醫院與(yu)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形成緊密型醫聯體(ti) ,通過把大醫院“開”到家門口,把大專(zhuan) 家“送”到家裏來,為(wei) 社區百姓提供更高效優(you) 質的醫療服務。

  “緊密型醫聯體(ti) 提升了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讓患者在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享受到三級甲等醫院的診療服務,縮短了患者就醫時間,減輕了患者費用開支。”十堰市衛生健康委員會(hui) 主任彭力說。

  2020年5月21日,十堰市衛生健康委員會(hui) 製定出台了《關(guan) 於(yu) 加強城市醫聯體(ti) (社區醫院)建設補齊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和應急管理短板的實施意見》,提出太和醫院、人民醫院、國藥東(dong) 風總醫院、武當中醫四大醫療集團與(yu) 13家二級醫院簽約合作、對口幫扶4家縣級醫院、協議管理城區27個(ge)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初步形成人才共建、利益共享、責任共擔、信息互通、檢查互認、技術互用、服務銜接的醫療集團,穩步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截至目前,十堰市已組建縣域醫共體(ti) 7個(ge) 、專(zhuan) 科聯盟29個(ge) 、遠程醫療協作網16個(ge) ,醫聯體(ti) 覆蓋醫療機構總數165個(ge) 。

  非遺文化 傳(chuan) 承釋放新活力

  本報記者 範昊天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夜幕降臨(lin) ,伴隨著《離騷》的吟誦和變幻的光影,古老的屈原祠被逐漸點亮……今年端午節前夕,湖北宜昌市秭歸縣,2022屈原故裏端午文化節開幕式上,一場大型原創音舞詩畫《楚辭裏的中國》惠民演出精彩上演。

  秭歸是屈原故鄉(xiang) ,2009年,由“屈原故裏端午習(xi) 俗”等共同組成的中國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為(wei) 做好傳(chuan) 承與(yu) 保護,秭歸縣近年累計投入超3000萬(wan) 元,扶持培育端午習(xi) 俗生產(chan) 性傳(chuan) 承保護項目32項,扶持端午製艾傳(chuan) 承人23人、培養(yang) 繡娘1237人,研發非遺手工製品、文化旅遊商品145件。

  從(cong) 端午習(xi) 俗到節慶活動,從(cong) 非遺保護到課堂教學,近年來,宜昌大力實施文化遺產(chan) 保護、文化研究、文藝創作、文化交流、文化價(jia) 值轉化等工程。

  2021年,宜昌市明確提出:“讓屈原成為(wei) 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標,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權威闡釋地、標準製定地、活動聚集推廣地。”

  聚焦這一目標,去年8月,宜昌決(jue) 定建設集合屈原文化研究、傳(chuan) 播、教育、展示、論壇等多項功能的屈原文化公園;去年12月,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與(yu) 宜昌合作共建的屈原文化研究院正式揭牌;積極推動屈原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讓孩子們(men) 爭(zheng) 做“求索少年”。首屆“屈原文化研究國際論壇”近期將在宜昌舉(ju) 辦,探討屈原文化的當代價(jia) 值和世界意義(yi) 。

  近年來,宜昌加大對非遺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性傳(chuan) 承保護和產(chan) 業(ye) 化發展扶持培育力度,加強端午文化工藝品等創意研發。“我們(men) 立足非遺技藝‘牽花繡’和艾草等端午元素,發展特色手工刺繡產(chan) 品,帶動200多人就業(ye) 增收。”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許家衝(chong) 村手工基地創業(ye) 帶頭人謝蓉說。

  新能源車 轉型跑出加速度

  本報記者 範昊天 本報通訊員 江偉(wei) 兵

  “新能源車環保安全,無人駕駛又快又穩!”7月8日,在湖北襄陽市魚梁洲中央生態公園,市民黃女士帶著孩子登上“綠洲號”新能源觀光車體(ti) 驗。

  行走襄陽,新能源汽車隨處可見。截至2021年,襄陽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接近4萬(wan) 輛,其中新能源公交車突破1400輛、新能源物流車突破8300輛。襄陽騰龍汽車有限公司技術副總監吳有龍說:“公司主打新能源客車,去年實現產(chan) 值2.03億(yi) 元,今年訂單不斷,預計產(chan) 值達6億(yi) 元。”

  近年來,襄陽加快推動汽車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2013年,襄陽被認定為(wei) 全國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2016年,下線首款純電動轎車;2019年,提出建設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加快襄陽市汽車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行動計劃(2021—2025年)》出台,設立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專(zhuan) 項資金。襄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楊富傑介紹,襄陽現有新能源汽車企業(ye) 50餘(yu) 家,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chan) 企業(ye) 及院所40多家,擁有近200項專(zhuan) 利和實用技術,形成較為(wei) 完備的產(chan) 業(ye) 鏈。

  東(dong) 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自主開發的通勤、環衛、物流領域的L4級無人駕駛車輛裝配下線;襄陽達安汽車檢測中心建設集檢測認證、智慧體(ti) 驗、新技術應用等於(yu) 一體(ti) 的智慧科創小鎮……在襄陽,一大批創建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項目正在快速實施。

  2021年,襄陽新能源汽車規模以上企業(ye) 產(chan) 值達到215.8億(yi) 元,同比增長36.9%;新能源整車產(chan) 量突破1.43萬(wan) 輛,同比增長105.5%。“我們(men) 將積極探索智能汽車與(yu) 智慧城市協同發展的標準體(ti) 係、創新體(ti) 係、產(chan) 業(ye) 體(ti) 係,爭(zheng) 當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先行區。”襄陽市委主要負責同誌說。

  紅色資源 帶動老區啟新篇

  本報記者 吳 君 本報通訊員 沈紅星

  7月的大別山,滿目青翠,湖北黃岡(gang) 市紅安縣七裏坪鎮長勝街人聲鼎沸。“我們(men) 全鎮有37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都會(hui) 有各地的黨(dang) 員自發來這裏參觀學習(xi) 。”七裏坪鎮黨(dang) 委書(shu) 記阮元兵介紹,今年上半年,鎮裏的愛國主義(yi) 教育培訓已接待學員超5000人次。

  七裏坪鎮是黃麻起義(yi) 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這裏誕生了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三大主力之一的紅四方麵軍(jun) 。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做好紅色資源文章,七裏坪鎮的幹部一任接著一任幹,建設八一村、鹽店河村兩(liang) 個(ge) 全國首批紅色美麗(li) 村莊,打造紅色街區。

  黃岡(gang) 是一片紅色熱土,全市紅色遺址遺跡達1017處。黃岡(gang) 一直將保護和傳(chuan) 承紅色文化作為(wei) 工作重點,2017年出台地方性紅色文化保護法規《黃岡(gang) 市革命遺址遺跡保護條例》。

  為(wei) 了把紅色資源優(you) 勢變為(wei) 發展優(you) 勢,黃岡(gang) 市、縣、鄉(xiang) 、村四級書(shu) 記齊抓紅色資源,建立完善652處革命文物資源數據庫,推進國家、省級11個(ge) 紅色美麗(li) 村莊硬件升級、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這些村莊2021年的村集體(ti) 收入平均達23.8萬(wan) 元。“努力活化利用這些文化和文物資源,轉化為(wei) 旅遊資源和產(chan) 業(ye) 資源,帶動老區譜寫(xie) 出新的發展篇章。”黃岡(gang) 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王建學說。

  “去年,我們(men) 接待遊客4182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05億(yi) 元。”王建學說,下一步,黃岡(gang) 將繼續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建設為(wei) 契機,推進“紅色文化+”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本報記者 田豆豆)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