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做好準備 守護一方平安(奮鬥者正青春)
“馬上集合,趕赴民和路!”
一陣急促的警鈴劃破傍晚的寧靜,青海省西寧市消防救援支隊東(dong) 川大隊東(dong) 新路消防救援站的食堂裏,張星華和戰友們(men) 放下碗筷、拔腿就跑。伴著警笛聲,不到一分鍾的時間裏,集合完畢,消防車呼嘯而出,隻留下桌上的飯菜還冒著熱氣……
說不上這是第幾次出發了,對於(yu) 東(dong) 新路消防救援站站長助理張星華來說,這已成為(wei) 日常。“幸好今天火情發現及時,零星的明火很快就撲滅了。”結束任務的他,換上一身藍色訓練服,襯著古銅色的皮膚,顯得精幹又結實。2006年,帶著軍(jun) 營夢,這名來自山東(dong) 德州的小夥(huo) 光榮加入青海省消防救援總隊,成為(wei) 一名消防員。“當時的夢想是成為(wei) 一名手握鋼槍、保家衛國的軍(jun) 人,如今我手中的水槍也能守護一方平安。”他爽朗的笑容裏透著豪氣,“如果時光回到16年前,我還會(hui) 選擇這份光榮的職業(ye) 。”
確實,張星華是打心底裏熱愛消防員這個(ge) 職業(ye) 的,一次次危急時刻的挺身而出就是最好的證明。
2011年冬,西寧市城東(dong) 區德令哈路一處工地上的施工豎井發生滲水塌方。接到任務後,張星華和同事們(men) 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豎井25米深,下麵漆黑一片,塌方情況怎麽(me) 樣、氧氣是否充足、有沒有積水?上麵的人都不清楚。來不及猶豫,作為(wei) 搶險救援班班長,張星華拿上照明燈、多功能工兵鏟,背著移動供氧源,在鋼絲(si) 和保護繩的牽吊下,下沉救援。一米、兩(liang) 米、三米……逼仄的豎井中,張星華心跳得越來越厲害。“說不害怕是假的,但當時我想得更多的是怎麽(me) 把人救上來!”冒著二次塌方的危險,經過長達5個(ge) 小時的挖掘,他們(men) 終於(yu) 救出被困者。而此時,張星華已渾身是泥、滿臉是傷(shang) 地躺在地上,沒有一絲(si) 力氣。
張星華所在的東(dong) 新路消防救援站地處西寧市城東(dong) 區,管轄著高樓林立、地下室密布的9.8平方公裏區域,還需要定期檢查所屬的36家重點消防單位。除了出警,消防員更需要時刻準備著應對各種突發事故,這離不開大量的訓練。
“就拿最常見的火災救援來說,背著70斤左右的裝備進入火場,消防員需要在陌生且複雜的環境中保持方向感,並在壓縮空氣呼吸機能夠維持的時間內(nei) 完成任務,還要抵抗灼熱,堵截火勢……每次進入火場前都不知道接下來會(hui) 發生什麽(me) 情況。”說起危險,張星華語氣平淡,但聽的人驚心動魄,“隻有加強訓練,提高應對風險的能力,才能應對各種複雜的突發情況,實現科學救援。”
從(cong) 100米負重跑、60米肩梯跑、繩索攀爬,到快速初戰控火、槍炮協同滅火、樓層火災救人、車輛事故救援等,艱苦重複的訓練磨煉了張星華堅韌頑強的意誌,也讓他在20多次全國、省級、市級比武競賽中嶄露頭角,並被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授予“全國執勤訓練標兵”稱號。
“4·14”玉樹抗震救災、“4·9”西寧紡織品大樓火災、“1·13”西寧市南大街路麵坍塌……工作以來,張星華平均每月出警七八次、共搶救人員200餘(yu) 人次。對於(yu) 遠在1800餘(yu) 公裏外的張星華父母來說,這位家裏的“老幺”雖已長大成人,卻比小時候更讓他們(men) 擔心。提起父母時,這位鋼鐵硬漢的眼角濕潤了,“雖然不能陪在他們(men) 身邊,但對我來說,刻苦訓練、磨礪本領也是一種盡孝,因為(wei) 我們(men) 守護的是千千萬(wan) 萬(wan) 的父母……”
■記者手記
無悔青春 熱血鑄就
警鈴響起,他們(men) 迅速披上橙色戰甲,踏上紅色戰車,衝(chong) 向人民生命財產(chan) 遭受威脅的現場。大火熊熊燃起時,消防員義(yi) 無反顧地衝(chong) 向濃煙與(yu) 烈焰,無愧“最美逆行者”的稱號。
生死一線的經曆並非人人都有,而消防員的職業(ye) 生涯總是與(yu) 危險相伴。張星華與(yu) 同事們(men) 出入熊熊火海,奔波在救災現場,守護著一方平安,展現出新時代消防人的擔當與(yu) 奉獻。“歲月靜好,是因為(wei) 有人替我們(men) 負重前行”,平安從(cong) 來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離不開許許多多消防戰士的用心守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