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論壇】讓城市生態與文脈傳承並向而行

發布時間:2022-08-04 10:1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論壇】

  作者:彭俊傑(河南省社科院城市與(yu) 生態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員)

  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十四五”時期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目標任務和政策舉(ju) 措,推動城鎮化質量不斷提高。《方案》尤其強調,要推動曆史文化傳(chuan) 承和人文城市建設;劃定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nong) 田、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保護延續曆史文脈;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建設宜居、韌性、創新、智慧、綠色、人文城市。

  城市是現代文明的標誌。有哲學家說,“城市是一種特殊的構造,這種構造致密而緊湊,專(zhuan) 門用來流傳(chuan) 人類文明的成果”。城市具有高強度社會(hui) 、經濟、自然集聚效應等特征,城市人口密集,資源消耗量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很大。城市也是一個(ge) 有機的整體(ti) ,在規劃建設的過程中,會(hui) 對自然環境進行必要的改造,但需要有節製、有計劃的實施,避免過度損壞生態環境。

  也因此,新型城鎮建設須全盤考慮,既要做好生態文明保護,也要做好城市文化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兩(liang) 手抓兩(liang) 手都要硬。各地理應堅持城市以人為(wei) 本的原則,采取高標準規劃設計理念,努力實現生態文明與(yu) 文化傳(chuan) 承的有機融合,建設城市綠色生態,保護延續曆史文脈。

  《管子》雲(yun) :“聖人之處國者,必於(yu) 不傾(qing) 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xiang) 山,左右經水若澤。”生態是統一的自然係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係的有機鏈條。人與(yu) 自然和諧、風景如畫的城市,即符合古人的規劃理念。山水林田湖是城市生命體(ti) 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隨意侵占和破壞。如果不保護好生態文明,那麽(me) 城市就會(hui) 失去生機活力,甚至會(hui) 因生態環境惡化,而陷入巨大的生態危機,威脅到市民的日常生活與(yu) 城市的未來發展。過去,有些地方在城市建設中,因忽視生態環境保護而導致城市的自然蓄水、調節能力下降,降低了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等風險的能力,有可能帶來人員傷(shang) 亡和經濟損失。這警醒我們(men) 必須保護好城市生態。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聚集,也是文化發展的載體(ti) 。城市文化涵蓋的範圍很豐(feng) 富,既包括人文、曆史、習(xi) 俗、居民生活方式等精神方麵,也包括建築、公共文化設施、曆史古跡、文化遺產(chan) 等物質方麵。例如北京的京劇、京片子、四合院、胡同、城牆等,均屬於(yu) “老北京”城市文化的組成部分,這些文化符號特征鮮明,薈聚成北京城市文化底色,令市民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也增強了北京文化的魅力和地位。

  從(cong) 我國城市的發展曆程來看,一個(ge) 宜居的城市,必然是在城鄉(xiang) 規劃方麵進行了超前部署,取得了生態文明與(yu) 文化傳(chuan) 承的融合發展,使得城市擁有了和諧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豐(feng) 富且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近年來,杭州、成都、西安、重慶等“網紅”城市,就是在城鄉(xiang) 規劃建設過程中,十分注重生態環境和文化傳(chuan) 承,憑借著美麗(li) 的生態文明與(yu) 獨特的文化魅力,成功“出圈”,受到廣大民眾(zhong) 的喜愛和追捧,並成為(wei) 旅遊熱門目的地城市,獲得了口碑和經濟利益的雙豐(feng) 收。

  城市的特點要求我們(men) ,既要注重生態文明,也要注重文化積澱和文化創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4.72%。隨著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以及城市落戶政策的進一步放開與(yu) 落地,城鎮化率還將繼續提升。在“十四五”時期,我國仍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期,城鎮化動力依然較強。各地有必要未雨綢繆,及早進行周密而科學的城市規劃,力求生態文明與(yu) 文化傳(chuan) 承並向而行,打造和諧宜居、文明智慧的新型城市。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