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鄉村人才振興: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顯身手
推動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關(guan) 鍵靠人。要強化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支撐,加快培育各類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打造一支強大的鄉(xiang) 村人才隊伍,激勵各類人才在農(nong) 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
本版采訪了幾位鄉(xiang) 村人才,他們(men) 是創辦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的實踐者,是發展鄉(xiang) 村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的先行者,是應用新技術新裝備的引領者,他們(men) 活躍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一線,書(shu) 寫(xie) 著各自精彩的人生故事。
——編 者
種糧大戶陳龍——
靠科技種田,幾百畝(mu) 地管起來輕輕鬆鬆
早晨5點開始學習(xi) ,6點半安排人手下地幹活,白天隨時抽空回答農(nong) 戶提問,晚上還要上網課、複習(xi) 考試……這是山東(dong) 省臨(lin) 沂市郯城縣歸昌鄉(xiang) 種糧大戶陳龍一天的安排,40多歲的他時常感慨:“一天24小時,不太夠用啊!”
流轉經營230畝(mu) 地,托管服務2000畝(mu) 地,育秧、插秧、打藥、飛防,陳龍一年到頭在地裏忙活。但他卻認為(wei) 如今種地是件輕鬆的事。“以前無論是田間劃鋤、滅蟲,還是澆水,全都要親(qin) 自上陣,現在這些工作機器都能幹,靠科技種田,幾百畝(mu) 地管起來輕輕鬆鬆。我可以騰出更多精力放在掌握新技術、新經營方式和技術推廣上,帶動更多鄉(xiang) 親(qin) 跟上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步伐。”
專(zhuan) 注學習(xi) 新技術,還要從(cong) 2014年陳龍參加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培訓說起。“培訓真讓我開了眼,原來種地可以用上這麽(me) 多機械。”陳龍一一細數,“就說打藥吧,原來雇人得花不少錢,進田裏的人多還容易踩踏莊稼。用上無人機打藥,比人工省水、省藥,一台機器一天能作業(ye) 200多畝(mu) ,相當於(yu) 八九個(ge) 人幹的量,效率高了,成本降了。”
勇於(yu) 嚐試的陳龍,“畢業(ye) ”回家注冊(ce) 了農(nong) 大家庭農(nong) 場,成為(wei) 縣裏第一個(ge) 用上無人機打藥的農(nong) 民。
“參加培訓後,明白了一個(ge) 道理,種地也要與(yu) 時俱進。”陳龍積極擁抱智慧農(nong) 業(ye) 。2015年開始,他又在自家農(nong) 場開辟了一塊試驗田,引進可視化大田監控係統,用上智能灌溉設備。“大田裏有了物聯網,現在點點手機就能遠程控製澆水,方便極了。”陳龍說。
科技種田,陳龍從(cong) 未停下學習(xi) 的腳步。近幾年,隻要能報上名的培訓,他幾乎場場不落,學習(xi) 科技和經營管理,向更優(you) 秀的職業(ye) 農(nong) 民請教。去年底,陳龍被青島農(nong) 業(ye) 大學成人教育植保專(zhuan) 業(ye) 錄取函授學習(xi) ,他給記者看自己的網課頁麵,除了種地用得上的《普通昆蟲學》《土壤肥料學》,他還選修了《大學英語》《中國近代史綱要》等課程。每晚收工後,陳龍便對著電腦學習(xi) 充電,“種了這麽(me) 多年地,我越來越相信,農(nong) 民沒知識可不行。”
如今,陳龍成了臨(lin) 沂市農(nong) 民培訓講師團成員。他的微信朋友圈裏,大部分是十裏八鄉(xiang) 的糧農(nong) ,發的動態裏一條條也全是種糧經驗:“高溫高濕,得少撒點氮肥,不然燒苗”“機械插秧後要抓緊除草,不能錯過最佳除草時間”。
鄉(xiang) 親(qin) 們(men) 平時在地裏遇到問題,就在微信裏向陳龍谘詢,“什麽(me) 時候可以揭膜”“什麽(me) 時候田裏該打藥”……隻要得空,他都會(hui) 及時回複。
“當前,我國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種糧大戶的農(nong) 業(ye) 科技應用整體(ti) 水平不斷提升。”北京師範大學中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與(yu) 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張琦表示,“一大批種糧大戶借助現代科技優(you) 勢,打造智慧農(nong) 業(ye) 示範基地,實現精準化生產(chan) 和全過程管理,為(wei) 提升農(nong) 業(ye) 現代化水平、守護好大國糧倉(cang) 發揮重要作用。”
電商達人欒波——
銷路品質兩(liang) 手抓,讓好產(chan) 品飛出深山
“我們(men) 的苕粉,既可以下火鍋、燒湯,還可以做燒烤,看看這寬粉多彈,快來下單吧……”看到下單量噌噌往上漲,欒波笑得合不攏嘴,這麽(me) 久的辛苦總算沒有白費。
欒波是重慶市武隆區欒氏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他和苕粉的緣分還要從(cong) 8年前說起。本來開貨車的他,回鄉(xiang) 做起了苕粉加工生意。在武隆的不少鄉(xiang) 鎮,每到農(nong) 閑,家家戶戶都忙著做苕粉,但大多是手工製作。“手工製粉,效率低。”敢於(yu) “吃螃蟹”的欒波一直想著用機器提高效率。
正當他為(wei) 缺資金、缺技術發愁,好政策來了。2016年,武隆鼓勵家庭農(nong) 場發展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欒波拿著10萬(wan) 元補貼,置辦了幹鍋爐和烘幹機,開始了機械化生產(chan) 苕粉的新嚐試。效率高了,收益明顯見長。想要擴大再生產(chan) 的欒波,又從(cong) 當地農(nong) 行申請了助農(nong) 貸款,一下子補齊了全套生產(chan) 線。不僅(jin) 實現了全自動生產(chan) ,苕粉品質也提高了。
產(chan) 得出,還得賣得好。欒波四處奔走找訂單,苕粉賣進大城市的商超後,又開始琢磨能不能搭上電商銷售的快車。去年底,在專(zhuan) 業(ye) 人士幫助下,他的網店上線了,但銷售狀況不太好。“不了解網店的門道,但有市商務局組織的各種活動,讓我獲得了不少信息。”今年4月,欒波的店鋪迎來銷售額的爆發式增長,如今月銷售額突破百萬(wan) ,還在以每月10%的速度增長。
銷售火爆的背後,得益於(yu) 號準了市場的“脈搏”。欒波體(ti) 會(hui) :“現在網上產(chan) 品琳琅滿目,麵對廣大消費者,想要提升競爭(zheng) 力,就不能再像原來那樣,苕粉下了生產(chan) 線,簡單包裝一下就運往餐飲公司。”緊急聯係包裝公司、設計師,擴建生產(chan) 線,開發適合零售的產(chan) 品,小小一包紅薯寬粉被開發出各種吃法,欒波說,“我們(men) 先做火鍋粉,然後做燒烤粉,把燒烤蘸料也給配好,還有幹拌粉,稍微熱一下就可以吃,完全瞄準現在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跟口味,銷路一下打開了。”
嚐到電商甜頭的欒波,也沒忘記周邊的鄉(xiang) 親(qin) 。如今在他的網店裏,不光賣自家苕粉,還把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玉米、土豆、雞蛋收購來,統一包裝後賣出去,“生鮮產(chan) 品的包裝需要特別仔細,玉米得用泡沫箱,還要加冰袋,麵條得用保鮮袋纏起來,避免進蟲子,還有防震袋、中轉箱等,我們(men) 如今服務的農(nong) 戶大大小小有數百戶。”
最近,欒波剛接到重慶市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的邀請,參加2022年魯渝消費協作農(nong) 村電商帶頭人培訓班。他很珍惜這次機會(hui) ,“可得好好學,給自己的網店銷售再加一把‘火’。”
“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精深加工水平與(yu) 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差距,重要原因就是核心技術和高級人才短缺。”張琦表示,“未來應當鼓勵農(nong) 產(chan) 品精深加工,重視農(nong) 業(ye) 品牌化發展,通過創新驅動,培育一批懂品牌、有信譽、經營理念現代化的農(nong) 村經營型人才。”
產(chan) 業(ye) 帶頭人黃勇鋒——
依托產(chan) 業(ye) 一線培育,田間地頭長出“土專(zhuan) 家”
這兩(liang) 天,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岑溪市大隆鎮福隆村,堅果加工廠正在加緊建設。“過幾天就可以建好,到時候能向種植戶收購更多堅果。”岑溪市綠馬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勇鋒說。
黃勇鋒是福隆村人,也是當地的堅果種植大戶。“種堅果不容易,大部分品種產(chan) 果率低,收益難保證,我就是想嚐試怎麽(me) 能培育出好品種。”2008年,黃勇鋒帶著一腔熱忱,種了1000多株“桂熱1號”和其他堅果新品種。
幹一行,鑽一行。黃勇鋒開始種植堅果後,隻要有不懂的地方,就打電話向各科研機構的專(zhuan) 家請教。3年後,果樹開始產(chan) 果,然而存活下來的不到200株,這可愁壞了黃勇鋒。“多虧(kui) 專(zhuan) 家提供技術指導,怎麽(me) 種植管理,怎麽(me) 保果、育苗,果園才漸漸走上正軌。”他坦言。
種堅果時間長了,漸漸了解了果樹特性,掌握了改良、嫁接技術,黃勇鋒的果園效益慢慢好起來。可就在2013年,他又遭遇了客戶退苗,果子上長了黑斑,出現壞果。這種情況就連專(zhuan) 家也沒遇到過。為(wei) 了找出“病因”,黃勇鋒連續幾個(ge) 月蹲守在樹旁,觀察有無害蟲出沒。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yu) 找到病因,開展針對性防治,解決(jue) 了壞果的難題。
正是憑著這種嚴(yan) 謹、務實的精神,黃勇鋒和團隊一點點積累堅果種植的技術、經驗。而今,黃勇鋒的堅果園每年產(chan) 果40萬(wan) 斤,產(chan) 值270萬(wan) 元,在廣西、廣東(dong) 等地發展了4個(ge) 育苗基地,年出圃堅果苗量達200萬(wan) 株,還先後將9項國家發明專(zhuan) 利收入囊中。
2019年,黃勇鋒被國家林草局聘為(wei) 鄉(xiang) 土專(zhuan) 家,如今他經常到福隆村及周邊的堅果園場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幫農(nong) 戶把關(guan) 種苗質量、品種純度,還統一收購,解決(jue) 了堅果種植戶“果樹不結果、產(chan) 品無人收、市場價(jia) 格低”等問題,帶動種植戶增產(chan) 增收。
“田秀才”“土專(zhuan) 家”“鄉(xiang) 創客”……各地圍繞特色產(chan) 業(ye) 構建農(nong) 業(ye) 科技人才“蓄水池”。張琦表示,“青年科技人才投身鄉(xiang) 村,成為(wei) 農(nong) 業(ye) 科技的‘傳(chuan) 播者’和創新創業(ye) 的‘領頭羊’,有利於(yu) 推進科技與(yu) 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通過人才背後的科研機構、高校或企業(ye) 的力量共同投入農(nong) 村發展,形成功能互補、良性互動、協同開放的全產(chan) 業(ye) 鏈創新格局。”
本報記者 李曉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