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椒”們不再“青焦”
【創新路上好政策】
“壓力大得睡不著覺!”博士畢業(ye) 留在高校工作3年多,不僅(jin) 覺少了,於(yu) 波(化名)笑言自己最大的變化還有“頭發越來越少”。
身為(wei) 青年科研人員,年紀輕資曆淺、能證明研究實力的成果和資源少,在與(yu) 資深科研人員同台競爭(zheng) 中難免處於(yu) 劣勢,自然很少有開展獨立研究、獲得穩定支持的機會(hui) ;而許多事務性的繁雜工作又偏偏落在了像他這樣的“小年輕”身上。每到考核關(guan) 頭,於(yu) 波不禁慨歎:“我這個(ge) ‘青椒’,真的很‘青焦’。”
這不是於(yu) 波一個(ge) 人的“壓力”。中國科協創新院發布的《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20)》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39歲以下的科技人力資源占比達到了78.39%。數千萬(wan) 青年科研人員處於(yu) 職業(ye) 生涯早期和人生階段的特殊時期,作為(wei) 最富創造潛力的一支科研力量,他們(men) 普遍麵臨(lin) 著嶄露頭角機會(hui) 少、成長通道窄、評價(jia) 考核頻繁、事務性負擔重等突出問題。
8月8日,《科技部 財政部 教育部 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關(guan) 於(yu) 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zhuan) 項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減負行動3.0”)正式出台。挑大梁、增機會(hui) 、減考核……五大方麵近20條舉(ju) 措,直指青年科研人員的壓力“痛點”和“難點”,鬆綁解憂,為(wei) 他們(men) 潛心研究、積蓄發展“扶上馬,送一程”。
減負,就是要把“不合理負擔”減掉
“青年科研人員正麵臨(lin) 著工作、生活、成長等各方麵壓力,既有職業(ye) 發展需要和學術追求帶來的‘合理負擔’,也有因製度設計不完善造成的非學術性、不必要的‘不合理負擔’。減負就是要把‘不合理負擔’減掉。”談起減負行動3.0的初衷,科技部政策法規與(yu) 創新體(ti) 係建設司副司長湯富強這樣說。而這一判斷,正來源於(yu) 此前紮實的調研。
據湯富強介紹,許多一線青年科研人員反映,他們(men) 在進入科研崗位之初,獨立創建實驗室和團隊非常難,大多以“科研助手”的角色在團隊中開展科研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往往很難獲得獨立承擔項目和展示自我的機會(hui) 。
而獲得經費難則是另一個(ge) 突出問題。相對於(yu) 龐大的青年科研人員隊伍,目前已有的青年資助項目規模和範圍相對有限,青年科研人員特別是35歲以下的科研人員往往很難獲得資助,穩定性也差,難以聚焦某一方向開展長周期的深耕研究。
而考核壓力大和事務性負擔重也成為(wei) 青年科研群體(ti) 的集中“痛點”。調研反映,青年科研人員普遍麵臨(lin) 考核評價(jia) 周期短、過於(yu) 頻繁等問題,科研人員短期內(nei) 就要“達標”的壓力負擔重。但同時,在一些單位、團隊中,跑簽字、開證明等行政負擔卻常常攤派到青年科研人員身上,白天忙雜事、晚上搞科研成了很多青年科研人員的常態。“考核過於(yu) 頻繁,容易導致青年科研人員急功近利,不利於(yu) 科研積累和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產(chan) 出。而許多不必要的事務性工作也占用了青年科研人員的科研時間。”湯富強說。
“減法”不斷,對減負行動效果持續深化
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人員持久的時間投入,保障時間就是保護創新能力。實際上,針對減輕科研人員負擔,近年來,我國科技界“減法”不斷。
打開手機攝像頭,將紙質發票拍照上傳(chuan) ,即可實現隨時隨地便捷報銷。如今,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傳(chuan) 統報銷模式下平均耗時3小時的財務報銷手續,隻需10秒就能完成。“在智能財務係統的幫助下,報銷效率大大提升,每年能節省科研人員的大量時間!”該所有關(guan) 負責人說。而這隻是減負行動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個(ge) 縮影。
湯富強介紹,2018年12月,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聯合在全國範圍內(nei) 部署開展了減輕科研人員負擔7項行動(以下簡稱“減負行動1.0”),直指“表格多、報銷繁、檢查多”等突出症結;2020年10月,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持續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激發創新活力專(zhuan) 項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減負行動2.0”),在深化減負行動1.0的基礎上,針對科技成果轉化、科研人員保障激勵等方麵暴露出的一些阻礙改革落地的桎梏,持續發力。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需填報的表格由57張精簡為(wei) 11張,精簡比例達8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hui) 在基金項目中全麵實行“無紙化”申請……國家科技計劃、地方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流程進一步優(you) 化,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反複準備匯報材料、疲累應對多頭檢查的情況大幅減少。而科研財務助理製度的推動建立,也讓科研人員收集整理發票、跑財務交材料的壓力得到了緩解。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減負行動1.0和2.0已對青年科研人員的保障支持予以傾(qing) 斜。“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有90%以上的重點專(zhuan) 項設立了青年科學家項目,2021年支持300多個(ge) 青年科學家團隊。而本次的減負行動3.0正是對減負行動效果的持續深化。
保障青年科研人員將主要精力用於(yu) 科研
“青年科研人員作為(wei) 科技創新的生力軍(jun) ,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動力源泉。因此,我們(men) 要保障青年科研人員將主要精力用於(yu) 科研工作,充分激發青年創新潛能與(yu) 活力。”湯富強說,這正是減負行動3.0的目標所在。
在挑大梁方麵,行動明確提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40歲以下青年人才擔任項目(課題)負責人和骨幹的比例提高到20%;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zhuan) 項新立項項目明確項目負責人中,45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比例不低於(yu) 50%;在中科院新開工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工程指揮部中,新設立副總師崗位由45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擔任等。
在增機會(hui) 方麵,則主要是推動基本科研業(ye) 務費、自然科學基金等加大青年科研人員支持力度。行動明確提出,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和中央部門直屬高等學校基本科研業(ye) 務費用於(yu) 資助青年科研人員的比例一般不低於(yu) 50%;推動有條件的科研單位設立職業(ye) 早期青年人才培養(yang) 專(zhuan) 項,對新入科研崗位的博士畢業(ye) 生、博士後給予不少於(yu) 5年的非競爭(zheng) 性科研經費支持等舉(ju) 措。
青年科研人員處在職業(ye) 生涯中最具探索創新思維的階段。在減考核和保時間上,行動提出,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自然科學基金“優(you) 青”“傑青”項目考核評價(jia) 中建立盡職免予追責機製;推動科研單位對青年科研人員減少考核頻次,實行聘期考核、項目周期考核等中長周期考核評價(jia) ;確保青年專(zhuan) 職科研人員工作日用於(yu) 科研的時間不少於(yu) 4/5等明確舉(ju) 措。
湯富強介紹,減負行動3.0為(wei) 期1年。各科研單位是行動落地見效的關(guan) 鍵一環,要切實落實科研單位主體(ti) 責任,主動聽取青年科研人員意見訴求,采取針對性、操作性強的具體(ti) 措施,為(wei) 青年科研人員減壓解難。
(記者 楊 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