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以農為本 江蘇灌雲拉動鄉村振興“加速跑”

發布時間:2022-08-09 10:23:00來源: 人民網-江蘇頻道

  作為(wei) 革命老區和蘇北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大縣,近年來,江蘇省灌雲(yun) 縣始終圍繞“三農(nong) ”優(you) 勢特色主導產(chan) 業(ye) ,強化“以農(nong) 為(wei) 本”的理念,以農(nong) 民需求為(wei) 出發點,以農(nong) 業(ye) 發展為(wei) 著力點,以改善農(nong) 村麵貌為(wei) 落腳點,讓農(nong) 業(ye) 成為(wei) 有奔頭的產(chan) 業(ye) ,讓農(nong) 民成為(wei) 有吸引力的職業(ye) ,讓農(nong) 村成為(wei) 安居樂(le) 業(ye) 的美麗(li) 家園。

  文旅結合,讓農(nong) 業(ye) 更融合

  因坐擁一灣春色美景,灌雲(yun) 縣楊集鎮潮河村從(cong) 原本普通的小村落搖身一變成為(wei) 網紅打卡地。“跟五年前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別!”楊集鎮負責人介紹,2016年潮河村啟動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借助潮河灣景區不斷升級建設的契機,現已完成30多個(ge) 基礎及文化建設項目。其中,以豆腐坊為(wei) 核心的農(nong) 耕文化、百荷園為(wei) 代表的廉政文化、何家大院等為(wei) 代表的紅色文化等,都已成為(wei) 楊集生態文化一張張靚麗(li) 的名片。當地農(nong) 民不僅(jin) 僅(jin) 是這裏的主人,他們(men) 還可以是景區的解說員、園丁、廚師,甚至是直播帶貨的網紅主播。

  五年來,鄉(xiang) 村旅遊產(chan) 業(ye) 逐漸成為(wei) 潮河村強村富民的支柱產(chan) 業(ye) 。各地遊客來到這裏,品嚐“潮河八鮮”,感受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中堅守發展和生態“兩(liang) 道底線”帶來的新變化。這些新變化也讓全鎮農(nong) 民對借助生態資源優(you) 勢,發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特色產(chan) 業(ye) ,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的思路更加清晰,信心更加堅定,目標更加明確。

  放眼望去,這樣的特色村可謂“星羅棋布”。“以農(nong) 為(wei) 本,文旅結合”已成為(wei) 灌雲(yun)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一大亮點,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也已成為(wei) 灌雲(yun) 繪就鄉(xiang) 村振興(xing) 別樣畫卷的旺盛活力之源。

  老區振興(xing) ,讓農(nong) 村更富裕

  作為(wei) 革命老區,灌雲(yun) 西部崗嶺地帶是全縣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一塊短板。去年以來,灌雲(yun) 縣依托2.5萬(wan) 畝(mu) 全國蘆蒿生產(chan) 基地核心區,秉持“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壯大特色產(chan) 業(ye) 、建設山水田園”發展戰略,興(xing) 建鄉(xiang) 村振興(xing) 蘆蒿產(chan) 業(ye) 示範區,1.5萬(wan) 農(nong) 戶受益。

  “我承包了70多畝(mu) 地,建了30多個(ge) 日光溫室大棚,每一個(ge) 棚子大約兩(liang) 畝(mu) 多地,一畝(mu) 地能收入1萬(wan) 多塊錢。與(yu) 此同時,蘆蒿的種植還能帶動村裏的困難戶到田裏務工,一天掙100多塊錢,多的時候能到200塊,真正帶動村民踏上小康之路。”灌雲(yun) 縣南崗鎮張興(xing) 村蘆蒿種植大戶沙衛國說。

  蘆蒿產(chan) 業(ye) 基地各項基礎設施建成後,吸引了很多像沙衛國這樣的“新農(nong) 人”。生產(chan) 環節中,有江蘇省農(nong) 科院的專(zhuan) 家根據翔實的種植數據進行分析,提供精準幫扶和指導;在銷售環節,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等信息自動匯入智慧化管理中心,更多流通環節的附加、增值收益被留給農(nong) 戶和村集體(ti) 。

  目前,該產(chan) 業(ye) 基地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人才振興(xing) 、文化振興(xing) 、生態振興(xing) 、組織振興(xing) 、基礎設施、民生事業(ye) 等7大類41個(ge) 子項目已經接受並通過了國家級評估驗收。一個(ge) “高效農(nong) 業(ye) 示範區、產(chan) 業(ye) 融合先行區、美麗(li) 鄉(xiang) 村樣板區”已展現在雲(yun) 山灌水間,為(wei) 全麵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灌雲(yun) 模式”。

  文明實踐,讓農(nong) 民更幸福

  如何打造一個(ge) “宜居、宜業(ye) 、宜遊、宜養(yang) ”新農(nong) 村,灌雲(yun) 縣通過守住生態紅線,充分挖掘鄉(xiang) 村曆史文化,貫穿“以文化人、成風化俗”主線,給出了符合地方特色的答卷。該縣以鄉(xiang) 愁文化、主導產(chan) 業(ye) 和和諧鄉(xiang) 村三大根脈為(wei) 依據,全力打造鄉(xiang) 愁記憶、產(chan) 業(ye) 文化和宜居業(ye) 態三大主題集聚區,發出了“文明實踐,讓城市向往農(nong) 村”的有力聲音。

  位於(yu) 灌雲(yun) 縣東(dong) 王集鎮韓圩村的“一碑四譜”教育基地裏,矗立著一座“精神豐(feng) 碑”,陳列著四本以“時代風範”“尊老愛幼”“學業(ye) 有成”“立誌創業(ye) ” 為(wei) 主題的光榮譜,從(cong) 2017年創立至今,前來參觀學習(xi) 的群眾(zhong) 超10萬(wan) 人次。全村38名黨(dang) 員、312位村民入譜,“一碑四譜”裏孕育的精神食糧塑造出韓圩村黨(dang) 風正、村風順、民風好的良好風尚,村裏湧現出“中國好人”“省道德模範”等各級各類模範人物近百名。

  龍苴鎮石門村村史館裏,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收集了村民們(men) 曾使用的農(nong) 作工具、生活用品,並用音視頻方式對一些生產(chan) 、生活場景進行還原。實踐站負責人說:“開館以來,村民來館參觀率達85%,不少已在外地生活多年的村民攜老帶小專(zhuan) 程返村參觀時,感慨這是尋根之旅,麵貌在變,鄉(xiang) 愁永恒。”

  從(cong) 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到鎮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再到村社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三級文明實踐陣地陸續開展的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喜馬拉雅有聲圖書(shu) 館建設、抗疫先進事跡巡回報告等十多項階段性文明實踐重點工作,讓“誌願紅”在讓鄉(xiang) 村顏值不斷“刷新”的同時,更收獲著群眾(zhong) 不斷提升的滿意度。

  灌雲(yun) 縣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以文旅結合為(wei) 源頭活水,以老區振興(xing) 為(wei) 動力引擎,以文明實踐守護精神家園,灌雲(yun) 縣將繼續匯聚有利於(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生產(chan) 要素,全麵加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進程,繪就一幅新時代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美麗(li) 畫卷。(夏興(xing) 儉(jian) 商敏)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