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讓古道文化“活”起來

發布時間:2022-08-12 10:30: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以古道遺址為(wei) 基石,依托現有自然文化資源,對古道文化進行全方位、情景化挖掘和複現,這種做法不斷吸引著八方遊客,讓一度沉寂的古道文化“活”了起來。

  伴隨文旅融合、文體(ti) 融合、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人們(men) 不斷創新古道文化的“打開方式”和體(ti) 驗方式,古道也在一次次的跨界融合中煥發新的樣貌。

  古道研學兼有文化體(ti) 驗與(yu) 自然教育的意義(yi) ,也兼具經濟效益與(yu) 社會(hui) 效益,成為(wei) 近年來盤活古道文化的探索方向之一。古道文化是一座富礦,正等待著我們(men) 繼續科學保護、深入挖掘、創新轉化。

  我國幅員廣袤、曆史悠久,縱橫千萬(wan) 裏、上下五千年,形成了豐(feng) 富的古道文化遺產(chan) 。其中既包括連通國內(nei) 不同地區的茶馬古道、秦巴古道、秦直道、川鹽古道,也包括連接中外的絲(si) 綢之路、萬(wan) 裏茶道,等等。這些古道對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推動中國與(yu)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自19世紀末起,隨著近現代交通運輸體(ti) 係的發展,這些古道逐漸失去交通基礎設施之用,但作為(wei) 曆史文化的一部分、作為(wei) 文化線路遺產(chan) 旅遊的載體(ti)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今天,古道正閃現出新的文化光彩。

  保護古道遺址,複現曆史風貌

  古道遺址多位於(yu) 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帶,因此往往保存著古老的樣貌。踏上長滿青苔的舊石板路麵,摩挲布滿歲月感的道側(ce) 枝幹,恍如穿過歲月的煙塵,與(yu) 古道上走過的古人相逢:張騫、李白、徐霞客……以古道遺址為(wei) 基石,依托現有自然文化資源,對古道文化進行全方位、情景化挖掘和複現,讓今人在行走中感受曆史的腳步,是當前讓古道文化“活”起來的有效路徑之一。

  茶馬古道位於(yu) 我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wei) 主要運輸方式,自唐宋以來使用了1000多年,是曆史上經濟文化交流要道。隨著現代交通興(xing) 起,茶馬古道逐漸失去昔日的地位與(yu) 功能,但作為(wei) 曆史見證、作為(wei) 珍貴文化遺產(chan) 依然熠熠生輝。2013年,分布在西南多省區內(nei) 的茶馬古道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涵蓋保存完好的24段、300多公裏古道路段,沿線村落、客棧、商號、古茶園共計150多個(ge) 。普洱茶馬古道旅遊景區以茶馬古道遺址為(wei) 基石,力求從(cong) 建築景觀、民俗展現、情景演繹等多個(ge) 方麵對茶馬古道進行複原和活化。其中從(cong) 茶庵塘至磨黑段的12公裏茶馬古道是最早被修複的路段。古道沿線上的那柯裏建成了第一個(ge) 茶馬古道文化小鎮。當地人傳(chuan) 承普洱茶製作技藝,在寨子裏建起非遺技藝體(ti) 驗中心,遊客可以動手做一餅屬於(yu) 自己的普洱茶,親(qin) 身體(ti) 驗茶馬古道的魅力。整個(ge) 旅遊景區對曆史情景的複現與(yu) 還原,有助於(yu) 人們(men) 進一步了解古道遺址和這一文化線路,感受昔日馬幫旅途的艱辛和不畏艱險的精神。

  梅關(guan) 古道又稱庾嶺古驛道,跨越江西、廣東(dong) 兩(liang) 省,唐開元年間由名相張九齡開通,路寬二丈,青石鋪墊。它北承大運河與(yu) 贛鄱水係,是古代連接長江、珠江兩(liang) 水係最短的陸上交通要道,建於(yu) 宋代的梅嶺關(guan) 樓存留至今。古道兩(liang) 側(ce) 遍植梅樹,“庾嶺寒梅”更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四大探梅勝地之一。對於(yu) 這些保留了較多文化遺產(chan) 的古道來說,其豐(feng) 富的古道遺址資源不斷吸引著八方遊客,讓一度沉寂的古道文化“活”了起來。

  創新古道文化“打開方式”

  除了踏上古道原始路麵、領略沿途景觀,讓古道文化“活”起來還有更多方式。伴隨文旅融合、文體(ti) 融合、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人們(men) 不斷創新古道文化的“打開方式”和體(ti) 驗方式,古道也在一次次的跨界融合中煥發新的樣貌。

  “蜀道之難,難於(yu) 上青天”。昔日詩人李白感喟的蜀道,如今成為(wei) 國際山地馬拉鬆愛好者的賽道。秦蜀古道,是古代由關(guan) 中通往蜀地的道路,至今已有數千年曆史,是人類最早的大型交通遺存之一。目前保護最完善、開發最成熟的古蜀道主要在四川廣元境內(nei) 。如何讓自然景觀與(yu) 文化積澱兼備的古蜀道為(wei) 更多人所知?2019年,大蜀道國際山地馬拉鬆賽舉(ju) 辦。賽道全長42公裏,覆蓋劍門蜀道精華的劍昭古蜀道段,沿途風景自然天成,一經推出就受到“跑友”們(men) 關(guan) 注,首屆比賽吸引了來自10餘(yu) 個(ge) 國家的4000餘(yu) 名選手參賽。2021年,“穿越大蜀道”自駕遊活動也正式開啟。穿行劍山之間,欣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的劍門絕壁,打卡“一夫當關(guan) ,萬(wan) 夫莫開”的劍門雄關(guan) ,品味翠雲(yun) 廊“三百裏程十萬(wan) 樹”的生機與(yu) 靈動,聆聽綿延群山與(yu) 千年古柏的唱和,讓自駕愛好者感歎“此生必駕大蜀道,人間勝景劍門關(guan) ”。

  走入浙江,則有一條“浙東(dong) 唐詩之路”等待今人的踏訪。浙東(dong) 唐詩之路指的是一條唐代詩人往來頻繁的風景線路。據考證,先後有400餘(yu) 位唐代詩人在這條路上留下1500多首詩歌。這條路起自紹興(xing) 古鏡湖,經浙東(dong) 運河、曹娥江至剡溪,溯源至石梁而登天台山,為(wei) 古代文人墨客所青睞。自2020年起,浙江省文史研究館、中國美術學院共同主辦“青山行不盡——唐詩之路藝術展”係列活動。文史研究者、書(shu) 畫創作者攜手重走唐詩之路,通過田野考察、實地探訪,激發鮮活思考與(yu) 個(ge) 人創作,聯通文史研究、藝術創作和展覽展示,激活行遊酬唱的創作傳(chuan) 統。人們(men) 此行的藝術成果,如影像藝術《山水:唐詩辭典》、國畫《夢遊天姥吟留別》、詩詞書(shu) 畫長卷《詩路百詠》等,通過展覽向公眾(zhong) 開放,既展現文旅融合激發的創作活力,又推動古道文化走進人們(men) 的精神生活。

  當代科技發展也助力古道文化“活”起來。對於(yu) 文化內(nei) 涵深厚,詩詞、壁畫、文物等文化資源積累豐(feng) 富的古道景區,可以立足資源優(you) 勢,抓住數字技術發展機遇,通過數字虛擬現實和數字增強現實等技術,創新發展線上古道之旅,豐(feng) 富古道文化體(ti) 驗。比如,作為(wei) 絲(si) 綢之路沿線的重要一站,敦煌莫高窟多年來致力於(yu) 建設“數字敦煌”和“雲(yun) 遊敦煌”,推進絲(si) 路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yu) 展示。2020年,微信小程序“雲(yun) 遊敦煌”正式上線,集探索、遊覽等功能於(yu) 一體(ti) ,首月參與(yu) 人次超過300萬(wan) ,年瀏覽量突破3500萬(wan) 人次。

  以古道研學禮讚大美中國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民旅遊休閑綱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古道體(ti) 驗不僅(jin) 富有曆史蘊含和文化意味,修建於(yu) 崇山峻嶺之中的古道,往往也是自然保護地所在,獨特的地形地貌、稀有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從(cong) 生態、地理等多個(ge) 角度豐(feng) 富著古道文化的研學內(nei) 涵。古道研學兼有文化體(ti) 驗與(yu) 自然教育的意義(yi) ,也兼具經濟效益與(yu) 社會(hui) 效益,成為(wei) 近年來盤活古道文化的探索方向之一。

  比如“驛路有你”南粵古驛道研學路線。南粵古驛道是古代嶺南地區對外經濟往來、文化交流的通道,是廣東(dong) 曆史發展的縮影和文化脈絡的延續。當地先後組織了10餘(yu) 次實地考察工作,確定了18條古驛道研學線路。目的地涵蓋深圳、廣州、東(dong) 莞、佛山、連州、潮州、汕頭、湛江等地,內(nei) 容包括曆史、人文、自然、地理及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等研學元素,為(wei) 青少年研究南粵文化提供研學支撐。再比如,依托仙霞古道開展徐霞客遊記研學。仙霞古道地處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地。沿途的江郎山、仙霞嶺、楓嶺和梨嶺等,或因險峻或因秀美,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來此觀山攬勝,寫(xie) 下讚美的詩篇,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就曾三訪仙霞古道。沿著徐霞客的路線進行研學,探訪山川生態,重溫傳(chuan) 統文化,是對大美中國自然和人文的雙重禮讚。

  讓古道文化“活”起來,既是一種文化遺產(chan) 保護方式,也是一種文化體(ti) 驗方式。在推動古道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轉化創新過程中,不僅(jin) 古老的古道文化將煥發更加奪目的光彩,當代社會(hui) 文化創新活力也將被進一步激發——古道文化是一座富礦,正等待著我們(men) 繼續科學保護、深入挖掘、創新轉化。

  (作者吳必虎 為(wei) 北京大學城市與(yu) 環境學院教授)

  製圖:趙偲汝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