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30萬買人才資格,人才政策豈能成炒房工具

發布時間:2022-08-16 09:55: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熊誌

  近年來,浙江杭州出台了一係列重磅優(you) 惠政策吸引各類高層次人才。然而有人向媒體(ti) 反映,杭州出現了一些所謂的“人才代辦”中介,明知申請人不符合人才要求,但在收取30多萬(wan) 元“代辦費”後,就可通過運作幫助其獲得杭州E類人才資格,享受諸多人才政策紅利。

  在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為(wei) 了招攬英才,不少地方都開出了豐(feng) 厚的籌碼,送戶口、送“房票”、送補貼,杭州也不例外。然而,花費30多萬(wan) 元“代辦費”,就可以運作一個(ge) E類人才資格,這讓立足招攬英才的人才政策成了牟利的工具。

  從(cong) 報道來看,E類人才可以落戶,有房補,還有優(you) 先購房搖號資格,一些購房者想通過人才認定的方式,繞過樓市調控的限製,在一些限購區域內(nei) 獲得搖號資格,這一需求便催生了專(zhuan) 業(ye) 的代辦中介。代辦的方式也不複雜——掛靠企業(ye) “高管”來認定E類人才。

  “高管”當然不是真“高管”,也不用去企業(ye) 就職,而是認定E類人才的一個(ge) 敲門磚。提供“高管”掛靠名額的公司,負責全程運作的代辦中介,不符合人才條件但是想認定人才資格的購房者,共同撐起了一條單價(jia) 高達30萬(wan) 元的地下灰色產(chan) 業(ye) 鏈。

  有需求就有市場。中介費之所以高達30萬(wan) 元左右,是因為(wei) 在杭州樓市新房、二手房價(jia) 格倒掛的背景下,拿到搖號資格買(mai) 到新房,它的升值空間遠超30萬(wan) 元。巨大的利益誘惑下,購房者、中介、掛靠公司自然敢於(yu) 鋌而走險,變相買(mai) 賣E類人才資格。

  原本當地想用優(you) 先購房搖號資格來吸引人才,現在人才認定卻出現了漏洞,引進來的不是真“高管”,真“人才”,而是衝(chong) 著樓市變現目標去的炒房客,這無疑扭曲了政策初衷,一方麵擠占了真正的人才名額;另一方麵,也破壞了搖號公平,有損樓市調控的成果。

  招攬英才是為(wei) 了地方長遠發展,而不是給投機炒作大開方便之門,所以,對於(yu) 這類有損公平正義(yi) 的地下產(chan) 業(ye) 鏈,理應及時堵上漏洞,依法依規嚴(yan) 厲打擊。

  以代辦中介為(wei) 例,買(mai) 賣人才資格屬於(yu) 拿政策牟利,即便隻是提供全程運作服務,這種代辦服務也難言合規。所以職能部門有必要介入調查,查清楚是哪些中介在違規牟利。

  另外,報道提到,這些中介往往通過一些社交、電商平台來招攬客戶,那麽(me) 涉及的互聯網平台應該積極清理有關(guan) 信息,切斷其拉攏客源的渠道。至於(yu) 一些公司兜售“高管”名額,也應該順藤摸瓜查實到底。

  除此以外還得看到,人才資格代辦業(ye) 務的出現,說到底還是說因為(wei) 人才認定、樓市調控兩(liang) 方麵存在漏洞環節。以人才資格認定為(wei) 例,很多運作的“高管”在獲得人才資格後,立馬從(cong) 相關(guan) 企業(ye) 高管名單上消失了,那麽(me) ,針對這種情況,對人才擔任“高管”的年限,是否應該有一些限製?比如增加卸任“高管”後的人才資格評估環節,這確實會(hui) 增加人才認定的門檻,但同時也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運作”成本,減少套利空間。

  無論如何,地方的人才政策,不是任何人非法違規獲利的工具。減少鑽空子的空間,既要嚴(yan) 厲打擊類似的地下產(chan) 業(ye) 鏈,也要不斷補漏,完善人才政策,不給偽(wei) 人才可乘之機。(熊誌)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