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者 正青春·解困惑·促紮根】“破四唯”,田間地頭的科研更有奔頭了
【奮鬥者 正青春·解困惑·促紮根】
■講述
東(dong) 北林業(ye) 大學林學院教授 鄒莉
“鄒老師,我家菌棒上長青苔了……去年也是這麽(me) 種的啊,是不是這次買(mai) 的種子有問題?”正驅車奔馳在鬆嫩平原廣袤的黑土地上,一陣急促的手機鈴聲響起,一接聽,原來是去年我做過技術指導的菌菇種植戶老王。
“去年潮熱天氣發生在入伏後,今年咱黑龍江則是入伏前就泛潮了,如果按去年的方法管理,隻是簡單地噴水降溫,的確很容易長青苔。”明確而又耐心的分析後,老王不再埋怨賣種商戶不地道,而是仔細詢問我補救措施,“既然明白原因了,咱就努力把損失挽回來”。
和黑土地上的農(nong) 戶打交道,是我教學科研生涯裏的日常。尤其是近些年,來到學校對口扶貧的黑龍江泰來後,我帶著團隊一年有四五個(ge) 月時間在田間地頭奔忙,指導農(nong) 戶種植菌菇等經濟作物。在我們(men) 的技術指導下,當地農(nong) 戶除了種糧外,還能另有一份收入,貼補家用、供孩子上學,就連因病致殘、無法從(cong) 事重體(ti) 力勞動的農(nong) 戶也嚐到了勞動致富的甜頭。我們(men) 還培養(yang) 了一批鄉(xiang) 土專(zhuan) 家,能夠及時解決(jue) 一些簡單的技術問題,並成為(wei) 農(nong) 戶和專(zhuan) 家溝通的橋梁。農(nong) 戶對我們(men) 非常感激,經常將自己種植的新鮮蔬菜帶一些給我們(men) 。
能實打實地幫助農(nong) 戶脫貧致富,讓我們(men) 感到非常幸福。然而,一開始,也有很多現實的顧慮擺在麵前。
回想前幾年,因為(wei) 科研方向偏重技術推廣、應用研究,我們(men) 的論文很難在權威科研平台發表。學校評職稱要看成果,沒有高引用率、高影響因子,很難脫穎而出。如何在服務農(nong) 戶的同時實現自己的學術追求、個(ge) 人成長?我們(men) 的工作如何才能體(ti) 現更大價(jia) 值?其間存在的矛盾,一度讓我心存憂慮。
但我堅持下來了,從(cong) 沒有打過退堂鼓。因為(wei) 在田間的實踐告訴我,農(nong) 戶需要我們(men) ,緊跟節令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容不得我們(men) 猶豫彷徨。在此過程中,我們(men) 進行了很多邊幹邊學的探索。有人認為(wei) ,一種科技手段隻有徹底搞清機理後,才能付諸實踐。但長期的農(nong) 業(ye) 實踐讓我們(men) 意識到,隻要確定一種成果能夠幫助實現穩產(chan) 高產(chan) ,並且對環境、作物等沒有害處,那麽(me) ,在研究清楚應用場合、用量、環境條件等前提下,可以大膽應用、跟進研究。畢竟,讓作物林木不得病、讓農(nong) 民能增產(chan) 豐(feng) 收,才是我們(men) 追求的目標。例如,種植在幹旱地區的樟子鬆會(hui) 出現衰退病,我們(men) 發現,把血紅鉚釘菇打碎作為(wei) 肥料,能較好地避免病害。雖然原理暫時還沒搞清楚,但不妨“邊應用,邊研究”。
近些年,也有越來越多的改變增強了我們(men) 的獲得感。我們(men) 助農(nong) 扶貧的實踐得到了學校、省裏、國家林草局的認可,先後獲得了好幾個(ge) 科技進步獎;一些學生將學到的技術帶回家鄉(xiang) 農(nong) 村,幫助鄉(xiang) 親(qin) 們(men) 富起來,家家戶戶蓋起了大瓦房,孩子上學也不再愁了;落實“破四唯”的導向,學校職稱評定、先進個(ge) 人評選等開始綜合評價(jia) 立德樹人、科研、社會(hui) 服務等各方麵,不再唯論文地機械打分了;社會(hui) 服務成果範圍不斷拓寬,促進生產(chan) 、建立標準、建言獻策等,都能得到相應的認可。這樣的導向讓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結合得更加緊密,我們(men) 的科研也更加關(guan) 注實際應用,關(guan) 注國家發展重大戰略。最近,我剛剛撰寫(xie) 了“大食物觀”“向森林要食品”等方麵的研究報告提供給地方政府,我還作為(wei) 科技特派員到伊春農(nong) 村,幫助農(nong) 戶解決(jue) 黑木耳種植的技術問題。
眼看著“四唯”逐漸被打破、科研評價(jia) 標準越來越豐(feng) 富,讓每個(ge) 領域的科研工作者都更有價(jia) 值感、成就感,我心裏說不出的喜悅。做著產(chan) 自“田間地頭”的科研項目,我們(men) 更有奔頭了!
(光明日報記者周世祥采訪整理)
■對話
鄒莉:
讀罷光明日報《天地間,有大課堂有大舞台——中國高校扶貧掠影》報道,我想向長期服務於(yu) 雲(yun) 南臨(lin) 滄茶產(chan) 業(ye) 生產(chan) 一線的朱圓敏老師請教:您投入這麽(me) 多精力幫助地方發展產(chan) 業(ye) ,自己的科研是否受到了影響?科研學術的“求真”和幫扶生產(chan) 的“求實”,二者之間路徑和方法的差異,您是如何彌合的?
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yu) 技術學院教師朱圓敏:
對高校教師而言,科研成果是放到“貨架上”,落地在實實在在的產(chan) 品或產(chan) 業(ye) 中,還是放到“書(shu) 架上”,體(ti) 現在高水平論文、論著裏?這也是我長期思考的問題。參與(yu) 對口幫扶雲(yun) 南臨(lin) 滄的相關(guan) 工作後,我一年有數個(ge) 月吃住在螞蟻堆村,對此有了深切體(ti) 會(hui) 。我感到,科學研究不能脫離實踐應用,而且,實踐中的摸爬滾打,對進一步的學術研究是有促進作用的。
不妨從(cong) 我們(men) 的親(qin) 曆講起。在雲(yun) 南臨(lin) 滄,通過調研,我們(men) 發現當地的茶葉不管是從(cong) 產(chan) 量上還是品質上,在全國都 很有優(you) 勢,但由於(yu) 產(chan) 業(ye) 鏈短、生產(chan) 管理粗放等原因,守著一片片茶山卻賣不了好價(jia) 錢。在我們(men) 的推動下,當地引進相應設備,應用了熟茶純淨可控發酵技術,茶葉品質提高了,產(chan) 值上去了,農(nong) 戶也增收了。在產(chan) 品精深加工過程中,我們(men) 發現了一些 新的微生物,它們(men) 之間作用以後, 會(hui) 產(chan) 生一些很特別的產(chan) 物。我們(men) 通過一次次實驗將其提煉出來,研究其作用原理,利用其特性提高茶的品質。原先當地的生茶不適合冬春季節飲用,通過技術轉化後,刺激性物質去掉了, 茶葉變得溫和適口,春夏秋冬都可以飲用,還可以養(yang) 胃調理腸道,提升成了“養(yang) 生茶”。
就這樣,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推動理論,我們(men) 將研究成果申報了省部級科技專(zhuan) 項課題和專(zhuan) 利,科研成果有了,發論文不再難了,學校和當地政府也聯合成立了研究院和院士專(zhuan) 家工作站,我們(men) 團隊不再是“單打獨鬥”,信心越來越足了。
所以,我覺得學術研究和社會(hui) 服務並不矛盾,隻要事情有意義(yi) 、值得做,就 安心踏實地去做。在用心做、勤鑽研的過程中,科學問題自然而然就提煉出來了,離學術上有所發現 也就不遠了。
(光明日報記者周世祥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