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各地多部門紛紛推出“個人碳賬戶” 是否可持續可“兼容”?

發布時間:2022-08-29 10:06: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各地政府、企業(ye) 、銀行等紛紛推出“個(ge) 人碳賬戶” 消費者“嚐鮮”同時有疑問

  各平台個(ge) 人碳賬戶是否可“兼容”

  今年夏天,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極端天氣現象變得更加頻繁,而碳排放被認為(wei) 是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元凶之一。人們(men) 前所未有地感覺到減碳的緊迫性。數據顯示,我國居民消費行為(wei) 能耗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45%-50%。此前,碳減排大都在企業(ye) 層麵進行,但今年以來,各地紛紛推出的“個(ge) 人碳賬戶”,讓“減碳”正式進入個(ge) 體(ti) 時代。新事物的出現也帶來一些疑問,各平台推出的“個(ge) 人碳賬戶”是否可持續?個(ge) 人碳排放量的計算如何確定統一標準?“個(ge) 人碳賬戶”積攢的碳減排量是否可以交易?如何保護用戶隱私?

  現象觀察

  政府、企業(ye) 紛紛試水“個(ge) 人碳賬戶”

  什麽(me) 是“個(ge) 人碳賬戶”?碳賬戶是包含碳排放數據采集、碳核算、碳排放等級評價(jia) 和場景應用等功能在內(nei) 的碳減排支持體(ti) 係,能夠幫助企業(ye) 和居民算清“碳賬”,提高減排效率和意識。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在眾(zhong) 多企業(ye) 平台推出的個(ge) 人碳賬戶,大多數是圍繞消費衣食住行以及新能源汽車、智慧家居、金融等行為(wei) 產(chan) 生的綠色低碳生活和消費減排場景,通過數字化手段自動記錄到個(ge) 人碳賬本中,並獲得相應平台的綠色積分激勵。這些綠色積分可兌(dui) 換綠色食品、騎行卡、代金券等。如今年3月10日,中信銀行推出個(ge) 人碳普惠平台“中信碳賬戶”,用戶授權後可采集個(ge) 人在不同生活場景下的低碳行為(wei) 數據,並通過科學計量方法累計個(ge) 人碳減排量。今年8月8日,阿裏巴巴推出“88碳賬戶”,接入菜鳥、閑魚、餓了麽(me) 、天貓等App的碳積分,涵蓋用戶吃、穿、用等生活場景。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國內(nei) 設立的“個(ge) 人碳賬戶”主要有三大類:一是企業(ye) 主導或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此類以電商平台為(wei) 主,比如阿裏的“88碳賬戶”;二是政府主導或以政府為(wei) 主體(ti) ,比如“廣東(dong) 碳普惠”“碳惠天府”“西寧碳積分”“武漢碳寶包”等;三是政府和互聯網企業(ye) 合作,比如深圳市政府與(yu) 騰訊公司聯合推出的“低碳星球”。

  記者體(ti) 驗

  騎一次共享單車就可以獲取碳減排量

  8月10日,在“2022北京綠色生活季”活動上,北京綠色生活碳普惠平台“綠色生活季”小程序暨北京個(ge) 人碳賬本正式上線。8月25日,北青報記者在該小程序開通了個(ge) 人“碳賬本”。這個(ge) 碳賬本的減碳場景主要包括綠色出行、綠色餐飲和綠色消費,賬戶顯示,北青報記者已經積累了5.85kg的碳減排量。這個(ge) 碳減排量主要通過綠色出行達成,比如一次共享單車出行就積累了300g的碳排放量。

  通過什麽(me) 方式可以最快獲取最多的碳減排量?北青報記者注意到,通過某共享單車出行,每1公裏可以獲得250g減排量;通過新能源車充電每充電一度可以獲得300g減排量;通過綠色外賣每次可獲得45.72g減排量;通過京東(dong) 小程序下單,使用電子麵單的綠色物流方式每次可獲得5g減排量;而通過購買(mai) 綠色家電(一級能效和二級能效的冰箱、電視、洗衣機、空調、熱水器)可以獲得該設備一個(ge) 月使用過程中的累積減排量,最多一次可獲得375kg減排量。小程序的減排手冊(ce) 中,標明了乘坐地鐵公交出行、光盤行動、使用自帶杯等綠色行為(wei) 的碳減排量,但這些場景的碳減排量暫時還無法記錄在個(ge) 人的碳減排量賬戶中。

  三大問題

  為(wei) 何隻有購買(mai) 家電能獲得大額的碳減排量?

  為(wei) 何普通的騎行隻有幾百克碳減排量,而購買(mai) 綠色家電卻能獲得巨額的減排量,這是變相為(wei) 商家促銷?一名“個(ge) 人碳賬戶”用戶對北青報記者表示,目前想要一次性拿到大量碳減排量,最快的方式還是得花錢,買(mai) 平台的綠色商品。“很多想通過碳排放量薅羊毛的人反而在平台上花了大錢。”

  針對質疑,“北京綠色生活季”平台技術支持方、北京綠普惠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陶嵐對北青報記者表示,碳減排量並不是平台隨意定的,而是有一個(ge) 標準,這個(ge) 標準基於(yu) 中華環保聯合會(hui) 發布的《公民綠色低碳行為(wei) 溫室氣體(ti) 減排量化導則》團體(ti) 標準,係統應用了包括綠色出行、綠色餐飲、綠色物流、綠色金融等綠色行為(wei) 減排量標準和算法。比如騎行到底能帶來多少減排,節能家電一個(ge) 月的減排量是多少,都是科學測算的結果。“綠色消費其實是碳減排的一個(ge) 重要方向,很多地方的碳賬戶還未將此納入,北京算是走在前列的了。”

  “個(ge) 人碳資產(chan) ”攢多了可賣錢嗎?

  一名開通“碳賬本”且排名靠前的用戶對北青報記者表示,他在多個(ge) 平台都開通了個(ge) 人碳賬戶,這些數據都是同步積累,基本可以做到看電影不花錢、騎共享單車不花錢的“境界”,相當於(yu) 是用積攢的碳積分換了本來要花的錢。

  另一名用戶kris則表示,她開通個(ge) 人碳賬戶以後就很少登錄了,但是隔一段時間還是會(hui) 看一下自己積累的“碳資產(chan) ”,也許有一天能夠上市交易了,就賣給那些需要碳指標的企業(ye) 。

  北青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多數用戶都關(guan) 心自己積攢的碳排放量能否賣錢的問題。其實開通了個(ge) 人碳賬戶,並不意味著個(ge) 人可以隨意參與(yu) 碳排放交易。目前在碳交易所交易的是企業(ye) 碳資產(chan) ,個(ge) 人碳資產(chan) 的交易機製還沒有建立起來,目前能夠看到的碳普惠平台大多是將個(ge) 人的碳減排集中在App的賬戶中,參與(yu) 相關(guan) 碳交易也是企業(ye) 打包之後統一交易。今年4月15日至5月8日,王府井集團便通過認購761噸企業(ye) 用戶踐行綠色行為(wei) 的資源減排量,用於(yu) 抵消線下消費所產(chan) 生的碳排放量,實現部分碳中和。據多名業(ye) 內(nei) 人士對北青報記者表示,平台企業(ye) 收集個(ge) 體(ti) 的碳排放量,打包給需要碳減排量的企業(ye) ,然後平台企業(ye) 再用這筆碳交易的錢反哺用戶,比如說商品折扣、消費卡,目前是個(ge) 人碳賬戶實現收益的一個(ge) 主要方式。

  北京綠普惠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陶嵐在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透露,相對於(yu) 企業(ye) ,個(ge) 人的碳排放量較小,比如一年停駛200多天小客車,你的碳排放量或許隻能賣50元,這對個(ge) 人來說激勵性就不夠。目前政府相關(guan) 部門和平台企業(ye) 也在探索一種給“個(ge) 人碳賬戶”的碳排放量單獨定價(jia) 的模式,區別於(yu) 企業(ye) 之間碳交易市場的定價(jia) 。

  為(wei) 什麽(me) 各平台碳減排標準不一?

  北青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現在很多平台都開通了“個(ge) 人碳賬戶”,但目前各平台推出的減排場景都不一樣,缺乏統一的標準,有些平台更像是在促銷商品。比如坐一次地鐵、坐一次公交,有的平台給500碳積分,有的平台給300碳積分。

  積分測算的標準是什麽(me) ,又如何確保數據監測的真實性?北青報記者同時注意到,為(wei) 解決(jue) 標準不統一的問題,在企業(ye) 和政府層麵都有相關(guan) 的探索。綠普惠總經理陶嵐在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碳普惠麵臨(lin) 著不同企業(ye) 和平台間不兼容、應用場景數據分散、碳減排標準不一、個(ge) 體(ti) 減排行為(wei) 重複計算、激勵機製不健全等問題。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今年5月,中華環保聯合會(hui) 曾發布一項團隊性標準《公民綠色低碳行為(wei) 溫室氣體(ti) 減排量化導則》,試圖對個(ge) 人碳減排量提供量化標準。《導則》中明確了涉及衣、食、住、行、用、辦公、數字金融等七大類別的40項綠色低碳行為(wei) ,並對其分別進行了描述,為(wei) 個(ge) 人碳減排行為(wei) 的定量提供了依據。不過,《導則》目前尚未規定單個(ge) 行為(wei) 產(chan) 生的碳排放量,相關(guan) 數據仍需要每個(ge) 平台自行測定評估。

  據北青報記者了解,相關(guan) 單位已經在聯合各大平台企業(ye) ,擬協商推出個(ge) 人碳減排量的統一標準。

  對話

  建議每一個(ge) 商品都標注碳排放量

  “個(ge) 人碳賬戶”應保護用戶隱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yu) 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常紀文

  北青報:當下設立“個(ge) 人碳賬戶”有無必要?

  常紀文:個(ge) 人碳賬戶有必要建立,其不僅(jin) 可以有效影響個(ge) 人行為(wei) ,也可以倒逼企業(ye) 減少生產(chan) 高碳商品。用戶可實時記錄與(yu) 查詢個(ge) 人的碳減排數據,並與(yu) 碳交易市場平台互聯互通,形成持久、普遍的綠色生活方式,以碳為(wei) 核心來改變人們(men) 的生活習(xi) 慣、社會(hui) 規則。

  北青報:個(ge) 人碳賬戶中如何界定減碳場景?個(ge) 人碳賬戶是否應該有統一的標準?

  常紀文:目前個(ge) 人碳賬戶的涉及場景比較分散,需要形成一些共識性的標準和方法,需要城市、省、國家標準的統籌和協調相關(guan) 標準的製定。個(ge) 人碳賬戶作為(wei) 一個(ge) 新生事物,各平台百花齊放式的探索非常重要。但最終要以政府為(wei) 主導形成一個(ge) 國家層麵的標準,單獨商業(ye) 平台做的話雖然有用戶基礎,但碳減排的計算標準很難得到社會(hui) 整體(ti) 認可。標準化方麵,我們(men) 也可以參考歐盟的做法,在銷售的商品上標注具體(ti) 的碳排放量,比如礦泉水、食品甚至汽車都可以標出,消費者對此一目了然。

  北青報:通過購買(mai) 商品獲得碳積分的方式是不是過於(yu) 商業(ye) 化,有促銷商品的嫌疑?

  常紀文:現在很多的個(ge) 人碳賬戶都是商業(ye) 平台在做。比如美團、支付寶、餓了麽(me) 等,他們(men) 推出的個(ge) 人碳賬戶都具有一定的商業(ye) 平台特色,有促銷綠色低碳商品的因素,但實際上這是不可避免的。當然,我們(men) 應該盡量強調個(ge) 人碳賬戶的公益性,避免過於(yu) 商業(ye) 化。另外,商業(ye) 平台推出的個(ge) 人碳賬戶必須建立在自願的原則上,不能強製性捆綁。

  北青報:有沒有可能在國家層麵設立個(ge) 人碳賬戶,比如建立個(ge) 人碳賬戶可以參與(yu) 交易的碳交易所?

  常紀文:這是遲早的事。國家層麵目前對此是鼓勵的。我國目前已經有針對企業(ye) 的碳交易所,因為(wei) 個(ge) 人的碳減排量是比較小的,很難參與(yu) 企業(ye) 間的碳交易,但是個(ge) 人碳賬戶可以通過平台打包起來跟碳減排企業(ye) 進行交易,平台再把交易獲得的收益返還給個(ge) 人。

  北青報:使用個(ge) 人碳賬戶如何保護個(ge) 人隱私?

  常紀文:個(ge) 人碳賬戶涉及對個(ge) 人數據的一種歸集,需要防止個(ge) 人隱私信息的泄露與(yu) 濫用。特別是商業(ye) 平台,不能過度收集個(ge) 人信息,比如收集消費者經常去的地方、瀏覽的網頁以及購買(mai) 的商品,再根據個(ge) 人的偏好進行商品的推送,這很危險,一旦造成個(ge) 人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就會(hui) 帶來無盡的麻煩。低碳很重要,隱私也很重要,建議在《個(ge) 人信息保護法》之下出台關(guan) 於(yu) 個(ge) 人碳賬戶的隱私保護條例。(記者 朱開雲(yun) )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