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黃梅:“新農人”書寫別樣“田園詩”
【走進縣城看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張銳 夏靜光明日報通訊員 吳慕楓
8月23日,全國高素質青年農(nong) 民培育工作暨2022年湖北省高素質青年農(nong) 民培訓班啟動儀(yi) 式,在湖北黃梅舉(ju) 行。在長江之畔的魚米之鄉(xiang) ,“新農(nong) 人”迎來了一場屬於(yu) 自己的盛會(hui) 。
近年來,黃梅搶抓長江經濟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革命老區振興(xing) 等發展機遇,真心實意、真金白銀邀請能人回鄉(xiang) 創新創業(ye) ,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hui) 管理的高素質青年農(nong) 民隊伍,湧現出一批批活躍鄉(xiang) 裏的“新農(nong) 人”,為(wei)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時值出伏,在小池鎮馮(feng) 圈村的湖北萌升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溫棚裏,一盤盤玉米苗、包菜苗,行列齊整,長勢喜人,正待“出閣”。
“我一直認為(wei) 農(nong) 業(ye) 門檻非常高,因為(wei) 它需要協和天、地、人。”萌升農(nong) 業(ye) 負責人徐步升說,自己打小在農(nong) 村長大,深知農(nong) 民的艱辛、農(nong) 業(ye) 的不易。他經常在想,自己能為(wei) 家鄉(xiang) 做點什麽(me) 。
徐步升的創業(ye) 之路,要從(cong) 10株苦瓜苗說起。
2010年,從(cong) 福建農(nong) 林大學畢業(ye) 的他,進入一家農(nong) 業(ye) 企業(ye) 工作。小池蔬菜九江賣,換來糧油養(yang) 三代。與(yu) 江西九江市隔江相望的小池鎮,一直有種蔬菜賣的傳(chuan) 統。2011年,徐步升好奇地將10株苦瓜苗帶回老家試種。不承想,次年就談成了一筆生意——7畝(mu) 地1400株苦瓜苗。他認為(wei) ,育苗直接關(guan) 乎農(nong) 民收成與(yu) 生計,大有可為(wei) 。
“2012年,黃梅小池經濟開發區成立,各種創業(ye) 利好政策相繼出台。得知這個(ge) 消息,我內(nei) 心十分激動,一個(ge) 念頭越發強烈:回到家鄉(xiang) ,建設家鄉(xiang) !”徐步升說。2013年,他辭職返回家鄉(xiang) 成立萌升農(nong) 業(ye) ,專(zhuan) 注蔬菜種苗培育。
當時,黃梅投資近2000萬(wan) 元在小池鎮建設鄂東(dong) 蔬菜種苗資源與(yu) 示範中心。2017年7月,徐步升“拎包入住”蔬菜育苗工廠。數年後,育苗基地搬遷,好在幹活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並未流失。
10年來,萌升農(nong) 業(ye) 采用“公司+合作社+農(nong) 戶”的模式,帶動合作社成員100餘(yu) 人就業(ye) ,幫助小池及周邊蔬菜種植戶增收500多萬(wan) 元。如今,公司已在黃梅縣和團風縣建起200畝(mu) 的現代化育苗工廠,蔬菜與(yu) 花卉種苗年培育能力可達7000萬(wan) 株,育苗服務半徑擴展到周邊多省。
在黃梅,有一群跟徐步升誌同道合的“新農(nong) 人”。他們(men) 有的是土生土長的黃梅人,如南北山“土豬哥”何小營;有的是黃梅女婿或媳婦,如謙益農(nong) 業(ye) 的李明攀;有的是被這一方水土所吸引的“新黃梅人”。謙益農(nong) 業(ye) (湖北)有限公司種植部主管李陳鵬的老家在成都,2018年從(cong) 華中科技大學畢業(ye) 後加入學長李明攀的團隊。“現在我吃住在這裏,耕作在這裏。”李陳鵬說。
心係桑梓思反哺,跳出一隅謀發展。
“情懷隻是讓人支撐下去的一個(ge) 基礎。”從(cong) 武漢大學畢業(ye) 到外企任高管,再到返鄉(xiang) 創立袁夫稻田(湖北)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袁勇剛認為(wei) ,農(nong) 業(ye) 的出路,在服務和工業(ye) 化。
在稻田中就餐說豐(feng) 年,在田埂邊的火車上聽取蛙聲一片……位於(yu) 黃梅大河鎮永安水庫壩下的袁夫稻田,憑借美學場景打造力、品牌流量運營力,成為(wei) 聲名遠揚的網紅打卡地。
用文創理念打造農(nong) 場,用品牌思維開拓市場。不用化肥、不用農(nong) 藥的袁夫大米,深受市場歡迎。今年,袁夫稻田推出鮮米酪,上市4個(ge) 月賣出300萬(wan) 元。大米的附加值成倍提升。如今,袁夫稻田集生態種植、大米生產(chan) 、觀光遊覽、火車餐飲、度假民宿等為(wei) 一體(ti) ,成為(wei) 黃梅三產(chan) 融合的典範。
跳出眼前的“一畝(mu) 三分地”,放眼長遠打造品牌實現增值,成為(wei) 黃梅“新農(nong) 人”的共同選擇。
湖北梅開二度文化有限公司創始人洪利,有感於(yu) 國家級非遺黃梅挑花知名度下滑、後繼乏人,念茲(zi) 在茲(zi) 的就是黃梅挑花的湖北省地方標準早日出台。在她看來,隻有正規化、標準化,黃梅挑花才能夠真正振興(xing) 。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近日,由梅開二度公司牽頭,黃梅縣文化館、黃梅縣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參與(yu) 起草的黃梅挑花省級地方標準,順利通過專(zhuan) 家評審。
“如何打造黃梅挑花的文化品牌與(yu) IP?如何讓黃梅挑花的IP造福眾(zhong) 人?”洪利說,這是梅開二度持續探索的。兩(liang) 年來,公司將“黃梅挑花+”項目與(yu) 婦女手工技能培訓結合,培訓近700人,還成立“巾幗微工坊”,帶動130餘(yu) 人在家門口靈活就業(ye) 增收。眼下,4位繡娘繡了4個(ge) 月的《千年古縣 靈潤黃梅》,即將亮相新通車的黃梅高鐵站。
農(nong) 村青年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主力軍(jun) ,是最富活力的創業(ye) 創新力量。在黃梅的“新農(nong) 人”中,80後、90後擔綱,00後已初露崢嶸。
據悉,近3年,湖北通過高素質農(nong) 民培育、“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農(nong) 村實用人才創新創業(ye) 大賽等人才項目,培育高素質青年農(nong) 民1.5萬(wan) 人,培養(yang) 青年農(nong) 民大學生8000名,110位青年人才獲得農(nong) 村實用人才創新創業(ye) 大賽項目資助。一批批“新農(nong) 人”,正在荊楚大地揮毫書(shu) 寫(xie) 別樣的“田園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