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探日”零的突破

發布時間:2022-08-31 09:4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成果正式發布——

  “探日”零的突破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袁於(yu) 飛

  8月30日,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成果正式發布。這些探日成果,以太陽科學探測和新型衛星技術為(wei) 主,創下5個(ge) 國際首次。

  “實現了我國空間太陽探測成果零的突破,標誌著我國正式步入自主‘探日’時代。”高分專(zhuan) 項工程總設計師兼副總指揮、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yu) 數據中心主任趙堅如此形容。

  五個(ge) 國際首次

  “羲和號”的學名,叫作太陽Hα(氫阿爾法)光譜探測與(yu) 雙超平台科學技術試驗衛星,於(yu) 2021年10月14日發射升空,運行於(yu) 平均高度為(wei) 517公裏的太陽同步軌道,主要科學載荷為(wei) 太陽Hα成像光譜儀(yi) 。

  近一年來,國家航天局組織航天科技集團、南京大學等工程任務團隊,開展衛星平台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定度技術試驗300餘(yu) 次,太陽光譜成像1000餘(yu) 次,圓滿完成了“羲和號”在軌測試和試驗工作。這些努力,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5項為(wei) 國際首次。

  作為(wei) 我國首位太陽專(zhuan) 屬“攝影師”,“羲和號”在太陽科學探測方麵成功實現兩(liang) 個(ge) “國際首次”:國際首次空間太陽Hα波段光譜掃描成像,國際首次在軌獲取太陽Hα譜線、SiΙ(矽一)譜線和FeΙ(鐵一)譜線的精細結構。

  “根據這些譜線的精細結構,可反演出高精度的全日麵色球和光球多普勒速度場,發生在太陽大氣中的活動可被詳細記錄到,進而研究太陽活動的物理過程。”趙堅說。

  除了太陽科學探測,“羲和號”在新型衛星技術試驗方麵取得3個(ge) “國際首次”成果:實現國際首次主從(cong) 協同非接觸“雙超”(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定度)衛星平台技術在軌性能驗證及工程應用;實現國際首台太陽空間Hα成像光譜儀(yi) 在軌應用;實現國際首台原子鑒頻太陽測速導航儀(yi) 在軌驗證。

  “羲和號”衛星係統總指揮陳建新解釋,在太空中,衛星載荷一次微小的振動,都會(hui) 使得成像效果失之毫厘、謬之千裏。“雙超”衛星平台打破傳(chuan) 統衛星平台微振動“難測、難控”的技術瓶頸,采用磁浮控製技術,將平台與(yu) 載荷的物理接觸徹底隔絕,確保載荷成像不受平台擾動的影響,讓其拍照“更穩、更準”,將我國衛星平台的姿態控製水平提升了1至2個(ge) 數量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未來,“雙超”平台技術將在高分辨率遙感、太陽立體(ti) 探測、係外行星發現等新一代航天任務中得到推廣應用,推動我國空間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給太陽做深度“CT”掃描

  在五個(ge) 國際首次中,Hα波段光譜掃描成像特別值得關(guan) 注。

  對太陽物理研究而言,太陽Hα譜線十分重要。它是光子與(yu) 氫原子相互作用後電子能級躍遷產(chan) 生的譜線之一,是太陽爆發時響應最強的色球譜線,能夠直接反映爆發的源區特征。對這條譜線開展探測,可以大大提高我們(men) 對太陽爆發物理機製的認識。

  太陽大氣從(cong) 裏向外,可分為(wei) 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與(yu) 以往太陽探測衛星主要通過紫外和X射線對太陽高層大氣日冕層進行觀測不同,“羲和號”衛星配備的太陽空間Hα成像光譜儀(yi) ,專(zhuan) 門觀測太陽低層大氣光球和色球,從(cong) 而全麵了解太陽活動的演化過程和物理機製。

  “‘羲和號’衛星在軌開展的相關(guan) 試驗,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進行Hα譜線研究。”趙堅說,此前,人類隻能在地球上探測太陽Hα譜線,但由於(yu) 受大氣幹擾,探測數據不連續、不穩定。

  據“羲和號”衛星首席科學家丁明德介紹,“羲和號”可以在46秒內(nei) 掃描全日麵,獲得約1600萬(wan) 個(ge) 點的光譜信息,這是以往太陽觀測從(cong) 未實現的。通過一次掃描可獲得376個(ge) 波長位置的太陽圖像,不同波長對應了光球和色球不同的大氣層次,相當於(yu) 給太陽低層大氣做了一次深度“CT”掃描。

  通過深度“CT”掃描,獲得精細的色球和光球二維光譜數據,可以更加準確地獲得太陽爆發時大氣溫度、速度等物理量的變化,進而建立太陽爆發從(cong) 光球到日冕的能量積累、釋放、傳(chuan) 輸的完整物理模型。這對研究太陽爆發的動力學過程及物理機製提供關(guan) 鍵依據,對太陽低層大氣和太陽爆發的觀測具有重要意義(yi) 。

  目前,“羲和號”每天都在按照既定任務計劃開展科學觀測,已經觀測到了近百個(ge) 太陽爆發活動,相關(guan) 研究工作正在開展。

   全球進入太陽研究新的高峰期

  為(wei) 什麽(me) 要探日?

  作為(wei) 太陽係的中心天體(ti)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無所不在。

  “太陽爆發產(chan) 生大量帶電高能粒子,對地球電磁環境造成嚴(yan) 重破壞,其中尤以太陽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對地球電磁環境影響最為(wei) 顯著。”趙堅解釋,強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等太陽活動幹擾通信和導航、威脅航天員的健康,甚至毀壞航天器,對太陽活動的觀測和研究不僅(jin) 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yi) ,更具有巨大的應用價(jia) 值。此外,通過對太陽的探測,人類可以深入了解天體(ti) 磁場的起源和演化、高能粒子的加速和傳(chuan) 播等重要物理過程,對天體(ti) 物理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yi) 。

  人類對太陽的觀測和研究已有400多年曆史,但對太陽的科學認識仍然很不夠。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全世界已發射了70多顆太陽觀測衛星,聚焦太陽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等的觀測和研究。

  “太陽活動周期約11年,2021年至2022年是人類有記錄以來第25個(ge) 太陽活動周期的開始,全世界又進入太陽研究新的高峰期。探測和研究太陽活動,提出應對措施,可以降低或規避對地球的不利影響。”趙堅說。

   “羲和號”科學數據向全球開放共享

  “羲和號”的成功發射和在軌應用,讓我們(men) 的科學家可以“站高望遠”,也更加自主。

  趙堅告訴記者,國際太陽探測發展變化很快,我國在太陽觀測領域發表論文數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使用的數據均來自國外衛星數據。

  “‘羲和號’打破了我們(men) 在此領域的被動局麵。”趙堅說。

  自主的同時,我們(men) 還要開放——“羲和號”的科學數據向全球開放共享。

  目前,國家航天局牽頭成立了衛星數據科學委員會(hui) ,製定了數據政策,供國內(nei) 外科學家研究、使用、共享衛星探測數據。“力爭(zheng) 產(chan) 生更多的原創性科學成果,為(wei) 人類科學事業(ye) 作出中國貢獻。”趙堅說。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