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匯聚一堂”帶來什麽新花樣
9月1日上午,在鄭州國際會(hui) 展中心開幕的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guan) 產(chan) 品與(yu) 技術博覽會(hui) (以下簡稱“博博會(hui) ”),匯聚了全國645家企業(ye) 及博物館參展。他們(men) 帶來了什麽(me) 新花樣?記者徜徉於(yu) 熙熙攘攘的展廳中,尋找著答案。
憑細節創新脫穎而出
文具、杯具、臥具、玩具,吃的、喝的、用的、聽的、看的,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博物館的各種文創早已滲透生活的方方麵麵。第九屆博博會(hui) 的展廳裏,琳琅滿目的博物館文創引人駐足。
文創產(chan) 品是博物館連接觀眾(zhong) 的重要方式,也曆來是博博會(hui) 的展示重點。作為(wei) 國內(nei) 博物館文創的佼佼者,上海博物館再次展示了諸多優(you) 秀創意。“每一件文創產(chan) 品都要有與(yu) 眾(zhong) 不同的亮點。”上海博物館文創中心主任馮(feng) 煒說。其貌不揚的青銅升,萌化成方頭方腦的“小升”,掛在杯沿的是袋泡茶,飄在奶泡上的是咖啡,印在易拉罐上的是啤酒;同樣是印有老虎的布袋,上博的老虎尾巴是立體(ti) 的,高高地翹著,二維的畫麵秒變三維;都是以瓷枕為(wei) 原型的文創,上博的諧音為(wei) “睡睡平安”,將參觀者發展成了消費者……
將心比心擁抱觀眾(zhong) ,細節的創新往往成了脫穎而出的“秘笈”。文具是博物館文創的重要門類,橡皮、尺子、筆五花八門。僅(jin) 在展廳裏,記者看到的就有近二十種,印象最深的是寧波博物館的“建築直尺”,以網紅打卡地寧波博物館外形剪影為(wei) 造型,材質是銅噴漆的。一把塑料尺子孩子用不了多久就斷了或邊緣磨損,這種情況可能不少家長都遇到過。而這把寧博的直尺,是銅的,絕對耐用。僅(jin) 這一點點用心,使得它成為(wei) 寧博人心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創產(chan) 品”。
用硬核技術守護文物
文物保護是博物館工作的重中之重。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保護難題被攻破。
土遺址類博物館,尤其是位於(yu) 南方的博物館,幾乎都麵臨(lin) 著土層中含水量高的問題。不用玻璃罩起來,怕風吹雨淋損傷(shang) 文物;罩起來,玻璃上又很快布滿霧氣,失去展示的意義(yi) 。在中國南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上,記者看到了一個(ge) 土遺址模擬現場。一個(ge) 密閉的玻璃箱內(nei) ,加濕氣不斷噴著水霧。箱內(nei) 的儀(yi) 器顯示,濕度為(wei) 85%。玻璃箱的正麵由兩(liang) 塊玻璃拚成,左邊貼著“普通玻璃”的那塊,早已被霧氣蒙住,完全看不到箱內(nei) 的情況;而右側(ce) 貼著“電加熱玻璃”的則清澈透亮,沒有一點霧氣。記者伸手一摸,果然玻璃是溫熱的。儀(yi) 器顯示為(wei) 28攝氏度。南玻工程玻璃事業(ye) 部經理張蕊介紹,這個(ge) 箱子模擬的是良渚遺址的老虎嶺遺址公園。那裏綜合運用了多種科技手段,電加熱玻璃可以滿足封閉環境高溫保護的要求。
智慧安防係統、環境監測係統、3D數據采集、多功能考古發掘集成平台……要不是時時看到“博物館”“文博”等字樣,記者幾乎一度以為(wei) 走進了某高科技展示會(hui) 。
透光攝影、多光譜成像、X射線熒光麵掃描成像、三維病害模型……這是故宮博物院在古畫修複前進行的非侵入分析檢測技術。正是這些現代科技手段的“問診”,探查到了大量用肉眼無法看到的“病情”,從(cong) 而使修複人員可以用最為(wei) 細致的“治療方案”對症下藥。
有了科技的加持,文物保護有如添翼,越來越多的文物得以“祛病延年”。
以數字手段活化曆史
展會(hui) 上,一位“穿戴”著若幹設備的參觀者正在翩翩起舞,而大屏幕上的古裝虛擬人物也跟著做出同樣的舞姿。這就是虛擬數字人技術。7月份,國家博物館首個(ge) 虛擬數字人“艾雯雯”通過短視頻正式和觀眾(zhong) 見麵。艾雯雯甫一亮相,就引發了文博愛好者的關(guan) 注。短視頻中,青春靚麗(li) 的艾雯雯從(cong) 校園來到國博,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走進展覽部門、藏品庫房、展廳,逐步進入工作角色。其實艾雯雯隻不過是凡拓數創虛擬數字人產(chan) 品中的代表。記者在現場看到,他們(men) 中間還有英俊瀟灑的虛擬博物官班固、活潑可愛的文物守護數字人凡菲菲,以及虛擬主播、AI手語翻譯官等若幹種產(chan) 品。通過麵部實時動態捕捉等技術,可以達到人工無感介入,一個(ge) 個(ge) “活生生”的數字人帶你穿越時空。
展會(hui) 現場,裸眼3D技術毫無懸念地吸引了觀眾(zhong) 。曆史上,開封城曾多次經曆黃河水患,數座開封古城被深埋地下,形成了“城摞城”“牆摞牆”“馬道摞馬道”的奇觀。山東(dong) 金東(dong) 數字創意股份有限公司設計製作的《微夢大梁門》,針對開封大梁門文化遺址,通過六麵8K高清LED屏組合,形成全沉浸虛擬環境,720度空間包裹,再現“城摞城”的奇觀。雖然展會(hui) 現場展示的隻是這個(ge) 項目的微縮版,但足以驚豔觀眾(zhong) 。
數字化賦予了文物新的活力,一段段曆史也因此在人們(men) 心中“活”了起來。
(光明日報鄭州9月1日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