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為青年人才提供足夠的“試飛”天空
光明日報記者 常河 丁一鳴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愛華
“嫦娥”攬月,“墨子”升空,“天問”探火,“悟空”獲取宇宙射線能譜精細結構,“祖衝(chong) 之二號”“九章二號”量子計算原型機研製成功……近年來,在科技創新前沿的諸多“製高點”上,寫(xie) 滿了中國科大人的名字。
他們(men) 中,既有海外留學歸來的赤子,也有本土高校成長的精英;既有領跑世界的著名中科院院士,也有開始嶄露頭角的青年才俊。
“多年來,中國科大矢誌不渝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圍繞‘潛心立德樹人、執著攻關(guan) 創新’兩(liang) 大核心任務,全方位培養(yang) 、引進、用好人才,精準推進人才工作,不斷澎湃出原始創新的動能,逐漸構築起科技人才的高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舒歌群表示。
32歲出任“墨子號”首席科學家助理
有研究表明,自然科學家創新的最佳年齡是25歲到45歲。對青年人才委以重任,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唱主角”,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很普遍。
據統計,截至今年8月,中國科大擁有各類國家級高層次人才596人,在2840人的教師隊伍中,45歲及以下青年教師占比高達74%。
2012年年初,陳宇翱追隨導師潘建偉(wei) ,回到母校中國科大,開啟量子科技築夢之路。此後的10年間,這支量子“夢之隊”在潘建偉(wei) 的帶領下,實現從(cong) 跟跑到領跑,向世界彰顯了量子科技的中國力量。
2013年,32歲的陳宇翱出任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助理,全心投入到“墨子號”的研究工作中。2016年8月16日,“墨子號”成功發射升空,開啟星際首航。2017年,陳宇翱作為(wei) 項目負責人,與(yu) 同事一起承擔的國家發改委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工程正式開通並交付使用。當前,由“墨子號”和“量子京滬幹線”構建的天地一體(ti) 化量子保密通信與(yu) 科學實驗體(ti) 係,實現了目前世界上空間尺度最大、規模最大的星地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人才是自主創新的關(guan) 鍵,青年人才更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中國科大校長助理、人力資源部部長鄧建鬆說。
多年來,中國科大緊密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基礎研究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的需要,通過探索設立青年創新重點基金、創新團隊培育基金、原創探索類基金項目、“揭榜掛帥”項目等,支持年輕人才“甩開膀子”大膽創新。
2020年,國家提出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兩(liang) 年後,中國科大碳中和研究院成立。在研究院支持下,85後教授徐集賢承擔了“揭榜掛帥”攻關(guan) 項目“下一代晶矽疊層太陽能電池技術的開發”。“科大鼓勵年輕人‘揭榜掛帥’,‘揭榜’的榜單來源於(yu) 產(chan) 業(ye) 運行、企業(ye) 發展中的真問題、真需求。”學校在方向引導上給予的精準幫助,在團隊建設中提供的資金支持,讓徐集賢感受頗深。
就在不久前,徐集賢團隊在鈣鈦礦光伏研究方麵的成果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成為(wei) “下一代晶矽-鈣鈦礦疊層電池”持續探索下的最新成果。
兼顧“推出去”與(yu) “引進來”
如何為(wei) “好苗”持續輸入養(yang) 分,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從(cong) 學生時代起,王奉超就致力於(yu) “固液界麵納米力學和限域傳(chuan) 質”的研究。2012年,從(cong) 中科院力學所博士畢業(ye) 後,他回到母校中國科大從(cong) 事博士後研究並留校工作。
科學研究需要廣闊的視野和前沿的站位。王奉超分別於(yu) 2016年、2017年前往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做訪問學者。兩(liang) 次訪學經曆,讓王奉超大大拓展了研究視野,激發了科研靈感和創新動力,同時也進一步加強了與(yu) 國際一流科研團隊的合作。
積累與(yu) 合作迎來了收獲。王奉超團隊與(yu)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麵取得了重要進展,該成果於(yu) 2020年年底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王奉超認為(wei) :“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yu) 中國科大‘青年骨幹教師出國研修計劃’。”
為(wei) 促進青年教師與(yu) 世界頂尖學術團隊的合作,中國科大兼顧“推出去”與(yu) “引進來”:實施“青年骨幹教師出國研修計劃”,多渠道選派優(you) 秀青年人才去國外高水平大學或研究機構研修;建立“國際訪問教授”計劃,引進國際知名學者短期交流訪問,加強與(yu) 校內(nei) 青年教師的科研合作。
人才培養(yang) 不僅(jin) 需要學術上的硬件支持,也需要環境上的軟件支撐。前段時間,王奉超報名參加了由中國科大黨(dang) 委教師工作部、人力資源部共同舉(ju) 辦的“眾(zhong) 言沙龍”活動。
作為(wei) 中國科大推進人才培養(yang) 的創新舉(ju) 措之一,活動現場,學校領導和學術大咖們(men) 分享經驗、展示成果,與(yu) 青年教師們(men) 進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
人才服務的“科大速度”
在剛回國的兩(liang) 年多時間裏,曾傑就感受到了“科大速度”。
回國之初,由於(yu) 自己的實驗室還在裝修,曾傑向學校申請了臨(lin) 時性科研用房,學校根據現有的閑置空間在一周內(nei) 便做出了安排,問題迎刃而解。當時,配套的科研經費還未劃撥到位,曾傑正在搭建的“費托反應催化平台”急需經費,學校靈活的借款程序讓經費很快有了著落。正當曾傑為(wei) 如何給新成立的課題組招生犯愁的時候,學校相關(guan) 部門立即幫助曾傑與(yu) 各學院班主任取得聯係,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講座與(yu) 交流活動,吸引到一大批優(you) 秀本科生的加入。
前段時間,曾傑的實驗室由於(yu) 科研需求要采購大型耗電設備,可實驗室不能滿足電力需求,曾傑找到學校相關(guan) 部門。兩(liang) 天內(nei) ,學校就對實驗室進行了電力改造,問題得以解決(jue) 。
“沒有學校在空間、經費、招生、後勤保障上的全力支持,我和團隊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多年來,曾傑帶領團隊重點攻關(guan) 二氧化碳催化轉化這一能源與(yu) 環境領域的世界難題,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單中心近鄰原子協同催化”的新機製,通過高效催化劑將二氧化碳轉化成為(wei) 甲醇,找到了一條區域能源產(chan) 業(ye) 綠色發展的新模式。此外,曾傑團隊還開發出獨特的固態電解質反應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辟出“二氧化碳電解耦合合成生物學”製備食品分子新途徑,將二氧化碳轉化為(wei) 葡萄糖、脂肪酸等食品分子,開啟可再生電力驅動農(nong) 業(ye) 革命的可能性。
老師們(men) 安心“沉下去”,創新指數才能“提上來”。為(wei) 打通人才服務的“最後一公裏”,中國科大堅持不定期召開人才工作協調會(hui) 議,及時解決(jue) 人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我們(men) 對科研人員沒有死板的考核指標,而是以學術交流會(hui) 的形式,進行3至5年的階段性工作匯報。中國科大始終注重自由、寬鬆的學術氛圍,充分尊重科技創新和人才成長規律,努力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院士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