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彪:在情理法之間找到最大公約數
【人民滿意的公務員】
光明日報記者 羅旭
“您好!這裏是‘彪哥熱線’,您有什麽(me) 事兒(er) 需要幫忙?請講!”
“有事兒(er) 找‘彪哥’。”在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彪哥熱線”可謂家喻戶曉。群眾(zhong) 口口相傳(chuan) 的,不僅(jin) 是一個(ge) 電話號碼,更是一份對法律的信任、對基層公務員群體(ti) 的依賴。
“彪哥”,是一名政法老兵。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阜新縣司法局四級調研員張彪,自1984年從(cong) 部隊複員分配到阜新縣司法局後,一直紮根司法一線,用真情為(wei) 百姓辦實事、解難題。
38年如一日,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ju) 。張彪每天麵對的問題瑣碎但不簡單,而且大多千頭萬(wan) 緒、錯綜複雜。
——某村有200多畝(mu) 林地,被村委會(hui) 以17萬(wan) 元承包給一個(ge) 外地人。但很多村民認為(wei) ,本村林地理應包給本村人,並想出一些“歪道道”阻止承包人培育林地。承包人沒辦法,就要求村委會(hui) 退還承包款,可村委會(hui) 早把這筆錢支配完了。三方吵得不可開交,找到“彪哥”尋求司法援助。張彪給出了辦法:既然村裏沒錢退還承包款,那就趕緊把土地分配給村民,然後用村民交上來的承包款補償(chang) 給承包人。順著這個(ge) 思路,問題很快得到解決(jue) 。
——某鎮一個(ge)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因為(wei) 阻止濫挖濫采河砂,被不法分子打傷(shang) ,經搶救無效身亡。罪犯被抓起來後,民事賠償(chang) 遲遲得不到落實,張彪協助法院一起做工作,最終使家屬得到了比較合理的賠償(chang) 。
“處理老百姓的緊要事、煩心事、難纏事,有些過程確實叫人頭疼不已。”張彪坦言,“有的人啥話都敢說,啥事都敢做。”腦筋活絡、不辭辛勞的他,總能找到辦法,化解劍拔弩張的僵局、彌合人間冷暖的傷(shang) 口、減少民事訴訟的糾纏。
“彪哥”,是一個(ge) 團隊。成立於(yu) 2012年12月24日的“張彪法律誌願服務團隊”,已發展為(wei) 一支由阜新全市範圍內(nei) 的律師、法律服務工作者組成的誌願服務團隊。團隊廣泛開展法律服務、人民調解、法律援助等誌願服務,先後排查化解矛盾糾紛30000多件,辦理法律援助案件28000多件,成為(wei) 當地的金字招牌。如今,團隊成員已有2387人,共同把法律服務送到炕頭、田間,樹立起阜新政法的一麵閃亮旗幟。
“彪哥”,是一個(ge) 品牌。“人人學‘彪哥’,人人做‘彪哥’,人人是‘彪哥’。”這是阜新政法戰線的響亮口號。張彪常說:“一個(ge) 人渾身是鐵,能打幾顆釘?”為(wei) 了讓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幫助更多百姓,他向社會(hui) 公開自己的手機號碼,逐漸成為(wei) “彪哥熱線”;他走進廣播電台直播間,主持《彪哥說案例》欄目,通過電波播撒法治理念的種子;他與(yu) 奧運冠軍(jun) 楊秀麗(li) 聯合拍攝公益廣告,讓法律援助服務走進千家萬(wan) 戶。年複一年,張彪帶領團隊沉下心、俯下身、紮下根,誠心誠意鑄造司法為(wei) 民的“彪哥”品牌。2015年,全國首例公益性法律服務商標——“彪哥”商標成功注冊(ce) 。
頭頂國徽,肩擔正義(yi) 。黨(dang) 和人民的殷殷期盼,是張彪不竭的動力來源。“老百姓來找咱們(men) ,咱們(men) 能辦的絕不能推脫。”他常對隊友們(men) 說,“咱們(men) 搞司法調解,就是要在情、理、法之間找到最大公約數,讓法律和道德的底線煥發人性的光輝。”
“堅守法律尺度,尋求人性溫暖”,是張彪不變的為(wei) 民情懷。憑借多年的工作實踐,他總結出這樣四句話:情在前,理在先,法律約束在後邊;勤講今,多比古,打開心結最關(guan) 鍵;看事態,謀進展,有根有據多調研;化矛盾,解疑難,最終把案辦圓滿。
“讓黨(dang) 放心,讓人民滿意”,是張彪堅守的宗旨信念。“群眾(zhong) 隻希望說話有人聽,遇事有人管,冤屈有處伸。”他說,“在我看來,老百姓要求不高。我們(men) 必須練好調解的本事、援助的功夫,架牢群眾(zhong) 的連心橋,當好政府的解壓閥,讓每一條河流都平靜,讓每一個(ge) 村莊都安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