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即墨:一張人才地圖串起千億產業鏈
光明日報記者 劉豔傑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飛傳(chuan)
“找到了上海交大的陳教授團隊,我們(men) 心裏就有底了,沒想到‘人才地圖’這麽(me) 好用!”張世陽高興(xing) 得合不攏嘴,忍不住講述起尋找技術團隊的曲折經曆。
原來,汽車二氧化碳製冷管路設計一直被國外壟斷,這也是汽車管路零部件生產(chan) 商青島卡福萊汽車配件有限公司亟待解決(jue) 的難題,身為(wei) 公司技術總監的張世陽更是壓力不小,苦苦研究也沒有找到出路。沒承想,通過使用汽車產(chan) 業(ye) 人才地圖,他很快檢索到了一些國內(nei) 技術團隊,經過學術排名與(yu) 相關(guan) 性驗證後,最終,上海交大陳江平教授團隊的出現讓張世陽信心倍增。
張世陽提到的“汽車產(chan) 業(ye) 人才地圖”,是青島市即墨區為(wei) 強化產(chan) 才融合發展,打造更具影響力、競爭(zheng) 力的營商環境而建設的科技服務平台。近幾年來,即墨區已經形成了以4個(ge) 整車項目為(wei) 龍頭、400多個(ge) 產(chan) 業(ye) 鏈項目為(wei) 配套的汽車產(chan) 業(ye) 集群,正在加快向年產(chan) 100萬(wan) 輛整車、傳(chuan) 統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chan) 值雙千億(yi) 目標邁進。
“隨著產(chan) 業(ye) 不斷擴容,我們(men) 在入企走訪的時候了解到,很多汽車企業(ye) 都存在人才渠道不暢通、技術匹配度不高等實際困難,一定程度上製約了產(chan) 業(ye) 鏈做大做強。”即墨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馮(feng) 偉(wei) 告訴記者,為(wei) 幫助企業(ye) 解決(jue) 實際困難,促進人才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深度銜接融合,打造“汽車產(chan) 業(ye) 人才地圖”的計劃提上日程。
經過半年多的籌備建設,“青島汽車產(chan) 業(ye) 人才地圖”正式上線。平台引入了國家工程技術圖書(shu) 館、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共享服務平台,還整合了國內(nei) 外院士、國家級領軍(jun) 人才等汽車專(zhuan) 家資源,構建了覆蓋全國的10萬(wan) 人汽車行業(ye) 人才智庫。同時,圍繞汽車產(chan) 業(ye) 鏈全景圖,平台還對產(chan) 業(ye) 上下遊、關(guan) 聯關(guan) 係、細分領域、學科交叉進行了分解,形成了完善的汽車產(chan) 業(ye) 知識圖譜。
為(wei) 更方便企業(ye) 使用,政府為(wei) 落戶的興(xing) 海汽車、卡福萊汽配等200餘(yu) 家企業(ye) 分配了專(zhuan) 屬賬號,每家企業(ye) 可隨時登錄地圖進行人才數據信息查詢,通過產(chan) 業(ye) 、人才地圖的雙重“導航”,推動供需資源有效對接。
前不久,青島興(xing) 海汽車零部件公司就享受到了人才地圖帶來的“福利”。該公司商務部部長孫琳傑介紹,受研發水平製約,他們(men) 在連續纖維環氧樹脂成型工藝(PCM)項目的技術攻關(guan) 中遇到了瓶頸,通過產(chan) 業(ye) 人才地圖的“牽線搭橋”,企業(ye) 成功匹配到複旦大學新材料領域專(zhuan) 家董安鋼教授並順利簽約,目前已達成產(chan) 學研進一步深化的合作意向。
據悉,自“青島汽車產(chan) 業(ye) 人才地圖”上線運行以來,已為(wei) 130多家企業(ye) 提供了匹配服務,舉(ju) 辦技術對接活動12場,實現產(chan) 值效益提升1.5億(yi) 元。馮(feng) 偉(wei) 表示,人才地圖不僅(jin) 串起了一條千億(yi) 級產(chan) 業(ye) 鏈,更實現了人才靶向引進、技術精準匹配、產(chan) 才高效融合,為(wei) 服務企業(ye) 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創新路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