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灰產利用未成年人退款機製,關鍵在把好打賞入口關
作者:王鍾的
今年5月發布的《關(guan) 於(yu) 規範網絡直播打賞 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的意見》,明確禁止未成年人參與(yu) 直播打賞。相關(guan) 法律規定,未成年人打賞行為(wei) 不具有民事法律行為(wei) 效力,應該退還。然而,據媒體(ti) 報道,一些人瞅準了平台的未成年人打賞退款機製,他們(men) 有的偽(wei) 裝成未成年人發起惡意退款,再把主播送出的禮物轉手賣出牟利;有的表麵上提供協助未成年人退款,暗地裏卻以“資料費”“預付款”等借口騙取錢財。
為(wei) 什麽(me) 實際打賞的是成年人,後期卻能以未成年人的名義(yi) 退款?據報道,有網絡主播表示,在直播間送禮不需要實名認證,隻要向賬戶充值就可以,在申請未成年人退款之前,再進行實名認證。顯而易見,類似偽(wei) 裝未成年人套取福利的做法,利用了平台的機製漏洞,卻給主播權益造成傷(shang) 害,涉嫌構成欺詐。
目前,如果是未成年人申請平台退款,需要提供打賞者確實是未成年人的證據。有人便做起了“協助”未成年人退款的生意,他們(men) 聲稱可以幫助退款,卻收取服務費用,甚至收了錢以後消失不見,讓用戶蒙受財產(chan) 損失。在所謂“協助退款”的過程中,還隱藏著個(ge) 人信息泄露等風險。與(yu) 此同時,相關(guan) 灰色產(chan) 業(ye) 激增,使得多方權益遭到侵害。
因未成年人退款機製而形成灰色產(chan) 業(ye) ,歸根結底還是未成年人打賞依然普遍存在。如果不把好入口關(guan) ,未成年人可以輕而易舉(ju) 地完成打賞,即便提供了退款途徑,但仍然難以避免別有用心者借此牟利乃至詐騙。長此以往,網絡直播平台的生態遭到汙染,本在激勵自媒體(ti) 創作者製作優(you) 秀內(nei) 容作品的打賞機製也遭受衝(chong) 擊。
隻有嚴(yan) 把打賞的入口關(guan) ,而不是把希望寄托於(yu) 事後退款,才能掃清灰色產(chan) 業(ye) ,也防止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受到危害。比如,平台應將實名認證環節前置,對所有打賞用戶提出認證要求。與(yu) 此同時,明確未成年人申請退款的規則與(yu) 程序,該簡化的就簡化,該堅持的就堅持,讓普通用戶能夠很方便地發起退款,避免退款機製的模棱兩(liang) 可。
當然,完善直播平台未成年人退款機製,也不是單方麵地弱化用戶責任。未成年人沒有經濟收入,打賞資金來源大多是作為(wei) 監護人的家長。在某種意義(yi) 上說,當未成年人打賞行為(wei) 發生,平台固然有退款責任,但家長也有疏於(yu) 管理的家庭教育責任。因此,家長在依法依規申請退款的同時,也應當接受相應的警示,比如,平台可以要求家長提供與(yu) 打賞未成年人關(guan) 係的身份證明,並以溫馨提醒的方式告訴家長加強管理子女上網行為(wei) 。通過這種方式,也能減少偽(wei) 造未成年人身份發起退款,從(cong) 根源上減少未成年人打賞行為(wei) 的發生。
不管是成年用戶還是未成年用戶,都要遵循統一的平台規則,更要遵守有關(guan) 法律法規。如果有未成年人明明知道不應該打賞,卻為(wei) 了得到主播提供的小禮品而故意打賞,隨後又申請退款而不退回禮物,這種行為(wei) 不僅(jin) 留下了道德的汙點,更違反了法律。青少年的成長理應清清白白,廣大未成年人用戶在使用互聯網時,也要注意“係好第一粒扣子”,讓自己的行為(wei) 經得起法律與(yu) 道德的檢視。(王鍾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