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關注科技創新中的巾幗力量
【新聞隨筆】
作者:王丹
日前,2022浦江創新論壇在上海圓滿舉(ju) 行。引人關(guan) 注的是,浦江創新論壇創立15年來,首次迎來了女性論壇——女科學家峰會(hui) ,為(wei) 女科技工作者交流思想提供了重要舞台。在此次以“綠色發展她力量”為(wei) 主題的峰會(hui) 上,海內(nei) 外優(you) 秀女性科技人才共話全球創新發展,為(wei) 該項議題注入澎湃“她”力量。
在重要國際交流舞台上,女性專(zhuan) 門論壇從(cong) 無到有,看似是小事,但釋放出的信號和由此產(chan) 生的漣漪效應一定不小。女性專(zhuan) 門論壇的開辟,是對尊重科技創新巾幗力量這種社會(hui) 共識的一種外在呈現。而後者的形成,既離不開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孜孜以求和卓越貢獻,也有賴於(yu) 國家層麵多年來構築的友好型製度環境,積極引導扶持更多女性科技工作者順利進入並勇攀科學探索高峰,促進和保障她們(men) 的職業(ye) 發展。
盤點過去10多年的女性科技人才政策,最為(wei) 顯著的變化之一就是從(cong) 過去傾(qing) 向於(yu) 性別中立的立場調整為(wei) 積極的差異化政策。值得重申的是,忽視性別差異的平等並不是真正的平等。同樣,為(wei) 了追求平等而一味進行簡單的政策傾(qing) 斜也不足取。此兩(liang) 種都無益於(yu) 女科技工作者的培養(yang) 和成長。
早在2010年,中國青年科技獎申報中女性候選人的年齡條件就由“不超過40周歲”放寬至“不超過45周歲”;2011年,國家層麵發布的相關(guan) 文件中,對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女性科技人才增長的比例、女性生育後回歸科研項目等都作出了新的調整規定;2021年,科技部、全國婦聯等13個(ge) 部門和單位印發文件,提出包括支持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科研工作等6方麵共16條政策舉(ju) 措,以破解女性科技人才職業(ye) 發展中的難點堵點,一時引發輿論稱讚和熱議。
這一係列政策及相關(guan) 行動,引導社會(hui) 尤其是科學共同體(ti) 正視男女在科技領域中的社會(hui) 及生理差別,進而正視並調整科技工作者職業(ye) 發展的整體(ti) 環境。可喜的是,多項研究證實,經此調整,我國女性科技人才的工作潛能被更多發掘,她們(men) 的科研貢獻得到更多的認可和體(ti) 現,她們(men) 的職業(ye) 上升空間也不斷得以拓展。據中國科協最新統計數據,我國女性科技人員總量已接近4000萬(wan) 人,且增速超過男性,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半邊天”。
女性科技人員數量的增長令人振奮,同時也有待解的問題存在,如女性科技工作者在科研領域高端缺位的問題。此外,青年女科技人才中斷、中年科技人才發展停滯等問題同樣值得關(guan) 注。
不論是科學共同體(ti) 的可持續發展,還是一國創新力量的集聚,都需要進一步釋放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人力資本價(jia) 值和創造活力。這當然需要進一步關(guan) 注女性科技工作者積累學術資本、平衡科研與(yu) 家庭等具有普遍性的挑戰,盡量減少非科學因素對其職業(ye) 生涯的幹擾甚至中斷。同時,也有必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化相關(guan) 政策的顆粒度,在更為(wei) 具體(ti) 的學科等場景內(nei) 為(wei) 該群體(ti) 提供必要的引導和扶持。
除了關(guan) 注女科技工作者的存量群體(ti) 外,未來潛在的增量群體(ti) 同樣應該是政策關(guan) 注的重點。女科技工作者的成長道路上有很多的障礙需要跨越,有的是容易識破的“女孩不適合學理科”等社會(hui) 偏見,更多的是隱形的管理製度與(yu) 歧視等。唯有清除這些障礙,涵養(yang) 推動女性參與(yu) 科學創造的社會(hui) 文化氛圍,才能引導更多女性走進這一領域。而這,需要我們(men) 綿綿用力、久久為(wei) 功,方能真正讓科技創新中的巾幗力量壯大、豐(feng) 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