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邊緣,崛起一座城(我與一座城)
飛機滑翔起飛,離開腳下的塔克拉瑪幹沙漠,飛越遠方的皚皚雪山,飛上萬(wan) 米深藍的高空……
參加了阿拉爾塔裏木機場首航儀(yi) 式的我,想到從(cong) 此不需要再跑到幾百裏之外換乘,就可以直接飛去向往的地方,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我1991年9月參加工作。那時候,正好趕上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農(nong) 場招工,了解了阿拉爾的光榮曆史後,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它。
阿拉爾位於(yu) 新疆阿克蘇地區境內(nei) ,是開墾南泥灣的三五九旅老部隊開發建設的,緊隨其後的還有來自湖南、山東(dong) 的戰士和河南、湖北的支邊青年。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近五萬(wan) 名上海知青齊唱《送你一束沙棗花》離開家鄉(xiang) ,豪情滿懷地投身到了建設邊疆的時代大潮中。
記得剛到阿拉爾報到時,我坐在中巴車上,就像一葉小舟顛簸在大海裏,五髒六腑都快要被拋出來。當時的阿拉爾,還是南疆一個(ge) 偏遠小鎮,隻有一條坑坑窪窪的石子路可以進出。在報到的路上,開車的師傅告訴我,與(yu) 阿拉爾剛開發時比,這裏的路已經好了很多。
剛開發時,阿拉爾通向外界隻有一條泥土路。每年春天一化凍,地勢較低的路麵就變成了爛泥窪。為(wei) 了通行,隻好把紅柳枝、稻草等,一層一層地墊進路麵爛泥裏。到了夏天,那些被墊高的路麵,在車輪的摩擦下,就會(hui) 出現“公路失火”的奇特現象。那個(ge) 時候,往返塔裏木河兩(liang) 岸隻能靠擺渡。塔裏木河素有“無韁野馬”之稱,七八月間河水湍急,在塔裏木河上架起一座橋,成了那個(ge) 時代人們(men) 最奢侈的期盼。直到我參加工作後,塔裏木河上才終於(yu) 架起了簡易的“塔河一橋”。
一頭紮進阿拉爾後,整天為(wei) 上班忙得不亦樂(le) 乎,日子過得也算安逸,倒沒感覺到出行有什麽(me) 問題。1995年春節,我拖家帶口回鄉(xiang) 探親(qin) ,要先坐幾個(ge) 小時的汽車,顛到幾百裏之外的另一座城市,才能換乘火車或飛機。如此,時間都浪費在了路上不說,人和行李來回倒騰,那真叫一個(ge) 麻煩。回到老家後,看見高速公路密如織網,高鐵車站人潮湧動,航空線路縱橫交錯,我才真正意識到阿拉爾的出行何其艱難。從(cong) 那時起,我心裏開始期盼,什麽(me) 時候在阿拉爾可以輕鬆自如地選乘交通工具出行?
阿拉爾雖然地處偏遠,但一樣在國家的快速發展中奮力疾進。從(cong) 2002年建市到如今,阿拉爾的發展不斷提速。以交通為(wei) 例,先在塔裏木河上建起了“塔河二橋”和“塔河三橋”,後來又新落成了斜拉索的“塔河四橋”。以阿拉爾為(wei) 中心,建成了通往喀什、和田、阿克蘇、伊寧等城市的六條高等級公路。
這期間,我因工作需要,經常出差到內(nei) 地。此時的阿拉爾,盡管出行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每次出差,我仍然要先坐幾個(ge) 小時的汽車,然後在幾百裏之外的另一座城市換乘交通工具。曾有一位投資商,本來答應好的來阿拉爾投資,但下了飛機後,聽說還有幾個(ge) 小時的車程,當即掉頭就走,隻拋下一句話:“阿拉爾什麽(me) 時候有鐵路和機場了,我再去投資!”這件事之後,市裏決(jue) 定,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阿拉爾的鐵路、機場建起來。可以想見,阿拉爾人當時對鐵路、機場的建成,是多麽(me) 渴盼!
隨著“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的提速和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的向南發展,阿拉爾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我見證了阿拉爾的快速發展,見證了這座軍(jun) 墾新城的崛起。
如今,走進阿拉爾,到處柳蔭環繞、鳥語花香、樓宇錯落。綠樹掩映之下,整個(ge) 城市的建築選用“紅柳紅”頂色和“沙漠黃”牆體(ti) 作為(wei) 總基調,營造出漢唐古韻風格,也展現著兵團人的環境適應力和不屈不撓的生命力。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阿拉爾市文化館、公共體(ti) 育中心等標誌性建築陸續落成。城市書(shu) 房、影院、茶吧應有盡有,市民的文化生活豐(feng) 富多彩。阿拉爾還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示範區,塔克拉瑪幹·三五九旅文化旅遊區也被評為(wei) 國家5A級景區。阿拉爾成為(wei) 沙漠邊緣一座宜居、宜業(ye) 、宜遊的城市。
今年6月,繼鐵路通車之後,阿拉爾塔裏木機場也正式通航。如今,選乘心儀(yi) 的交通工具出行,對我來說已不再是夢。相信隨著城市的建設與(yu) 交通的發展,阿拉爾的未來一定更加美好。霍玉東(dong)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