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為了首都有更多的藍天(奮鬥者正青春)

發布時間:2022-09-08 09:29: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鑽研突破多個(ge) 技術難題——

  為(wei) 了首都有更多的藍天(奮鬥者正青春)

  本報記者 寇江澤

  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主樓裏,懸掛著一幅特殊的日曆圖,濃縮了北京2013年以來每一天的PM2.5(細顆粒物)濃度情況。

  “顏色越深越紅,表明空氣質量越差;顏色越淺越綠,表明空氣質量越好。”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說,通過這幅日曆圖能明顯看出,北京空氣質量越來越好了,藍天白雲(yun) 多了,“氣質”持續提升。

  繼去年首次全麵達標後,今年以來北京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上半年北京PM2.5平均濃度降至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4%,藍天保衛戰交出優(you) 異答卷。劉保獻和同事們(men) 充分發揮“哨兵”的作用,為(wei) 北京大氣汙染治理、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科技支撐和決(jue) 策參考。

  憑著一股韌勁練就過硬本領

  要成為(wei) 一名優(you) 秀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者,必須具備一身過硬的監測技術。2008年,25歲的劉保獻從(cong) 北京化工大學畢業(ye) ,來到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為(wei) 了盡快掌握相應技能,他埋頭苦練。

  白天,完成業(ye) 務工作之餘(yu) ,劉保獻孜孜不倦地鍛煉“穩準精”的操作手法,在實驗室經常一個(ge) 動作一練就是一天;晚上,他翻看、學習(xi) 各種環境監測類書(shu) 籍,補充理論知識。憑著這股韌勁,在一年後的北京市環境監測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大比武中,劉保獻勇奪冠軍(jun) 。

  2013年,我國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將PM2.5納入監測範圍。當時,國內(nei) PM2.5源解析相關(guan) 領域尚為(wei) 空白。

  劉保獻主動擔當,帶領團隊承擔起這個(ge) 艱巨的任務。“PM2.5的成分到底是什麽(me) ,用什麽(me) 儀(yi) 器來采集。國外的經驗很難照搬,一切都要從(cong) 頭開始。”劉保獻說。

  研究初期,劉保獻和團隊借鑒PM10(可吸入顆粒物)源解析技術體(ti) 係研究方案,但PM2.5、PM10兩(liang) 者汙染特征差異很大,采樣器內(nei) 的濾膜被堵住,樣品采集失敗。一個(ge) 個(ge) 問題紛至遝來,研究一度陷入困局。

  “我們(men) 低估了PM2.5源解析的難度。”劉保獻扛起責任,帶領團隊繼續研究。從(cong) 2012年初到2013年底,近兩(liang) 年的時間裏,他們(men) 在市區、郊區、工業(ye) 區、道路等地方收集汙染物,放置、采集上萬(wan) 張濾膜,剖析汙染物組分,開展化學分析和模型計算,做了大量工作後,突破了多個(ge) 技術難題,最終研究出PM2.5中200餘(yu) 種化合物的監測方法。

  2014年,北京首次發布PM2.5源解析研究結果,成為(wei) 全國第一個(ge) 發布PM2.5源解析報告的城市。

  帶隊建設高密度空氣質量監測網絡

  大氣汙染治理逐步轉向精細化,對監測網絡提出更高的要求。

  2012年以前,北京的空氣質量自動監測體(ti) 係采用傳(chuan) 統技術建立,隻有30多個(ge) 點位用於(yu) 評價(jia) 城市空氣質量,很難支撐精細化管理的需要,特別是難以覆蓋到街道、鄉(xiang) 鎮等管理“末梢”,執法隊員隻能滿街轉著查汙染。

  “采用傳(chuan) 統技術,把網絡鋪開到全市300多個(ge) 街道、鄉(xiang) 鎮,占地麵積大,還需要投入巨大資金,不切實際。”劉保獻認為(wei) 。

  劉保獻和同事們(men) 想到,利用小型、智能、成本相對較低的傳(chuan) 感器監測終端,作為(wei) 原有自動監測體(ti) 係的重要補充和延伸,“由人工轉智能,通過認知計算和物聯網技術實現高密度監測。”

  最大的挑戰是數據質量問題。“研發要做場景測試,氣象條件越惡劣越好。”劉保獻說。

  一天淩晨突降暴雨,天氣惡劣,但在劉保獻眼裏,這是一次研究高濕度天氣下質控模型的好時機。他趕緊召集團隊成員,在暴雨中調試設備,梳理和總結數據,最終解決(jue) 了特殊環境下設備的質控問題,“為(wei) 藍天拚一拚,值得!”劉保獻說。

  就這樣,在日複一日的鑽研摸索中,北京首個(ge) 自主開發的高密度空氣質量監測網絡投入使用。2015年至今,劉保獻帶領團隊設置了1000多個(ge) 小型傳(chuan) 感器,覆蓋全市300多個(ge) 街道、鄉(xiang) 鎮,如同為(wei) 診斷北京大氣狀況安裝了一台高精度“CT機”。

  在高密度監測網絡提供的海量數據支撐下,劉保獻帶領團隊結合氣象、地理、汙染源等信息,建立了一套從(cong) 汙染結果追溯到汙染成因的溯源體(ti) 係。

  “通過這個(ge) 體(ti) 係,能夠精準識別出北京本地排放的高值區,把它們(men) 暴露出來,為(wei) 精準執法、靶向治汙提供了直接依據。”劉保獻表示,如今,執法隊員“一查一個(ge) 準兒(er) ”,執法效率大大提高。

  “有信心收獲越來越多的藍天”

  “監測數據是環境決(jue) 策的依據,不管麵臨(lin) 什麽(me) 情況,監測數據都不能中斷、不能出錯。”劉保獻說。

  在工作中,劉保獻始終嚴(yan) 格要求自己,以一舉(ju) 一動影響身邊的人。針對磷酸霧、揮發性有機物監測等難點項目,他不懼寒暑,一次次爬樓梯、上煙筒;不懼枯燥,一遍遍重複著實驗步驟。工作至今,劉保獻保持著10餘(yu) 年百萬(wan) 組環境監測數據“零失誤”的紀錄。

  如今,劉保獻肩負起新課題任務。2013年以來,北京已開展3輪PM2.5汙染源解析,為(wei) 汙染防治對症下藥奠定基礎。“在大氣汙染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新一輪汙染源解析將聚焦PM2.5和臭氧汙染協同治理,進一步鞏固空氣質量改善成果。”劉保獻表示,不僅(jin) 要關(guan) 注這兩(liang) 項汙染物的監測,還要更加關(guan) 注它們(men) 的前體(ti) 物——揮發性有機物。

  “當前,北京市大氣汙染治理成效還不穩固,要實現長期穩定達標,仍需堅持不懈、久久為(wei) 功。”劉保獻說,“未來,我們(men) 將深化實施‘一微克’行動,重點推動減汙降碳協同增效、PM2.5和臭氧協同控製、北京和周邊區域協同聯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men) 有信心收獲越來越多的藍天。”

  為(wei) 了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麗(li) 中國夢,劉保獻和同事們(men) 正不懈努力。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