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婚育觀念變化引發社會關注
今年以來,一些青年研究機構、高校、媒體(ti) 針對中國大學生婚育觀進行了相關(guan) 調查。結果顯示,近六成大學生希望在26-30歲時走入婚姻殿堂,但婚育的價(jia) 值基礎已經發生變化,更看重婚姻的精神情感支持功能。
中國正處於(yu) 快速社會(hui) 轉型階段,青年人的婚戀行為(wei) 及婚戀觀念變化引人關(guan) 注。大學生作為(wei) 當代青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婚育態度更是社會(hui) 關(guan) 注的重點。那麽(me) ,大學生婚育觀具體(ti) 發生了哪些變化?如何塑造青年人積極健康美好的婚育觀?記者采訪了相關(guan) 學者。
大學生未來結婚意願高於(yu) 預期
“以前我認為(wei) 兩(liang) 個(ge) 人隻要互相喜歡就可以在一起,現在我覺得談戀愛還要考慮性格、價(jia) 值觀、未來發展等因素。”山西大學大四學生小魏一直期待戀愛,但對未來的不確定讓她對婚戀更多持謹慎態度。在她看來,結婚是戀愛的主要目的,在大學畢業(ye) 、工作生活穩定後會(hui) 考慮結婚,“兩(liang) 個(ge) 相對獨立的個(ge) 體(ti) 在結合之後,能夠互相支持、互相依賴,共同麵對困難,並且一直走下去,這是我對婚姻生活的期待”。
小魏的話反映了當下很多大學生對戀愛和結婚的態度。《中國青年報》近日發布的一項麵向全國各地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57.90%受訪大學生希望在26-30歲時走入婚姻殿堂,25.97%則表示在法定年齡以上,任何年齡都可以。真心相愛(95.32%)與(yu) 經濟考量(85.97%)為(wei) 受訪者考慮是否結婚的主要因素。
今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yu) 發展研究中心網站公布的《中國大學生婚育觀報告》顯示,61%的大學生明確表示會(hui) 結婚。對於(yu) 結婚年齡,受訪者的理想結婚年齡是27.82歲,而且男生和女生對此的選擇基本相近。據介紹,報告抽樣來自30所大學,包括4所“雙一流”高校、18所普通高校、8所專(zhuan) 科學校,覆蓋了22個(ge) 省份的26個(ge) 城市,獲得有效問卷9775份,其中女性占比50.95%,平均年齡20.29歲。
“總體(ti) 而言,大學生未來的結婚意願高於(yu) 預期。”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yu) 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李婷在解讀該報告時說,大學生未來的結婚意願受多種因素影響。在促進結婚意願的因素上,大學生更看重婚姻的精神情感支持功能,同時也希望兼顧物質支持屬性。在抑製結婚意願的因素上,婚育成本以及工作家庭平衡因素對大學生結婚意願影響突出。她認為(wei) ,在堅守婚姻和生育的製度性框架下,大學生對婚育的態度依然出現了發展性的變化,開始強調戀愛、婚姻和生育基於(yu) 個(ge) 體(ti) 意義(yi) 上的價(jia) 值,如互助進步、精神寄托、情感陪伴以及對自身成長的意義(yi) 。
“當代大學生對未來的婚戀關(guan) 係較為(wei) 看重雙方是否真心相愛,也關(guan) 注經濟考量。”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心理學係教授喻豐(feng) 多年研究積極心理學。在他看來,大學生這種婚戀觀既有理想化憧憬,又基於(yu) 現實化情境,二者存在明顯衝(chong) 突。這種衝(chong) 突受網絡、影視、媒體(ti) 和一些替代經驗的影響。一方麵,大眾(zhong) 媒介、影視渲染產(chan) 生的輿論,折射出內(nei) 隱的婚戀觀影響了大學生;另一方麵,父母、朋友等出現的案例導致大學生將單個(ge) 例子而非社會(hui) 整體(ti) 作為(wei) 自身戀愛觀的主要來源。“在心理學上,信念一旦產(chan) 生就很難改變,因為(wei) 我們(men) 隻會(hui) 去找證實它的原因,而常常忽略反對它的原因。”
生育是未來理想人生一部分
作為(wei) 未來10餘(yu) 年婚育行為(wei) 的主體(ti) ,大學生的生育意願如何呢?
總的來看,生育仍然是絕大部分大學生未來理想人生的一部分。根據中國人民大學的《中國大學生婚育觀報告》,大學生的平均理想子女數為(wei) 1.86個(ge) ,超過80%的大學生偏好兩(liang) 個(ge) 子女;大學生仍然將婚姻視為(wei) 生養(yang) 子女的必要條件。對於(yu) 生育的意義(yi) ,大學生更加在意養(yang) 育子女對自身的意義(yi) 感和情感價(jia) 值,而把傳(chuan) 統的子女作為(wei) 個(ge) 人晚年生活的保障性功能排在了最後。《中國青年報》的調查也顯示,37.58%受訪大學生未來希望生育一個(ge) 孩子,34.03%計劃生育兩(liang) 個(ge) 。此外,74.03%認為(wei) 孩子是愛情的結晶,67.74%表示孩子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大學生的認知中,未來婚姻與(yu) 生育的綁定關(guan) 係依然緊密,大學生的婚育觀並未發生轉型性變革。”李婷同時認為(wei) ,生育對大學生來說還是一件相對遙遠的事情,其想法很可能會(hui) 隨著未來工作生活而不斷變化。
即將從(cong) 北京一所高校碩士畢業(ye) 的陳同學說,“結婚”和“生育”在自己未來的5年規劃之中。他希望和女朋友在同一座城市工作、定居,然後結婚、生育。他覺得戀愛可以偏感性,但婚姻和生育應該理性看待,“雙方結婚之後,應該就生孩子個(ge) 數、撫育等進行坦承溝通、相互尊重,因為(wei) 這會(hui) 牽扯家庭和諧、開支等問題”。
大學生對未來婚姻和生育問題的理性態度,很大程度上源於(yu) 對目前生育阻礙因素的感知。相關(guan) 調查顯示,居住環境所代表的住房成本、社會(hui) 環境代表的工作和教育壓力、養(yang) 育成本,成為(wei) 大學生心目中影響較大的未來生育阻礙因素。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骨幹專(zhuan) 家周宇香認為(wei) ,多數大學生步入社會(hui) 後是渴望擁有婚姻家庭和孩子的。隻是在這個(ge) 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也就是常說的“婚育難”。而因為(wei) 一些主客觀條件限製,沒有辦法尋覓到合適配偶。這源於(yu) 他們(men) 希望找到“三觀”相符、性格相近的伴侶(lv) ,以確保在以後的生活中有一致的家庭觀念和育兒(er) 觀念。比如對於(yu) 生育孩子數量問題,就源於(yu) 認為(wei) 育兒(er) 成本較高和對育兒(er) 質量的重視。
加強尊重婚育的引導與(yu) 教育
大學生的婚育觀念正在發生變化,一方麵這種變化是溫和而漸進的,另一方麵也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塑造當代青年積極健康美好的婚育觀的緊迫性。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在下一階段,婚育結果的變化趨勢將取決(jue) 於(yu) 公共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能緩解個(ge) 體(ti) 在婚育成本與(yu) 個(ge) 體(ti) 發展上的壓力。
相關(guan) 支持政策正在不斷強化。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7部門近日發布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將婚嫁、生育、養(yang) 育、教育一體(ti) 考慮,完善和落實財政、稅收、保險、教育、住房、就業(ye) 等積極生育支持措施。意見還提出,倡導尊重生育的社會(hui) 價(jia) 值、尊重父母、兒(er) 童優(you) 先、夫妻共擔育兒(er) 責任;推進婚俗改革和移風易俗,破除婚嫁大操大辦、高價(jia) 彩禮等陳規陋習(xi) ,倡導積極婚育觀念。
“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也會(hui) 很關(guan) 心愛情”“這是對愛情的渴望”……去年底,喻豐(feng) 在武漢大學進行了一場名為(wei) “戀愛心理學”的講座,當時的場景在網絡上引發熱議。畫麵中,不少學生在教室外踮起腳尖、趴在窗口認真聽講。
喻豐(feng) 認為(wei) ,從(cong) 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很多高福利國家結婚率、生育率依然不高,這似乎是一個(ge) 現代化困境。破解困境的途徑之一是塑造一種更健康理性的婚育文化價(jia) 值觀。作為(wei) 高校老師,需要時刻了解大學生婚育觀念變化以及背後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做年輕人的教育引導工作。他建議開展更多情感教育,讓大學生了解戀愛、婚姻與(yu) 生育之間的關(guan) 係,防止不良的社會(hui) 輿論對年輕人造成“脫敏”現象。
小魏同學對此十分認同。她認為(wei) 現在一些戀愛綜藝、社會(hui) 新聞關(guan) 於(yu) 婚育的內(nei) 容呈現過於(yu) 商業(ye) 化、娛樂(le) 化、極端化,“看完之後讓人更不想談戀愛、結婚生孩子了”。
“應該在全社會(hui) 重塑一種積極健康美好的婚育文化氛圍,加強尊重婚姻、尊重生育、尊重家庭的引導與(yu) 教育。”周宇香建議,從(cong) 生命曆程全周期的角度,在學校教育中增加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的引導,增強青少年對於(yu) 生命曆程各個(ge) 階段婚育知識的了解,普及相關(guan) 法律知識,倡導兩(liang) 性交友過程中互相尊重觀念,塑造新型婚育文化。倡導夫妻共擔生育、養(yang) 育責任的家庭文化,肯定家務勞動的價(jia) 值。對婚嫁陋習(xi) 、天價(jia) 彩禮等不良社會(hui) 風氣進行治理,強化青年對情感生活、家庭生活的尊重意識、誠信意識和責任意識,傳(chuan) 遞積極、健康、美好的婚戀觀、家庭觀和生育觀。(記者 彭訓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