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艙“名場麵”背後的航天力量
近日,神舟十四號乘組完成首次出艙活動。從(cong) 2008年神舟七號航天員翟誌剛第一次實現太空出艙活動,到2021年神舟十二號乘組實現空間站階段的首次出艙,再到神舟十三號、神舟十四號乘組連續進行太空行走……迄今為(wei) 止,中國已成功實施6次航天員出艙活動。每次出艙都有新看點和新驚喜,為(wei) 中國航天留下了諸多“名場麵”。
中國航天員出艙活動經曆了怎樣的發展與(yu) 變化?新技術的應用如何讓太空行走更安全、更舒適?
從(cong) 19分鍾到6小時
時間更久任務更重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號航天員翟誌剛在劉伯明、景海鵬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中國人的首次太空行走。耗時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中,翟誌剛取回了飛船艙外搭載的固體(ti) 潤滑材料以及太陽能電池基板試樣。
首次成功實施空間出艙活動,讓中國成為(wei) 世界上第三個(ge) 獨立掌握空間出艙關(guan) 鍵技術的國家。這一關(guan) 鍵技術的突破,也為(wei) 空間站建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時隔13年後,2021年7月4日,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成功出艙。約7個(ge) 小時的出艙活動中,艙內(nei) 艙外航天員協同配合,完成了艙外活動相關(guan) 設備組裝、全景相機抬升等任務;2021年11月8日,經過約6.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艙,翟誌剛再次上演“太空漫步”,王亞(ya) 平邁出了中國女性艙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日前,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陳冬、劉洋在約6小時的出艙活動中共同完成了問天實驗艙擴展泵組安裝、問天實驗艙全景相機抬升、艙外自主應急返回驗證等任務……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中國空間站任務的重中之重,空間站艙外建造以及艙外設備安裝、維護、維修、更換和試驗樣品回收等,都需要出艙活動。出艙人數更多、出艙時間更長、出艙任務更重……與(yu) 神舟七號相比,空間站階段的航天員出艙時間由半小時提升到6小時以上,艙外作業(ye) 任務量加大、難度提升,連續的出艙活動,展現了中國航天事業(ye) 的奮進步伐。
從(cong) 節點艙到氣閘艙
出艙行走更從(cong) 容
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乘組出艙時,均通過天和核心艙前方的節點艙出艙。此次神舟十四號乘組出艙,則首次通過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出門”。與(yu) 節點艙相比,氣閘艙的艙門口徑從(cong) 85厘米增加到了1米。航天員在身著艙外航天服的情況下,能夠更從(cong) 容地攜帶設備出艙工作。
看似簡單的尺寸增大,其實是一項“剛”與(yu) “柔”的平衡。此次出艙的艙門作為(wei) 航天器機構中的複雜產(chan) 品,涵蓋密封、傳(chuan) 動、鎖緊、導向、潤滑、人機工效等學科。艙門設計團隊將這些複雜的功能落實到產(chan) 品的操作細節中。例如,為(wei) 了保障問天實驗艙“大門”的安全使用,艙門配套了量身定製的艙門保護罩,並將艙門檢漏儀(yi) 作為(wei) 密封的檢測手段,將艙門壓點開關(guan) 作為(wei) 狀態輔助判斷。
問天實驗艙氣閘艙的研製,離不開神舟七號的開拓先行——為(wei) 了突破出艙技術,科研人員重新為(wei) 神舟七號飛船軌道艙增加了氣閘艙功能,並在太空成功應用,為(wei) 空間站氣閘艙研製奠定了基礎。如今,航天員出艙前,隻需使用艙門門體(ti) 上配套的操作手柄旋轉解鎖,使用助力機構消除殘壓,拉動艙門把手即可完成打開艙門的動作。
未來,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將成為(wei) 航天員出艙的主要“通道”。而一旦氣閘艙在出艙過程中出現問題,航天員仍可通過作為(wei) 備份的節點艙回到艙內(nei) ,保證出艙活動安全可靠。
保障生命安全和支持艙外活動的艙外航天服,也在曆次出艙活動中不斷升級。神舟七號任務時,科研人員在短期內(nei) 研製出中國第一件艙外航天服。13年後的神舟十二號出艙任務時,新一代艙外航天服已有了很多改進,改變了結構設計、提高了服裝使用壽命及人服能力,具有使用時間更長、安全可靠性更高、機動靈活性更好、測試維修性更強等特點。通過空間站階段的太空行走,充分驗證了新一代艙外航天服的性能。
從(cong) 1米到10米
“一繩之力”讓航天員走得更遠
在太空行走過程中,安全繩是連接出艙航天員與(yu) 空間站的“生命線”——空間站的可伸縮安全係繩機構,為(wei) 航天員順利出艙活動助“一繩之力”。
神舟七號任務時,翟誌剛所使用的安全係繩為(wei) 固定長度,其有效長度僅(jin) 有1米多,活動範圍有限。而在空間站建設任務中,航天員要完成空間站設備安裝、檢修等出艙任務,出艙範圍更大、操作難度更高、安全要求更嚴(yan) 格,需研發一種長度更長且可伸縮的安全係繩機構——既要保證航天員與(yu) 空間站艙體(ti) 間超過10米的安全連接,又不會(hui) 對航天服產(chan) 生勾掛或幹涉航天員的運動,還要經受住太空中近200攝氏度的大溫差、空間輻照、空間粒子等惡劣環境的考驗。
為(wei) 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29廠研製團隊憑借豐(feng) 富的空間機構產(chan) 品設計能力,針對長距離以及空間環境適應性的設計需求,創新設計方案,實現了鋼絲(si) 繩的恒力收放,無需電機提供回轉力矩,避免了電纜的引入,保證了航天員攜帶的便捷性和機動性。
同時,為(wei) 減小纏繞過程中的阻力、避免空間輻照環境對鋼絲(si) 繩產(chan) 生影響以及防止鋼絲(si) 繩對航天服產(chan) 生勾掛,設計人員選用耐空間輻照的特殊包覆材料對鋼絲(si) 繩進行保護,確保機構的使用安全。為(wei) 滿足長壽命使用的要求,還采用了輔助排繩滑輪組引導鋼絲(si) 繩排繩的設計方案,並通過大量試驗驗證,確保10餘(yu) 米長鋼絲(si) 繩在機構的狹小空間裏上萬(wan) 次、重複性的有序纏繞。
從(cong) 大臂到組合臂
機械臂分工合作更給力
與(yu) 神舟七號任務相比,空間站階段出艙活動的一大特點是航天員與(yu) 艙外機械臂的配合。空間站機械臂承擔將航天員及相關(guan) 設備工具運送至作業(ye) 點,並支持航天員完成後續操作任務的職責。
在神舟十二號和神舟十三號任務的4次出艙活動中,航天員通過與(yu) 核心艙的大機械臂配合,完成了一係列艙外任務。而在神舟十四號首次出艙任務中,問天實驗艙上搭載的小機械臂首次亮相,將航天員準確、穩定轉運至作業(ye) 點。
機械臂是中國空間站的明星部件之一。作為(wei) 中國航天事業(ye) 發展的新領域,機械臂融合了機、電、熱、控製、光學等多項技術。小機械臂的主要功能和大機械臂類似,它能真實模擬人手臂的靈活轉動,通過旋轉結構在任何角度和部位抓取物體(ti) ,也能夠在問天實驗艙表麵進行爬行。
與(yu) 大機械臂相比,小機械臂有不少新特點。形態上更加精巧,重量和長度均約為(wei) 大臂的一半,負載能力約為(wei) 大臂的1/8,運動和操控靈活;操作上更加精準,小臂的末端定位精度更高,位置精度、姿態精度優(you) 於(yu) 大臂,能夠完成精度要求更高的精細操作。大小兩(liang) 個(ge) 機械臂分工各有側(ce) 重,又相互配合,可滿足空間站任務的需求。
按照規劃,在後續任務中,問天實驗艙機械臂將在太空中與(yu) 核心艙機械臂完成“大小臂在軌組合”的亮眼操作。屆時,小臂可被大臂抓取形成組合機械臂,可達範圍將拓展至14.5米,活動範圍覆蓋空間站3個(ge) 艙段。如後續需要在艙外安裝設備,可以通過貨運飛船上行至夢天實驗艙的貨物氣閘艙,通過組合臂的抓取和轉移,完成在艙外載荷平台上的安裝。此外,大小機械臂還可協同開展艙外操作任務,完成互巡互檢的自身維護工作,有效提高機械臂係統的可靠性。(劉 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