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時評】科普需要好“導遊”

發布時間:2022-09-16 09:3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作者:王石川(媒體(ti) 評論員)

  近日,國家層麵印發《關(guan) 於(yu) 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為(wei) 科普工作製定了清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明確到202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5%,全社會(hui) 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氛圍更加濃厚;到203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25%,科普服務高質量發展能效顯著,科學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為(wei) 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liang) 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yu) 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從(cong) 國務院出台《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到多部門印發《“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再到日前這份部署安排,不難看出,科普被擺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被賦予更多關(guan) 注和期待。

  相關(guan) 統計顯示,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從(cong) 2010年的3.2%提升到2020年的10.56%,可謂成就顯著。但也要清醒意識到,這一比例跟發達國家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一說到科普,很多人可能會(hui) 想到小區裏掛幾個(ge) 科普標語,公共場合的櫥窗上貼幾篇科普短文,以及電視上播放一些科普節目。這些方式不能說沒有效果,但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難以深入人心。

  如何更好地提升科普效果?除“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ti) 傳(chuan) 播、全民參與(yu) 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動”外,如何踐行“注重提升科普能力,運用公眾(zhong) 易於(yu) 理解、接受和參與(yu) 的方式開展科普”是關(guan) 鍵。換言之,科普不是單向輸出,而是要強化互動,注重效果。運用公眾(zhong) 易於(yu) 理解、接受和參與(yu) 的方式開展科普,才能事半功倍。

  說到這裏,不得不提到“天宮課堂”。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號乘組在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開啟中國首次太空授課,為(wei) 全國數千萬(wan) 名中小學生演示了失重環境下獨特的物理現象,並進行了天地互動交流。去年12月、今年3月,神舟十三號乘組兩(liang) 度開課。據統計,“航天員老師”們(men) 已為(wei) 全國青少年展示了20個(ge) 左右的太空實驗,有“高度”,接地氣,讓學生們(men) 興(xing) 趣盎然,腦洞大開。更重要的是,這種獨特的天地互動激發並增添了不少學生對科學的興(xing) 趣。

  據報道,不獨神舟十三號乘組,鍾南山、張伯禮和李蘭(lan) 娟都曾獲得“科普中國最高榮譽”。由此引出一個(ge) 話題——科普,誰來做?顯然,各級科學技術協會(hui) 要發揮科普工作主要社會(hui) 力量的作用,各類學校和科研機構也當強化科普工作責任意識,企業(ye) 、媒體(ti) 也要盡到應盡的職責。同時,尤其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增強科普責任感和使命感。

  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發揮自身優(you) 勢和專(zhuan) 長,積極參與(yu) 和支持科普事業(ye) ,自覺承擔科普責任,同時鼓勵和支持老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yu) 科普工作。當下,一些院士通過視頻、直播等形式進行“雲(yun) 科普”,成了科普領域的新“網紅”。他們(men) 德高望重、腹笥充盈,具有極高科學素養(yang) 以及豐(feng) 富經驗,化身科普“網紅”,效果奇佳。有熱情、有能力、有好的方法,這樣的科學家投身科普,值得點讚。

  有科學家說:“我在科普中承擔的角色就像一位導遊,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講解,激發出網友們(men) 對科學的好奇心。”這樣的“導遊”越多,科普效果就越明顯。創新方式方法,多一些走心的科普,增強科普工作的可及性、針對性、感染力,就能進一步激發大眾(zhong) 的好奇心、想象力,為(wei) 建設科技強國夯實基礎,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支撐。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