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山西傳統戲曲:唱新聲獲新生

發布時間:2022-09-19 09:3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守望家園】

  作者:韓亞(ya) 嶔(單位:山西大學音樂(le) 學院)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中華文化的魂。保護、傳(chuan) 承、弘揚,是傳(chuan) 統文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戲曲作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中的一大類,亦是如此。山西是戲曲大省,將種類眾(zhong) 多的傳(chuan) 統戲曲保護好、傳(chuan) 承好、發揚光大,這既是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要求,又是行業(ye) 發展的責任和義(yi) 務。

  山西被稱為(wei) “戲曲的海洋”。2016年全國戲曲普查數據顯示,山西現存劇種38個(ge) ,位居全國首位。但必須正視的是,全國範圍內(nei) 的傳(chuan) 統戲曲都日漸勢衰,曾經的輝煌已風光不再。山西同樣麵臨(lin) 窘境:大多數劇種發展遭遇瓶頸,有的小劇種甚至陷入危機,逐漸淡出人們(men) 的視野,瀕臨(lin) 失傳(chuan) 。

  曾幾何時,白紙為(wei) 窗、借光亮影的皮腔戲豐(feng) 盈著山西孝義(yi) 百姓的生活。時光流轉,古老的皮腔戲已失去往日的風采。近30年間,孝義(yi) 皮腔戲的演出越來越少,有時隻能在一場大戲裏演出一個(ge) 或幾個(ge) 片段。隨著戲份減少,皮腔戲演出者也所剩無幾。這並非個(ge) 案。山西大同耍孩兒(er) 劇團的年輕人月收入僅(jin) 幾百元,難以解決(jue) 生存問題,很多人因此離開劇團另謀生路。被譽為(wei) “呂梁山上一枝花”的臨(lin) 縣道情,也有類似的困擾,年輕人不願意學,老藝人逐漸離世,青黃不接的情況顯著,整個(ge) 劇種靠四十歲以上的藝人苦苦支撐。

  一個(ge) 戲曲劇種衰敗沒落,並非隻有其獨特的音樂(le) 旋律和唱腔唱法無人傳(chuan) 承,而是與(yu) 之相關(guan) 的產(chan) 業(ye) 也會(hui) 隨之衰落。例如山西孝義(yi) 皮腔戲,目前不僅(jin) 演職人員流失嚴(yan) 重,就連製作其主要伴奏樂(le) 器月琴的手藝人都很難尋覓;表演中使用的皮影,其製作技藝也出現斷檔。

  沒人演、沒人傳(chuan) 、沒人看,缺精品、缺名角、缺市場,是山西大多數戲曲劇種的現狀。這些曾經活躍在民間,滋養(yang) 過一方土地和百姓的文化,正在逐漸被人遺忘。若還不加緊搶救,這一個(ge) 個(ge) 獨具特征的地方文化,用不了多久就會(hui) 遠離現實生活,走出人們(men) 的視野,最終成為(wei) 史料裏的記載、博物館裏的標本、文人筆下的鄉(xiang) 愁。

  近些年,山西各界也在奔走疾呼,苦苦追尋山西戲曲的創新之路,對於(yu) 如何挖掘其潛力,延續其藝術生命力,更好地適應現代的傳(chuan) 播特點和受眾(zhong) 需求,進行了一次次艱難探索和嚐試。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些現代改編和新創作的劇目又重新走進了舞台中央,成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熱議的話題。新編晉劇《傅山進京》自2007年首演以來,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美的製作,取得一係列驕人成績,觀眾(zhong) 好評如潮,至今熱度不減,已經連續演出600餘(yu) 場。有的劇目演出時甚至出現“一票難求”的局麵。這種種變化,正是得益於(yu) 山西戲曲與(yu) 時俱進,走上了一條符合時代要求的正確道路。

  山西戲劇這些年的探索與(yu) 成功,筆者認為(wei) 主要歸功於(yu) 堅持了以下三點:

  第一是堅持傳(chuan) 承弘揚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山西戲曲活躍在三晉廣袤黃土高原上,底蘊深厚、曆史悠久、種類繁多。之所以能夠一代代傳(chuan) 承發展到今天,是因其所演出的劇目題材內(nei) 容能夠適應曆史的發展,符合各階層民眾(zhong) 的審美理想和欣賞情趣,故而深得廣大民眾(zhong) 的喜愛。

  常演不衰的蒲劇《竇娥冤》《趙氏孤兒(er) 》等代表性劇目,表現的是善良戰勝邪惡的人間正道,頌揚的是舍己為(wei) 國的忠良愛國之情;以慷慨激昂塞外風格著稱的北路梆子,多演出表現忠奸鬥爭(zheng) ,歌頌忠臣義(yi) 士為(wei) 主題特征的傳(chuan) 統劇目,其中著名的《金水橋》《血手印》等代表劇目,已成為(wei) 有別於(yu) 其他劇種、惟北路梆子所獨有和擅長的演出劇目;上黨(dang) 梆子《三關(guan) 排宴》《佘賽花》《雁門關(guan) 》等楊家戲、嶽家戲,展現了百姓對勇敢抵禦外敵侵略、守護家園英雄氣概的無限崇尚之情,體(ti) 現出濃濃的家國情懷。

  晉劇《打金枝》被譽為(wei) “晉劇皇冠上的明珠”,這部家喻戶曉的經典作品之所以成為(wei) 久演不衰的經典,並被全國很多地方劇種移植演出,就是因為(wei) 它符合民眾(zhong) 的質樸心理,反映出廣大民眾(zhong) 渴望人間平等、尋求家和萬(wan) 事興(xing) 的樸素心態。

  新編廉政題材古裝戲“天下第一廉吏”《於(yu) 成龍》《包公賠情》等劇目不僅(jin) 曆史故事講得精彩,而且“心係百姓、清正廉潔”的主題也頗具現實意義(yi) 。

  第二是創作符合了時代要求。地方戲曲在本土創作、本土演出、保留唱腔特色和藝術特色的同時,如何引入時代話題,挖掘時代內(nei) 涵,對保持劇種生命力至關(guan) 重要。

  在這方麵,山西現代戲、新編曆史劇積累了豐(feng) 富的創作經驗,在反映時代生活、塑造先進人物形象和藝術探索方麵都有了新的突破。

  新編紅色晉劇《戰地黃花》通過挖掘晉中地區紅色文化資源,歌頌了戰地記者在抗戰時期為(wei) 黨(dang) 、為(wei) 國、為(wei) 民勇於(yu) 犧牲的精神,讓現場觀眾(zhong) 感受到了在血與(yu) 火的淬煉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革命意誌和家國情懷,感受到了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錚錚鐵骨和民族氣節;左權花戲歌舞劇《太行奶娘》演繹了抗戰時期不惜犧牲一切養(yang) 育八路軍(jun) 後代的“太行奶娘”的感人形象,謳歌了抗戰年代的軍(jun) 民魚水深情,是一部弘揚太行精神、傳(chuan) 播正能量的精品力作,更是一堂生動的黨(dang) 史教育課。

  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wei) 題材的晉劇現代戲《全家福》,以晉中某村莊的疫情防控工作為(wei) 縮影,表現了在抗擊疫情這個(ge) 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廣大黨(dang) 員堅持黨(dang) 性原則、以身作則、衝(chong) 鋒在前、無私奉獻、舍小家為(wei) 大家的寶貴精神,展現出各級基層黨(dang) 組織所發揮的戰鬥力和先鋒模範作用。

  第三是創作堅持從(cong) 群眾(zhong) 中來到群眾(zhong) 中去。人民群眾(zhong) 作為(wei) “劇中人”“劇作者”最能感受當下社會(hui) 變化,劇目創作一定要、也必須要反映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

  新編大型晉劇現代戲《暖冬》《圪梁梁上》等,聚焦時代主題,講述脫貧故事。主創人員為(wei) 了把劇目演真、演活,深入扶貧攻堅一線體(ti) 驗生活,在脫貧攻堅的火熱生活中挖掘感人故事和典型人物,以真人真事為(wei) 基礎進行藝術創作,集中展現了扶貧幹部帶領人民群眾(zhong) 脫貧致富的曆程和經曆,打造出了具有時代性和地域特色的優(you) 秀劇目。

  從(cong) 生活中汲取營養(yang) ,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高立意,將宏大主題隱藏在撥人心弦的細節、感人至深的故事背後,在淺近質樸、娓娓道來中實現共鳴共情,這樣的作品能夠直抵人心,自然會(hui) 贏得市場、受到人民群眾(zhong) 的歡迎。

  對於(yu) 山西戲曲來說,要在堅持地域特色和藝術特點的同時,通過改編傳(chuan) 統戲、新編曆史戲和創作現代戲,打造一批具有時代精神的精品力作、代表性劇目,同時培養(yang) 一批創作、表演的領軍(jun) 人物,特別是要加大力度,利用各類新媒體(ti) 平台,以進社區、進課堂等形式,吸引更多年輕人走近戲曲、愛上戲曲,進而參與(yu) 傳(chuan) 統戲曲的傳(chuan) 承發展。另外,山西擁有全國現存最早、數量最多的古戲台,要進一步推進文旅融合,以“鑲嵌式”“活態式”展演,增加傳(chuan) 統戲曲的體(ti) 驗性、互動性、娛樂(le) 性和觀賞性。山西傳(chuan) 統戲曲,以唱新聲獲新生,任重道遠。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