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重要推手
作者:金海娜(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教授,中廣聯影視譯製與(yu) 傳(chuan) 播委員會(hui) 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
自1896年電影傳(chuan) 入中國以來,電影翻譯就以講解員、說明書(shu) 、譯意風、字幕翻譯、配音翻譯等多種形式,幫助外國電影走進中國,也助力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在促進中外影視文化交流、豐(feng) 富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促進電影產(chan) 業(ye) 發展等方麵發揮了巨大作用。
中國電影外譯有著悠久的曆史和豐(feng) 富的活動,幾乎伴隨著中國電影發展的全過程,是中國電影事業(ye) 發展曆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世紀20年代的民族影業(ye) 萌芽時期,我國電影公司就開始為(wei) 影片加上中英雙語字幕,希望借助翻譯開拓國際市場,並向國際觀眾(zhong) 傳(chuan) 播中國文化。在翻譯的幫助下,中國電影不僅(jin) 吸引了生活在中國的國際觀眾(zhong) ,也幫助中國電影走向南洋、歐洲和美洲等市場。早期中國電影的外譯活動並非孤立事件,而是業(ye) 界共識。現存1931年以前出品的中國電影均附有雙語字幕卡,這些影片在國內(nei) 放映時也會(hui) 一同播出雙語字幕卡。中國觀眾(zhong) 在觀看時,會(hui) 產(chan) 生與(yu) 世界對話的現代性體(ti) 驗。
抗戰時期,中國電影通過翻譯向國際社會(hui) 傳(chuan) 達中國人民的英勇鬥爭(zheng) ,為(wei) 中國抗戰爭(zheng) 取了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隨著有聲電影技術的出現與(yu) 成熟,中國電影外譯也開始了配音翻譯的嚐試。1947年,電影《假鳳虛凰》在上海放映轟動一時,吸引英美片商爭(zheng) 相購買(mai) 。導演黃佐臨(lin) 親(qin) 自擔任譯製導演,將中文對白譯成英文,並挑選20餘(yu) 位英文功底深厚且具備一定舞台經驗者擔任英文配音演員。該片譯製成英語後在海外取得“表現極為(wei) 優(you) 異”的成績,也鼓舞了其他公司嚐試用聲音譯製的方法翻譯中國電影。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電影外譯成為(wei) 新中國文化外交的重要手段。在日內(nei) 瓦國際會(hui) 議上,周恩來總理親(qin) 自將戲曲電影《梁山伯與(yu) 祝英台》譯為(wei) “中國的《羅密歐與(yu) 朱麗(li) 葉》”,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正是在影視翻譯的助力下,中國電影成為(wei) 外國觀眾(zhong) 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電影在功夫片上形成了獨特風格,配音翻譯更使香港功夫片走向世界。1973年,《天下第一拳》的英文配音版被引進美國,並在票房上大獲成功。該片為(wei) 更多通過英文配音的功夫片在海外商業(ye) 放映打下基礎。在香港工作的外籍人士將上千部香港電影配音成英語,成為(wei) 李小龍等武打明星的英文聲替。盡管以現在的標準看,這些電影的英文配音比較粗糙,口型有時候沒有對上,在翻譯上也會(hui) 有讓人捧腹的地方,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功夫片沒有經過英文配音,功夫電影就不會(hui) 在世界範圍內(nei) 廣泛流傳(chuan) 。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電影以更有力的步伐走向世界,得到國際電影界的認可。這些認可與(yu) 關(guan) 注離不開翻譯的力量。不論是華僑(qiao) 譯者李定一在柏林電影節對《紅高粱》的細致口譯,還是漢學家賈佩琳對《霸王別姬》英文字幕翻譯的字斟句酌,電影翻譯都成為(wei) 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重要推手。
進入21世紀,全球電影產(chan) 業(ye) 經曆巨變。數字化技術使影片字幕翻譯與(yu) 配音譯製更加便捷,互聯網技術使電影翻譯和傳(chuan) 播空前便利。中國電影產(chan) 業(ye) 在經曆深刻的體(ti) 製改革後,煥發出蓬勃生機。雖然中國電影在影片產(chan) 量、院線數量和票房收入等方麵已居世界前列,但是中國電影的海外傳(chuan) 播力、影響力和票房收入仍遠落好萊塢之後。中國電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ti) 。2012年以來,在“中非影視合作工程”“絲(si) 綢之路影視橋工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等國家級譯製項目和“海外高級中文翻譯人才中國影視筆譯工作坊”“中外影視互譯合作高級研修班”等項目的支持下,中國電影的外譯工作和翻譯人才隊伍建設都邁上新台階。此外,全球粉絲(si) 也成為(wei) 中國影視外譯的重要力量,將喜愛的中國影視作品翻譯成多種語言的字幕,帶給世界觀眾(zhong) 。
在中國邁向電影強國之時,中國電影外譯將幫助更多國際觀眾(zhong) 看懂中國電影,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